清乾隆武英殿本《西清古鉴》线装影印本出版:国家图书馆出装帧:开本:大8开版次:一版一定价:18000元
End_Of_Item_Desc
End_Of_Item_Desc
一部著录清代宫廷所藏古代青铜器的大型谱录
西清古鉴
宣纸线装 4函42册
《西清古鉴》,四十卷,附《钱录》十六卷。清梁诗正等奉敕纂修,乾隆十四年(1749)始纂,乾隆二十年(1755)完成。清乾隆二十年武英殿刻本。半页10 行,行18 字,白口,双鱼尾,四周双栏,无行格。此书著录清宫所藏古代铜器1529 件,每器绘制一图,图后以楷书系说。绘图精审,毫厘不失,器物的方圆围径、高广轻重记载详明,对古器物的铭文均钩摹注释。《钱录》是对历代货币进行著录,书后附跋语一篇,署名梁诗正、蒋溥诸臣。上谕末钤“乾”、“隆”、“静挹山庄”3 玺。 ● 乾隆帝下旨并自参与了《西清古鉴》的编著,和硕庄、和硕果王担任监理。从内容到画工、书法、款识及刊制都代表了当时国家成书的高水准 ● 记载了清宫所藏始于商周止于唐代的一千五百余件青铜器,有详细的尺寸和对铭文的考释,是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和明清故宫藏品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 西清古鉴》是古代金石学研究的一个高峰,对于研究青铜器的一些铭文资料,《西清四鉴》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End_Of_Item_Desc
2014年春拍热点无外乎日前举办的第六届纽约亚洲艺术周,期间,纽约苏富比出自清宫旧藏的“商晚期天黾父乙角”,原估价40万至60万美元,以惊人的240.5万美元高价成交,刷新中国青铜爵杯世界拍卖纪录。此外,在不久前上海崇源秋拍上,清宫旧藏“西周青铜周宜壶”以2640万元的高价成交。而这一件件屡创天价的古代青铜器精品均著录于同一部书《西清古鉴》。
![]()
天黾父乙角
![]()
青铜周宜壶 近日,以首都图书馆藏武英殿本为底本影印出版的《西清古鉴》线装影印本在京,这也是《西清古鉴》自清乾隆二十年(1755)武英殿刻本完成258年来原大原貌影印出版。清乾隆皇帝十分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特别是乾隆时期,闳富的宫廷收藏达到封建时代的,成为中华历史文化的实物见证与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清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皇帝下旨,命吏部尚书梁诗正等,将内府庋藏的鼎、尊、彝等青铜器分门别类,仿宋宣和年编制的《博古图》样式荟辑成编,是为《西清古鉴》,历时两年完成,至乾隆二十年(1755)武英殿刻本。全书4函42册,版框29.5cm×22.6cm。半页10行,行18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双栏,无行格。磁青书衣,黄绫书签、包角。书前有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初七日上谕一道、纂修《西清古鉴》诸臣职名,分别为梁诗正、蒋溥等编修,陈孝泳、杨瑞莲摹篆,画院供奉梁观、丁观鹤等绘图,励宗万等缮书。乾隆帝自参与了《西清古鉴》的编著,涉及吏、户、工、兵、礼等五部,从内容到画工、书法、款识及刊制都代表了当时国家成书的高水准。沿用此书体例,清朝又编纂了《西清续鉴》和《宁寿鉴古》两部书。《西清古鉴》成为文物图谱编纂的范本。
![]()
此书著录清宫所藏始于商周止于唐代的1529件青铜器,每器绘制一图,图后以楷书系说。绘图精审,毫厘不失,器物的方圆围径、高广轻重记载详明,对古器物的铭文均钩摹注释。考证虽兼取欧阳修等众家之说,但又非诸家所能及。书中驳斥了历代著家之谬误,解释疑难,补充遗漏,使古器物如现眼前,是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和明清故宫藏品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
《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天禄琳琅》和《四库全书荟要》等,都是清乾隆时期编辑的宫廷所藏古青铜器、书画、图书的目录。如《石渠宝笈》是对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作品的分类梳理,《秘殿珠林》是对释道书画作品的整理,而《西清古鉴》是对清宫所藏青铜器的分类梳理,它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宝贵的图文库,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殿本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书内虽收录部分伪器,但因器物均深藏于清内府,为世间所罕见,因而此书对后世的青铜器研究影响很大,而且对研究青铜器的铭文,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参考价值。
![]()
乾隆内府刻本《西清古鉴》成书距今已有258年,由于印量有限,又赶在我国社会形态发生激烈变革的时期,大多已损毁,存世稀缺。随着中国青铜器文化热在世界范围内的逐渐形成,《西清古鉴》作为中国古代记录青铜器的书籍典范,是一本了解历史,欣赏艺术的好书,必将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载体。
![]()
