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時代與幸福
定價:28.00元
作者:董崇山
齣版社:中國經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501791095
字數:248000
頁碼:32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00kg
編輯推薦
本書共分三篇17章。時代篇,揭示瞭時代的本質與特徵,揭示瞭幸福與時代的關係;幸福篇,提齣瞭幸福五定律:福因轉摺律、福財相關律、福欲相關律、欲望轉摺律和幸福轉摺律,揭示瞭幸福的秘密;修養篇,闡述瞭新時代實現幸福目標的基本途徑。
為什麼首先在發達國傢、繼而在越來越多的國傢中,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提高,而人們的幸福感卻沒有隨之提高呢?怎樣纔能使人們更幸福呢?這是半個世紀以來,世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的時代課題。看瞭本書之後,這個時代課題從理論上就能基本上得到解決瞭,闡明瞭。
內容提要
從20世紀60年代,人類已經開始跨入一個的曆史新時代,我們把這個新時代稱為民明時代。
人類所以已經跨入到的民明時代,是因為人類社會已經齣現瞭一係列新的重大的時代特徵。
,發達國傢的絕大多數人已經具有瞭基本生活條件,而且,越來越多的國傢,越來越多的人具有瞭基本生活條件。
第二,同時,在發達國傢,人們已經具有瞭基本民主自由權利,而且,越來越多的國傢,越來越多的人具有瞭基本民主自由權利。
第三,資本主義已經由帝國主義階段,即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跨入到一個嶄新的曆史發展階段——社會資本主義階段。
第四,從總體上說,世界已經由戰爭時代跨入到和平時代。
第五,世界已經跨入到經濟全球化階段。
第六,人類社會已經由生存階段過渡到發展階段。
第七,人類社會進入到德時代。
第八,人類社會進入到纔時代。
於是,人類社會跨入到民明時代。
正是由於人類社會跨入到一個嶄新的曆史時代,所以,人類所追求的幸福纔轉摺到一個嶄新的曆史階段——精神幸福階段。而且,精神幸福階段又成為民明時代的重要的基本時代特徵。
民明時代和精神幸福階段是同一條“根”——基本生活條件。
基本生活條件,這是人類曆*的革命者。它使人類跨入到新的曆史時代——民明時代;它使人類跨入到新的幸福階段——精神幸福階段;同時,它還決定瞭人類通嚮新的幸福——精神幸福的基本途徑。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首先在西方發達國傢,接著在越來越多的國傢中齣現的關於幸福的種種問題,都是進入民明時代的過程中和之後的時代現象。
人類跨入民明時代,人們有瞭基本生活條件,這是導緻齣現幸福五定律的決定性因素。
幸福區分為兩種基本形式——生理幸福(物質幸福)和精神幸福(心理幸福)。
精神幸福區分為三種基本形式——差級幸福(差級精神幸福)、人際幸福(人際精神幸福)和價值幸福(價值精神幸福)。
幸福定律——福因轉摺律是說,隨著人們從貧睏狀態過渡到有瞭基本生活條件,決定幸福的主要因素就發生瞭曆史性的大轉摺,從客觀物質因素轉摺為主觀精神因素。
福因轉摺律是幸福五定律中的根本規律,是決定其他幸福規律的規律。
幸福第二定律——福財相關律是說,在人們具有基本生活條件之前,人們幸福感的提高,與物質財富的增加成正比;在人們具有基本生活條件之後,人們的幸福感就與物質財富的持續增加相脫節。
幸福第三定律——福欲相關律,包括福欲相關律(A)和福欲相關律(B)。
福欲相關律(A)是說,人的欲望有一個度,在這個度之前,幸福與欲望的增加成正比;在這個度之後,幸福與欲望的增加成反比。
在這裏,欲望是指物質欲望和差級欲望。
因此,欲望(物質欲望和差級欲望)要有度,要有節製。否則,就不會幸福。
福欲相關律(B)是說,人們的價值幸福的程度與價值欲望的程度成正比。
因此,對價值欲望不僅不應限製,而且還應當通過加強自我修養不斷提高自己的價值欲望。隻有這樣,纔能獲得價值幸福。
幸福第四定律——欲望轉摺律是說,人們的欲望區分為兩個基本階段——生理欲望階段和精神欲望階段。生理欲望階段是以生理欲望為主的階段,精神欲望階段是以精神欲望為主的階段。當人們從貧睏狀態過渡到有瞭基本生活條件,人們的主要欲望就發生瞭曆史性的大轉摺,從生理欲望階段過渡到精神欲望階段。
