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双色缩印本) 祝鸿熹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双色缩印本) 祝鸿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祝鸿熹 著
图书标签:
  • 古汉语
  • 字典
  • 字书
  • 语言文字
  • 汉语工具书
  • 祝鸿熹
  • 双色
  • 缩印本
  • 参考工具
  • 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9787801038104
商品编码:2993056138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双色缩印本)

定价:29.80元

作者:祝鸿熹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8010381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6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字典属于中型古汉语语文工具书,以形音义辨析为特色,供大中学生、语文教师、古文自学者和古文爱好者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读者使用。共收单字(含繁体字和异体字)约10 000个,以常用者为主,虽不常用但见于名篇者也酌收。字头下还收了一部分词语和成语。另设有知识窗、典故、提示和辨析。内容丰富,功能强大。

内容提要


★ 一部中型古汉语语文工具书。
  ★ 专家编写,收字丰富,释义精当,功能完备。
  ★ 共收单字(含繁体字和异体字)约10 000个。
  ★ 字头下酌收词语和成语近4 000条。
  ★ 设知识窗项,介绍一些语言文化常识。
  ★ 设典故项,指明诗文中引用的故事或词句。
  ★ 设辨析项,指出有关字词在意义、用法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 设提示项,指出有关字词在形音义及用法上要注意的地方。
  ★ 提供多个附录,兼顾知识性和实用性。★ 一部中型古汉语语文工具书。
  ★ 专家编写,收字丰富,释义精当,功能完备。
  ★ 共收单字(含繁体字和异体字)约10 000个。
  ★ 字头下酌收词语和成语近4 000条。
  ★ 设知识窗项,介绍一些语言文化常识。
  ★ 设典故项,指明诗文中引用的故事或词句。
  ★ 设辨析项,指出有关字词在意义、用法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 设提示项,指出有关字词在形音义及用法上要注意的地方。
  ★ 提供多个附录,兼顾知识性和实用性。
  ★ 配有精美插图,图文并茂,相为印证。








目录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表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三)难检字笔画索引
词语、成语目录
典故目录
知识窗目录
辨析目录
提示目录
正文
附录
(一)汉语拼音方案
(二)汉字结构分类表
(三)汉字笔画名称表

(四)汉字笔顺规则表

(五)汉字生僻部件读音表

(六)新旧字形对照表
(七)干支次序表
(八)中国历史纪年简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汉字演变与文化传承》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汉字的起源、演变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从甲骨文的契刻之始,到金文的庄重典雅,再到篆书的规范统一,直至隶书的便捷实用,以及楷书的成熟定型,本书以清晰的脉络梳理了汉字数千年的形体变化轨迹。不同于侧重字义考证或词汇收录的工具书,《汉字演变与文化传承》将重点放在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体系,其结构是如何反映古代先民的认知世界和宇宙观。 全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力求全面而深入地展现汉字的文化张力。 第一部分:汉字的曙光——史前符号与早期文字的探索 本部分追溯汉字的源头,考察陶器刻符、岩画等史前遗存,尝试建立符号与早期文字之间的逻辑关联。重点分析了贾湖刻符、半坡陶符等关键材料,指出它们虽不完全具备成熟文字的系统性,却蕴含着汉字“取象”造字的原始冲动。随后,详细阐述了甲骨文的发现背景、卜辞内容及其作为成熟文字系统的特征,包括其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的初步体现。特别探讨了商代王室的用字习惯及其对后世文字规范的奠基作用。 第二部分:周秦鼎盛——铭文的威仪与书体的统一 聚焦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钟鼎文)。金文因其载体多为青铜器,具有庄严、宏大的艺术特征。本书对比了不同时期金文的书写风格差异,如散氏盘的雄浑、毛公鼎的精美,分析了铭文内容(册命、赏赐、战争记录)如何折射当时的社会制度与伦理观念。 秦朝统一六国,文字的统一成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关键举措。本部分详尽解读了秦系小篆的结构特征、笔画规范以及“书同文”政策的历史意义。通过对比战国文字(六国古文)与小篆的异同,揭示了文字规范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博弈与取舍。 第三部分:隶变之殇与中兴——汉代文字形态的根本转变 隶变被视为汉字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变革。本书认为,隶变不仅仅是书写便捷化的结果,更是对汉字“象形”本质的一次重大“去象形化”的重构。详细分析了隶书的“蚕头燕尾”、波磔的运用,以及隶书如何确立了后世楷书的基本笔画框架。同时,探讨了汉代隶书在官方文书、碑刻(如《乙瑛碑》、《曹全碑》)中的表现形式,并分析了草书(章草)在这一时期的萌芽与发展,它体现了书写速度与情感表达的结合。 第四部分:成熟的定型——魏晋风度与楷书的最终确立 楷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写系统的最终成熟和稳定。本部分聚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分析了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大家如何将隶书的规矩与草书的流畅相结合,最终定型为法度森严、易于辨识的楷书。书中重点解析了楷书的“体势”——结构上的中正平和,以及笔画上的精微变化。此外,也深入探讨了同期楷书的并行发展,如早期碑刻的古朴风格与后世(唐代)的法度森严之间的张力。 第五部分:唐宋元明的规范与变奏——印刷术对汉字的影响 随着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普及,汉字的书写形态开始受到印刷工艺的制约和影响。本书分析了宋体(仿宋体的前身)的诞生,它如何为了适应刻印的需要,在横平竖直、结构紧凑方面进行了优化。这部分也考察了不同朝代对异体字、通假字的记载与处理方式,以及官方颁布的字书(如《新撰字集》、《玉篇》)在维护字形规范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探讨了明清时期文人书法对传统楷书规范的个性化演绎。 第六部分:汉字与中华文明的内在关联 最后一部分升华主题,探讨汉字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性。汉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承载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独特媒介。分析了汉字在诗词歌赋、对联匾额中的艺术价值;阐述了汉字在儒家“正名”思想中的体现;并探讨了汉字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与其传承的文化责任。本书强调,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即是理解中华文明不断自我革新与坚守核心价值的过程。 本书特色: 多维度分析: 不仅关注字形结构,更结合了载体材料(甲骨、青铜器、竹简、碑石、纸张)和历史社会背景进行综合考察。 图文并茂的解析: 包含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字例和碑帖拓本的精细摹写与对比图,直观展现演变轨迹。 文化内涵挖掘: 深度挖掘了字形背后的古代世界观,避免了单纯的词典式解释。 本书适合所有对汉字学、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尤其适合希望深入了解汉字“活历史”的学者、教师及传统文化爱好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古籍爱好者,我最怕的就是遇到那种编纂粗糙、解释含糊的工具书,它们不仅浪费时间,更可能将人引入歧途。但这本书,显然是出自一位真正懂得古汉语精髓的大家之手。它的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在一些典故的出处和本义的溯源上,处理得极其审慎和到位。例如,它对于那些具有多重文化负载的词汇,总能给出循序渐进的解释链条,从本义到引申义,再到特定的语境意义,层次分明。这种严谨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我阅读原典的信心。我不再需要频繁地在多本参考书之间来回切换,这本工具书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而可靠的知识体系,让阅读过程变得连贯而流畅。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的古籍工具书琳琅满目,大多追求新颖的排版或者加入过多的现代解释,反而冲淡了原有的古朴韵味。而我钟爱这本书,恰恰在于它所散发出的那种历经时间考验的沉稳气质。那种双色缩印的处理,看似是技术上的妥协,实则是一种高明的智慧体现,既保证了信息密度,又维持了视觉上的清晰度和美感。我尤其关注它在例句选择上的独到眼光,那些被精心挑选的引文,往往能精准地展现该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法侧重,这对于撰写学术性的考据文章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每次翻找一个生僻字,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是其他速查工具无法给予的,它需要你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笔画背后的深意和历史的重量。