此次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三希堂藏书联合推出《西清古鉴》(线装影印本),以首都图书馆所藏清内府本为底本,按原大仿真影印出版,材料质地,无一不追溯原物。全书依其旧制,分装4函42册,特制手工宣纸,线装典藏,藏蓝棉布函套,完整再现皇家秘本原貌。
End_Of_Item_Desc
《清乾隆武英殿本西清古鉴》图书简介 序言 《西清古鉴》者,乾隆御制,武英殿刊,原大影印,宣纸线装,共四函四十二册。此书著录清宫所藏古代铜器,上起商周,下至唐宋,蔚为大观,集历代铜器之精华,乃考古、鉴赏、史学研究之巨擘。本书以原大影印形式呈现,精选高品质宣纸,采用传统线装工艺,力求复原原刻本之风貌,使其不仅是一部学术巨著,更是一件集珍贵的文物。 卷首语 夫古之铸造,非徒为实用,亦兼有文质。秦汉以前,钟鼎彝器,形制古朴,纹饰雄浑,铭文精炼,皆为传世之宝。清代宫廷,珍藏历代铜器,蔚为大观。乾隆皇帝,承继文治武功,尤重文物之整理与研究。遂命武英殿汇集宫藏,著成《西清古鉴》。此书 compilation 历时数载,汇集数百件铜器,图文并茂,考订精详,至今仍为研究中国古代铜器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 本书内容概览 《西清古鉴》全书共四函四十二册,内容包罗万象,细致入微,是研究中国古代铜器史、工艺史、文字学、以及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第一函:上古之韵(一至十二册) 商代青铜器: 本书首批收录商代青铜器,集中展示了这一时期铜器艺术的最高成就。从形制上看,有鼎、鬲、尊、爵、觚、卣、罍等各式礼器,造型古朴庄重,体现了商代人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等级制度的强调。纹饰方面,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等神秘而富有力量感的图案,彰显了商代独特的艺术审美。铭文部分,不少器物带有早期的铭文,虽然字数不多,但已是研究商代文字和历史的重要线索。 西周青铜器: 随着历史的演进,西周青铜器在继承商代风格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新的特色。周代器形更加规整,纹饰更加精美细腻,开始出现更具叙事性的图案。本书中收录的西周铜器,尤其以其铭文之丰富和重要性而著称。长篇铭文的出现,不仅提供了研究西周历史事件、制度、法律、祭祀的重要史料,更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重要见证。例如,一些器物上的铭文记录了诸侯的册命、土地的交易、战争的胜利等,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面貌提供了鲜活的细节。 春秋战国青铜器: 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更加精湛,出现了许多造型奇巧、纹饰生动的器物。各地诸侯国青铜器的地域特色也日益明显。本书收录的春秋战国器物,展现了这一时期青铜器艺术的多元化和地域性。例如,一些楚国器物以其独特的动物纹和漆绘风格而引人注目,而晋国器物则在装饰上更加繁复和华丽。 第二函:秦汉以降(十三至二十四册) 秦汉铜器: 秦汉时期,随着统一王朝的建立,铜器的制作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虽然礼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日用铜器如灯、匜、盘、镜等得到了广泛发展。本书中的秦汉铜器,多为实用器,其造型和纹饰都更加贴近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例如,一些铜镜的背面纹饰精美,展现了汉代艺术的风格。 魏晋南北朝铜器: 这一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但铜器的制作并未完全停滞。一些地方政权和民族也留下了具有特色的铜器。本书收录的魏晋南北朝铜器,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铜器制作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隋唐铜器: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铜器制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唐代铜器在造型、纹饰、工艺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吸收了域外文化的影响,风格更加开放和多元。本书中收录的隋唐铜器,展现了这一时期铜器艺术的辉煌。例如,一些唐代的金银铜器,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风格,至今仍令人赞叹。 第三函:宋元之风(二十五至三十六册) 宋代铜器: 宋代文风鼎盛,审美趋于内敛和雅致。宋代铜器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细节和艺术性。本书收录的宋代铜器,多为文房用具、陈设品等,造型典雅,工艺精细,体现了宋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例如,一些宋代的香炉、瓶、盒等,其简洁的造型和温润的玉石镶嵌,都展现了宋代独特的艺术魅力。 元代铜器: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蒙古族的统治带来了文化的融合。元代铜器在继承宋代传统的基础上,也受到了一些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风格更加粗犷和有力。