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们的老北京-古稀土著的京华琐忆
定价:39.80元
作者:李维基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184035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启功、王世襄、沈鹏、黄苗子等题词赠画,大师之友为您讲述老北京的历史变迁。
听听李老爷子的碎碎念,一起缅怀那个已经逝去的老北京。
深情的老北京史话,年逾古稀的李老爷子以毕生经历记录一个* 有味儿的北京城。
集中收录李维基先生多年秘藏,启功、王世襄、陈垣、朱家溍、沈鹏、黄苗子等大师佳作首度曝光。
内容提要
李维基老爷子自小从北京琉璃厂长大,一直浸润于琉璃厂文风之中,从其父辈开始,就结识了陈垣、启功、朱家溍等大家,与他们交情深厚,常有作品往来。李老爷子对老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把这份感情倾注到自己的笔端,以纯北京味儿的话语,为我们讲述了他所经历的老北京往事。诸如他父亲与琉璃厂文人画家的交往,如今已很难见到的一些小吃,票证时代的一些记忆,童年时代的一些游戏、糖食,老爷子个人的一些收藏故事等等,真切地反映了从新中国成立以前直到现在北京城和北京人的变迁,在这变迁之中,一些李老爷子熟悉的事物无可挽回地成为了历史,如叫卖声、老胡同、老城墙等等,这也给他带来了无尽的乡愁,而这份乡愁,不也正是我们怀念老北京的那份情结吗?
目录
作者介绍
李维基
字双仓,号倚槐居主,又号双卷庐主。生于北京,在琉璃厂畔的胡同中长大。受家庭熏陶,自幼喜爱写作、书画及收藏。多年来在一些报刊发表了数十万字的作品。在年北京晚报和北京电视台举办的”故乡是北京”征文中获得奖。
退休后更是笔耕不辍,于年北京市文联、北京市文化局、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北京市文物局、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我喜爱的春节庙会(灯会)”征文中获得一等奖。在全国首届”时代杯”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中,获得散文奖。曾于年出版《藏事纷纭录》,年出版《讲述老北京的故事》。
文摘
序言
读完一本好书,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与书中的人物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这本集子的名字来看,它显然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而是更倾向于一种私人化的、充满生活质感的“琐忆”。我非常欣赏这种视角,因为真正的历史往往蕴藏在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之中。想象一下,如果作者是一位“古稀土著”,那么他对北京的理解必然是深入骨髓的,他看到的不是被粉饰过的光鲜亮丽,而是市井生活最真实、最接地气的一面。也许书中会提到一些老物件的用途,一些如今已无人问津的俚语,甚至是对过去某种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这种“回忆的质感”,是任何二手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它要求作者拥有极强的记忆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将那些散乱的碎片重新编织成一个连贯而富有魅力的叙事整体。我希望作者没有回避那些时代的局限和变迁带来的阵痛,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去记录,那样的文字才更有力量,更值得人深思。
评分这类讲述个人历史的作品,最考验作者的叙事节奏和选材的取舍。一个“古稀土著”的记忆是海量的,如何筛选出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精神内核的片段,同时又不使全书显得杂乱无章,是摆在作者面前的首要难题。我猜想,这本书的结构可能会像一串精心串起的珍珠项链,每一颗“琐忆”都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但它们又共同反映了“老北京”这个宏大的主题。也许会有几篇是关于童年趣事的诙谐记录,也有一些篇幅会触及到重大的历史转折点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后者往往更能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这种平衡的拿捏,决定了作品是流于表面还是能够深入人心。如果作者能做到既有温情脉脉的个人回顾,又不失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那么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地域文化读物,更是一部具有普遍人文关怀的优秀散文集,其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都会随时间而愈发凸显。
评分从文学性角度揣摩,一部优秀的“回忆录”或“琐忆”,核心在于其情感的真挚度和细节的精准度。我设想,在《我们的老北京》中,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描绘那些具有强烈地域文化特征的场景。比如,关于节庆的描述,从腊八的粥到元宵的花灯,从端午的习俗到中秋的团圆,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往往是情感最集中的地方。作者的文字功力,便体现在能否让读者“闻到”那股香气,“听到”那片喧闹,甚至“摸到”那件老棉袄的粗糙感。如果作者能够成功地将这种感官体验投射到读者身上,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记录,而是“重现”。这种“重现”需要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绝非泛泛之辈可以企及。我期待着在这些“琐忆”中,能找到那种久违的、温暖而踏实的年代感,那是现代生活中难以寻觅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新近读到的文集,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情,仿佛带着一种老者对往昔岁月的深深眷恋与观察。尽管我手头上没有这本书的实体,但从书名传递出的那种浓郁的京味儿和对“老北京”生活场景的追忆来看,我完全可以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阅读体验。想必书中会穿插着许多胡同里的烟火气,那些消失的吆喝声、街角的小吃摊、邻里间朴素的情谊,都被作者用文字精心打捞起来。这种对历史记忆的保护欲,是每一个对故土怀有深厚感情的人都会有的共鸣。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鲜活的细节,比如过去人们如何度过寒冬腊月,春日里又有哪些特有的风俗被提及。好的回忆录不仅是个人经历的复述,更是对一个时代侧影的描摹,我猜想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它不只是在讲述“我”的故事,更是在重现一个正在远去的北京的灵魂。它的价值,或许就在于让年轻一代得以窥见那段厚重的历史脉络,让老一辈人得以在字里行间找到久违的慰藉。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组合非常引人注目,“满28包邮”这个现代电商用语的加入,与后面古典的“京华琐忆”形成了有趣的张力,这或许暗示了作者在记录回忆时,也融入了对当代社会现象的观察与对比。这绝对是一个高明的处理手法,它打破了传统回忆录的沉闷感,为作品增添了一丝活泼和机智。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那些对昔日北京的深情缅怀中,穿插进他对当下生活的犀利点评的。一个经历了漫长岁月变迁的观察者,他的视角必然是多维度的。他既能带着怀旧的滤镜去看待过去的美好,也能以一个局外人的清醒去审视现在的发展与失落。这种“古今交融”的叙事策略,无疑会使得全书的层次感更加丰富,避免了纯粹的“老调重弹”。对于渴望了解老北京风貌,同时也想看看时代洪流如何塑造一个人的思想轨迹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具吸引力的阅读邀请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