评分

这本厚重典雅的字典,初次上手时便被其扎实的质感所吸引。翻开扉页,那内敛的字体设计和精良的纸张处理,无不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作为一名沉浸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爱好者,我深知工具书的价值远不止于释义本身,更在于其编纂的严谨性和检索的便捷性。我期望它能成为我案头不可或缺的伙伴,如同古代学者手中的竹简般可靠。尤其欣赏它在字形演变和多义词辨析上所下的功夫,那些微妙的语境差异,往往是理解一篇古文精髓的关键所在。阅读那些晦涩难懂的篇章时,手中的这本字典,就像一座灯塔,指引我穿越文字的迷雾,直抵作者的本意。它不仅仅是字典,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文化深处的窗口,每一次查阅,都像是进行一次与先贤的无声对话。那种沉静而有力的知识支撑感,实在令人安心。

评分

我之前用过好几本所谓的“权威”古籍字典,但总觉得它们更像是辞书的百科全书,知识点罗列过多,反而显得失焦。这本字典给我的感受是“少即是多”的极致体现。它聚焦于“常用”二字,却将常用的字词解释得极其精深透彻,没有丝毫的冗余。它的排版虽然是缩印本,但通过巧妙的字号和间距控制,使得阅读疲劳感降到了最低。我最欣赏的是其对古今异义词的对照处理,那种清晰的界限划分,避免了我们在现代汉语思维定势下对古文产生误读。它就像一位沉默却技艺高超的老师,引导你一步步校准自己的认知框架,让你真正学会如何“用”古字,而不是仅仅“认识”古字。这种实用性和学术深度的高度统一,是其最大的魅力所在。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辅助研究一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文集。坦白讲,很多现代版的字典在处理这个时期的特定用词时,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或者直接套用后世的解释,导致理解偏差。而这本,给我的感觉是更加“接地气”,它似乎更贴合那个特定时代的语言脉络。我喜欢它在某些复杂结构词汇旁标注的细微声韵提示(虽然我不是专门研究音韵学的,但这些附带信息很有启发性),这让我对古人诵读这些文字时的节奏感有了更直观的体会。它不是一本让你走马观花的字典,而是需要你投入心神去钻研的案头重器。每一次合上它,都感觉自己的学识又积累了一层坚实的基石,那种充实感,是其他数字工具完全替代不了的——毕竟,纸张的触感和墨香是无可替代的记忆锚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