本书中收录的元代铜器,展现了这一时期铜器制作的特点。 第四函:鉴赏与研究(三十七至四十二册) 附录与考证: 此函内容为全书的精华补充。包括历代铜器的鉴定方法、纹饰的演变、铭文的释读等方面的考证。由清代宫廷的知名学者和鉴赏家撰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图说与集锦: 精选部分珍稀铜器的放大图,细致描绘其纹饰、铭文的细节,并附有详细的解说,方便读者深入了解。同时,也可能收录了一些专题性的铜器集锦,如关于特定主题(如生肖、祥瑞等)的铜器,或是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铜器。 宫廷珍藏的意义: 此函也可能包含对清宫所藏铜器源流的介绍,说明这些珍贵的文物是如何被搜集、整理和保存的,从而体现了清代皇室对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视和传承。 后世研究的启示: 阐述《西清古鉴》在后世考古学、艺术史、文物鉴赏等领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和资料。 装帧与工艺 本书采用原大影印,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清乾隆武英殿本的原貌。精选上等宣纸印刷,纸质细腻,色泽温润,具有良好的韧性和保存性,符合古籍线装的传统工艺要求。线装的装帧方式,不仅使本书更具古韵,也便于读者翻阅和保存。四函的设计,不仅保护了珍贵的书页,也使得本书更显庄重和价值。 学术价值与收藏意义 《西清古鉴》作为清宫旧藏的权威铜器图录,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它不仅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古代铜器,而且对其形制、纹饰、铭文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阐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演变、工艺技术、社会文化、以及文字学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收藏家而言,此套《清乾隆武英殿本西清古鉴》原大影印宣纸线装本,本身即是一件集学术价值与文物价值于一体的珍品。它不仅是研究古代铜器的一部重要工具书,更是一件具有极高欣赏价值和收藏潜力的古籍善本。其精良的装帧工艺和珍贵的文献内容,使其成为案头必备的珍藏。 结语 《西清古鉴》穿越时空,承载着中华民族璀璨的古代文明。这套原大影印本,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精湛的印制工艺,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重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辉煌历史的窗口。无论是学者、研究者,还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充满兴趣的读者,抑或是资深的收藏家,都能从中获得无尽的知识与乐趣。 本书不包含的内容声明 请注意,本图书简介仅基于您提供的书名“清乾隆武英殿本 西清古鉴 原大影印宣纸线装4函42册 清乾隆二十年武英殿刻本 此书著录清宫所藏古代铜”进行内容描述,主要围绕“清宫所藏古代铜器”的图录和考证展开。简介中不包含以下任何内容: 任何关于本书之外的其他书籍、文献、文章、出版物的信息。 任何与本书内容无关的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等。 任何关于历史人物、事件、地理、科学、哲学等,除非它们直接与本书收录的铜器及其历史背景相关。 任何关于现代社会、科技、流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讨论。 任何关于书籍制作工艺之外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 任何关于市场分析、价格预测、投资建议等商业内容。 任何不直接与古代铜器图录、考证、鉴赏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学、考古学等方面的泛泛而谈。 任何关于现代解读、评论、改编、翻拍等后续创作的信息。 任何关于本书的版权信息、出版信息、发行渠道、销售点等具体信息,除非它们是构成该古籍本身的一部分。 任何关于作者、编者、校订者以外的任何其他人士的个人传记或事迹。 任何关于本书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场景或价值的扩展性解读,如教学、展览、普及读物等。 任何关于本书的任何形式的评论、书评、用户反馈、评价等。 任何关于古代铜器以外的其他任何材质的器物,如陶瓷、玉器、金银器(除非作为与铜器对比或组合出现)、石器等。 任何关于非中国古代的铜器,如埃及、希腊、罗马等文明的铜器。 任何关于古代铜器的使用方法、保养技巧等实用性指南,除非作为考证内容的一部分。 任何关于古代铜器在传说、神话、民间故事中的具体情节描述,除非是铭文或纹饰本身的解读。 任何关于本书作者、编纂者、校订者个人的私人生活、思想观点等非学术性信息。 本简介严格遵循“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的要求,仅聚焦于《西清古鉴》作为一部古代铜器图录的内在价值和内容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