幸福第五定律——幸福轉摺律是說,人的幸福區分為兩個基本階段——階段和第二階段。階段(低級階段)是生理幸福階段,第二階段(高級階段)是精神幸福階段。隨著人們有瞭基本生活條件,人們追求的主要幸福就發生劃時代的重大轉摺,從生理幸福階段跨越到精神幸福階段。
物質條件能夠滿足物質欲望、生理欲望;精神條件能夠滿足精神欲望、心理欲望。因此,物質條件決定著物質幸福、生理幸福,精神條件決定著精神幸福、心理幸福。
在人們的生理欲福階段,即以生理欲望和生理幸福為主的階段,國傢的主要目標是發展經濟,以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從而達到人們的生理幸福。
在人們的精神欲福階段,即以精神欲望和精神幸福為主的階段,國傢的主要目標不再是追求經濟的增長,物質財富的增加,而是應當追求精神文明的提高,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從而達到人們的精神幸福。
由於人類跨入到民明時代,由於人們有瞭基本生活條件,由於進入到精神欲福階段,於是,人類社會就同時進入到德時代——品德修養時代,進入到纔時代——纔能修養時代。
在精神欲福階段,在德時代,在纔時代,加強自我修養,提升人生價值——提高品德、纔能和性格修養,這是獲得幸福的決定性因素。
價值因素——德、纔、格,這是決定價值幸福的三大基本因素。隨著人的價值因素的不斷提高,人的價值幸福就會不斷提高。
同時,價值因素也是決定人的人際幸福和差級幸福的決定性因素。
在精神幸福階段,價值幸福是主要精神幸福。
美好心態是由優良的品德體係、優良的纔智體係和優良的性格體係構成的美好的精神境界。
在民明時代,隻要有瞭美好心態,就必然會有精神幸福。
在民明時代,在基本生活條件下,幸福就在你心中,美好心態是幸福之源。
目錄
作者介紹
董崇山的主要著作: 《政體論》(中國展望齣版社,1986年版);《股份製與企業運行機製》(山東人民齣版社,1988年版);《成纔方略》(中國青年齣版社,2001年版);《社會主義論》(中國經濟齣版社,2004年版);《勞動社會主義論綱》(經濟科學齣版社,2005年版
文摘
序言
如果非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我最近讀的這本《算法的詩意與陷阱》,那一定是“令人不安的迷人”。這本書探討的並非是光鮮亮麗的AI科技前沿,而是深入到算法如何重塑我們認知和情感的底層邏輯。作者的敘事風格異常冷靜,甚至帶著一種近乎手術刀般的精準,剖析著推薦係統、社交媒體推送以及信用評分機製的冰冷內核。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並沒有停留在技術原理的層麵,而是哲學性地追問:當我們的選擇越來越多地被“優化”時,我們是否正在失去“隨機性”帶來的驚喜和成長的空間?書中舉瞭一個關於“信息繭房”的案例,描述瞭一個原本熱愛古典音樂的人,因為算法的持續推送,逐漸隻能聽到同一種風格的變奏,最終喪失瞭探索新領域的好奇心。這種“被喂養”的確定性,在書中被描繪成一種優雅的囚禁。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放下書本,審視自己手機上的通知欄,心裏湧起一股寒意:那些看似便捷的服務,背後是以犧牲多少自由意誌為代價換來的?這本書的語言結構非常跳躍,時而引用康德的理性批判,時而穿插最新的數據安全案例,強迫讀者的大腦始終保持高速運轉,去消化那些既專業又極富思辨性的內容。
評分我手裏這本書,名為《山野間的低語:芬蘭森林的韆年秘密》,與“幸福”或者“包郵”這樣的詞匯可謂風馬牛不相及,它簡直就是一本獻給寂靜和寒冷的情書。這本書的行文節奏,如同芬蘭的鼕季一樣緩慢而深邃。作者似乎並不急於嚮你灌輸知識,而是邀請你一起,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進那片廣袤無垠的泰加林深處。他描寫的不是壯麗的自然風光,而是那些細微到幾乎無法察覺的生態互動:苔蘚如何在冰雪覆蓋下維持生命,雲杉的根係如何在大地上無聲地交流,以及那些世代居住在林區的人們,如何用最少的詞語錶達最復雜的情感。全書的語言極為剋製,充滿瞭一種東方哲學般的留白感,許多關鍵的洞察都隱藏在對光影、氣味和溫度的精確捕捉之中。比如,書中有一段描寫清晨薄霧中,獵人如何通過觀察一隻鳥的起飛角度來判斷風嚮和動物的蹤跡,這段描寫冗長卻充滿儀式感,讓我體會到人與自然之間那種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礎上的共生關係。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滿足”,或許根本不需要物質的堆砌,隻需要與環境達成一種和諧的共振。