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旅游地理
定价:16.80元
作者:郜保安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047265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系列教材借鉴和吸收了外旅游基础理论和实践前沿*成果,根据职业院校教学计划的要求,重点放在学科体系,内容体系、结构体系创新上,即有简明易懂的理论知识,又侧重了强化知识应用和可操作性,因此,具有的科学性、新颖性、实用性和示范性。
本书旨在突出显明的时代性、完整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用性。全书分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分区旅游概况介绍,并注重了两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在分区介绍旅游概况时,采用了*的旅游地理信息。介绍各省旅游名胜景区时对一些历史文化价值一般、游客较少的景点予以舍弃,对近年来形成热点的旅游名胜、自然风光景区则予以重点介绍。教材中还专门介绍了旅游路线的安排设计,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目录
章 旅游地理的概念
节 旅游地理研究的内容
第二节 旅游地理特点及旅游资源
第二章 我国的地理特征
节 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
第二节 我国的人口、民族构成
第三节 我国的地貌特征
第四节 我国的水体特征
第五节 我国的气候特征
第六节 我国的生物资源特征
第三章 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
节 我国的地貌旅游资源
第二节 我国的水体旅游资源
第三节 我国的气候旅游资源
第四节 我国的生物旅游资源
第四章 我国的人文旅游资源
节 古都名城
第二节 古建工程
第三节 宗教建筑
第四节 古遗址、陵墓
第五节 土特产及名品
第五章 旅游交通
节 旅游交通的特点
第二节 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旅游路线
第六章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
节 北京市
第二节 天津市
第三节 河北省
第四节 山东省
第五节 山西省
第六节 河南省
第七节 陕西省
第八节 本区域旅游线路安排
第七章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
第八章 东南旅游区
第九章 西南旅游区
第十章 东北旅游区
第十一章 西北旅游区
第十二章 青藏旅游区
第十三章 自助旅游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中国旅游地理》实在是令人爱不释手,简直是为我这种热爱探索的“背包客”量身定做的指南!它绝不仅仅是罗列景点名称和介绍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地标,而是真正深入到了地理环境与人文风貌交织的深层脉络之中。书中对不同区域的自然屏障如何塑造了当地独特的文化习俗,以及河流、山脉如何影响了古老商道的兴衰,描绘得栩栩如生。我记得尤其清晰的是关于西南喀斯特地貌的章节,作者没有停留在“溶洞奇观”的表面赞美,而是细致地分析了这种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对当地少数民族聚居模式和生计方式产生的制约与促进作用。阅读时,仿佛手中拿着一张动态的三维地图,脚下踏着千年的历史尘土,耳畔回响着不同地域的风声与方言。它教会我如何以“地理学家的眼光”去审视一处风景,去理解一片土地的脾气和秉性,而非仅仅是打卡拍照的“游客视角”。读完后,我计划下的几趟旅行目的地都悄悄地从热门景区转向了那些更具地域性和地质学意义的偏远角落,这种知识带来的旅行格局的拓展,是任何精美画册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对于一个常年混迹于学术圈,对知识的深度和准确性要求较高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扎实的田野调查基础和严谨的引证体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不同旅游资源禀赋差异时所采取的对比分析方法。例如,将东部沿海的海洋性气候旅游资源与西部内陆的干旱-半干旱高原资源进行剖析,不仅仅是罗列气候特征,更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气候差异如何决定了当地的建筑材料、农业模式,乃至节庆习俗的形成。其中对于“旅游承载力”的地理学探讨,也给出了非常中肯且具有操作性的见解,完全没有一般旅游读物那种不切实际的空泛口号。每次翻阅,总能发现一些此前被我忽略的细节,比如某个峡谷的走向如何影响了历史上的军事部署,或是某个湖泊的季节性水位变化如何直接决定了当地渔业的兴衰。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立体的地理教科书,将理论知识活化在了祖国的壮美山河之中。
评分老实说,我原本对“旅游地理”这类听起来略显学术的书籍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担心会充斥着拗口的专业术语和枯燥的地图制图原理。然而,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和叙事节奏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的笔触细腻得像散文诗,但逻辑性又强得像一份严谨的报告。作者巧妙地将宏观的板块运动、气候变迁这些地球科学的大背景,与微观的人类生活细节无缝衔接起来。比如,在描写黄土高原的章节里,那种“千年风蚀与人定胜天”的矛盾冲突感,被描述得荡气回肠。你读到的不仅是土地的贫瘠,更是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在与土地的抗争中孕育出的坚韧和智慧。它不是那种催促你“快去看快去买”的旅游手册,而是引导你“慢下来,去感受,去思考”的深度读物。我甚至发现,它对理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深层地理原因,都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这让我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理解也多了一层具象化的认识。
评分我给这本书的评价是“惊喜连连,刷新认知”。我原本以为的“旅游地理”无非就是把旅游景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一下,然后配几张精美的图片。谁知道,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地理”与“旅游”的完美融合,而且是以前者为主导。它没有浪费篇幅去介绍哪家酒店服务好,哪条路线最省时间,而是专注于回答“为什么是这里?”、“为什么是这样?”的终极问题。读完关于青藏高原雪线变动与高海拔旅游适应性的章节后,我立刻去恶补了相关的高原生理学知识,因为作者精准地指出了地理环境对人体机能的根本性制约,这比任何旅游保险的说明书都来得实在。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从宏观的板块构造讲到微观的土壤侵蚀,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让人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时既感到充实又不至于迷失方向。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收到了一份祖国山河的“体检报告”,精确、细致、充满洞察力。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但绝对是值得反复咀嚼的知识盛宴。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人地关系”在旅游开发中的复杂性的探讨。书中详尽分析了过度开发如何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以及文化遗产地在面对全球化旅游浪潮时的身份认同危机。这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地理介绍,上升到了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哲学高度。我读到关于某些特定生态区域的旅游活动规范时,深感沉重,因为作者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不可逆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旅行者,一个懂得敬畏土地的探索者,而不是一个贪婪的资源消费者。它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任何一个对中国土地怀有好奇心的读者,获得远超预期的精神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