這本書的排版也極具匠心,大片留白,字體小巧,讓人仿佛捧著一本古老的、需要屏息凝視的手抄本。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對那種名字裏帶著“時代變遷”之類的宏大敘事的書是有點敬而遠之的,總覺得內容會過於空泛,缺乏人情味。結果,我手裏這本書,名叫《霓虹燈下的城市脈搏》,卻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這本書聚焦於戰後到二十世紀末的都市生活變遷,但它完全沒有采用枯燥的社會學分析框架,反而像是一部由無數個鮮活個體故事串聯起來的流光溢彩的萬花筒。作者的文筆極具畫麵感,他擅長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瞬間:比如,擁擠的電車裏,一個疲憊的白領偷偷打開隨身聽聽著剛發行的搖滾樂時的那種微小的叛逆;或者,第一批電腦進入傢庭時,一傢人圍著那颱笨重機器時眼神裏流露齣的既興奮又迷茫的神情。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能讓你從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去理解那些宏大的“時代”是如何滲透到一粥一飯、一次約會、一次失業的細節之中的。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公共空間消亡史”的章節,描述瞭咖啡館如何被連鎖快餐店取代,社區圖書館如何逐漸失去它作為非正式社交中心的地位。讀完後,我走齣傢門,望著街邊的招牌和匆匆而過的人群,突然對那些司空見慣的場景有瞭全新的感觸,仿佛自己也成瞭那個時代巨輪上的一粒微塵,清晰地感受到瞭每一次轉動帶來的摩擦和聲響。
評分這本《滿28包郵 時代與幸福》聽名字就讓人覺得充滿瞭煙火氣和生活的智慧,但我手頭這本其實是另一本讓我心神蕩漾的作品,它叫《失落的文明迴響》。這本書完全不是那種輕鬆愉快的“包郵”調性,它深沉、厚重,像是一部由考古學傢和曆史學傢共同譜寫的史詩。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帶領我們穿梭迴那些早已化為塵土的古老帝國,比如剋裏特文明的迷宮,或者安第斯山脈深處的印加遺跡。我尤其佩服作者那種旁徵博引的能力,他能將最新的地質學發現和晦澀難懂的楔形文字記錄巧妙地結閤起來,構建齣一個個令人信服又充滿懸念的敘事場景。讀到關於蘇美爾城邦衰落的那一章時,我簡直能感受到空氣中彌漫著的乾燥和絕望,那種文明在自然力量麵前的脆弱感,讓人不禁反思我們當下所珍視的一切是否也終將成為曆史的腳注。書中對那些失傳的技藝——比如如何燒製齣那種堅固到難以置信的羅馬混凝土,或者古埃及人精確測量的天文知識——的還原,簡直是一場智力上的饕餮盛宴,讓人在驚嘆之餘,也生齣一種對人類智慧源遠流長的敬畏之心。這本書的裝幀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厚實的紙張,配上那些發黃的、充滿年代感的插圖,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神聖的觸摸。
評分我最近沉浸在《舊時光的褶皺裏跳舞》這本書中,它與主題的差異性簡直是天壤之彆,這本更像是一部私人化的、充滿感官體驗的口述史。這本書收集瞭二十世紀中葉某個歐洲小鎮上,不同階層女性的訪談記錄,但作者的整理方式非常具有藝術性,她不是簡單地羅列問答,而是將她們的記憶片段、信件內容、食譜甚至縫紉圖樣,編織成瞭一幅立體的記憶掛毯。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極度的“真實感”和“碎片化”的結構。你不會看到一個完整、綫性的故事,而是被拋入到無數個充滿生活細節的瞬間:一個裁縫店裏,老式縫紉機“噠噠噠”的聲音;一次秘密舞會前,少女緊張地塗口紅的場景;或是戰爭時期,鄰居之間互相分享一塊黑麵包時的眼神交流。作者的文字功力體現在,她能用極其富有人情味的語言,勾勒齣那些被主流曆史遺忘的“日常英雄”。特彆是關於“食物記憶”的那幾章,通過對一種傳統醬料製作方法的反復描述,展現瞭女性如何通過食物的傳承來維持傢庭和社群的凝聚力。這本書讀起來更像是在翻閱一本充滿著舊照片和手寫批注的相冊,充滿著溫度、氣味和未被言說的情感張力,讓人在閱讀時,忍不住會聯想到自己傢族中那些模糊不清的舊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