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上海信托业-上海市档案馆藏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汇编机构卷-(全二册)-何旭艳 选

BF-上海信托业-上海市档案馆藏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汇编机构卷-(全二册)-何旭艳 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旭艳 选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信托
  • 近代金融
  • 档案史料
  • 中国金融史
  • 上海市档案馆
  • 何旭艳
  • 金融变迁
  • 信托业
  • 历史文献
  • 机构卷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9787547611470
商品编码:2995568072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上海信托业-上海市档案馆藏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汇编机构卷-(全二册) 作者 何旭艳 选
定价 268.00元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 9787547611470 出版日期 2016-08-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收录了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1949年以前在上海设立营业场所、开展经营活动的、具有影响力的中、外资信托机构的档案,通过对各家信托机构发展历程、资本变更情况、规章制度,以及财务状况的记录,以期对于近代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历程作一比较全面的观察。

   作者简介
何旭艳,浙江乐清人。温州大学教授。 200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金融史。

   目录
编选说明章 中一信托公司 节 公司沿革 会议记录、发起人筹备会、起草委员会等会议记录(中央信托公司时期)1921年 中一信托公司董事会议草案1921年6月~1921年8月 联合征信所关于中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报告1946年6月25日 联合征信所关于中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报告1946年12月2日 联合征信所对中一信托公司的调查报告 中一信托公司协理朱斯煌辞职信1952年8月19日 第二节 资本变更 中一信托公司办理增资1946年6月22日 中一信托公司增资完成1946年9月8日 中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调整资本通告1948年10月20日 第三节 公司章程 中央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草案1921年 中央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章程1924年6月 中央信托股份有限公司银行部章程 中央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储蓄部章程 第四节 财务状况 中央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十年份帐略1921年 中央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届帐略1922年 中央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届帐略1923年 中央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第四届帐略1924年 中央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第五届帐略1925年 中央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第六届帐略1926年 中央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第七届帐略1927年 中央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第八届帐略1928年 中央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第九届帐略1929年 中央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第十届帐略1930年 中央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第十一届帐略1931年 中央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第十二届帐略1932年 中央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第十三届帐略1933年 中央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第十四届帐略1934年 中央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第十五届帐略1935年 中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届帐略1936年 中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届帐略1937年 中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届帐略1938年 中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第四届帐略1939年 中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第五届帐略194.年 中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第六届帐略1941年 中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第七届帐略1942年 中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第八届帐略1943年 中一信托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届帐略1944年 中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三十五年帐略1946年 中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三十六年帐略1947年 中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三十七年帐略1948年 中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公元一九四九年帐略1949年 中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公元一九五○年帐略1950年第二章 通易信托公司 节 公司沿革 联合征信所关于通易信托公司的调查报告1947年7月22日 第二节 财务状况 通易信托公司历年来营业报告(第5~15届)1925~1935年 通易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三十四年度营业报告1945年第三章 诚孚信托公司 节 公司沿革 上海银行对诚孚信托公司的调查报告1939年5月2日 上海银行对诚孚信托公司的调查报告1940年6月4日 上海银行对诚孚信托公司的调查报告1941年8月7日 诚孚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登记呈请书1936年2月1 诚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解散重组等事致新裕一二厂及铁二厂函1942年11月18日 诚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为停止营业增加资本组织新公司致中南、金城银行函1947年7月8日……第四章 国安信托公司第五章 中国信托公司第六章 上海信托公司第七章 新华信托储蓄银行第八章 中级信用信托公司第九章 中央信托局第十章 东南信托公司第十一章 生大信托公司第十二章 其他中资信托机构第十三章 外资信托机构

   编辑推荐
本书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本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本书适合金融企业图书馆、综合性图书馆收藏。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海派金融:近代中国金融业的上海足迹》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近代中国金融业在上海这一特殊地理空间中的孕育、发展与变革历程。上海,作为晚清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不仅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更是近代中国金融业的集散地与策源地。本书以历史学的视角,融合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聚焦上海这一中国近代金融业的“海派”中心,梳理其在动荡年代中跌宕起伏的发展轨迹,揭示其在中国乃至全球金融格局变迁中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 详细阐述 第一章:上海的崛起与近代金融业的萌芽(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本书的开篇将目光投向19世纪中叶,此时的上海,得益于开埠的契机,逐渐从一个普通县城蜕变为国际性的港口城市。在列强的触角伸入中国腹地的过程中,近代化的金融机构也随之登陆。本书将详细描绘上海作为中国最早接触并吸收西方金融理念和模式的城市,是如何孕育出中国近代金融业的最初火种。 外资银行的涌入与影响: 聚焦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等早期外资金融机构的建立及其在中国市场上的经营策略,分析它们如何垄断了中国的外汇、贸易融资等关键业务,并对本土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何种竞争与挤压效应。 洋行资本与早期金融活动: 探讨洋行在上海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它们如何通过设立信托部门、投资公司等方式,涉足中国近代产业的早期融资,并与外国金融机构形成紧密的合作与利益共同体。 中国民族资本的初步尝试: 在外资的强势冲击下,中国民族资本也在艰难中孕育。本书将介绍中国商人在上海建立的早期钱庄、票号等传统金融组织,以及他们如何在外资夹缝中寻求生存与发展,并为后续民族金融业的壮大奠定基础。 城市化进程与金融需求的增长: 随着上海人口的急剧增长、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旺盛。本书将分析这种城市化进程如何为近代金融业在上海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二章:上海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巩固(20世纪初至20年代) 进入20世纪,上海的金融地位日益巩固,逐渐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重要的金融中心。这一时期,中国自身的金融机构开始崭露头角,并与外资金融机构展开更为复杂的博弈。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官僚资本银行的崛起: 重点分析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官僚资本银行的成立背景、经营模式及其在上海的金融活动。它们如何利用国家信用,涉足商业银行业务,并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外资银行的垄断地位。 民族商业银行的蓬勃发展: 聚焦如浙江兴业银行、大陆银行等一批民族资本创办的商业银行,分析其在吸纳民间资本、支持民族工商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它们如何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上海滩站稳脚跟,并逐渐形成与官僚资本银行、外资银行三足鼎立的局面。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与股市的活跃: 详细考察上海作为中国近代证券交易所的诞生地,其早期股票交易市场的运作模式、交易品种以及对资本集聚与流通的推动作用。分析股票市场的兴衰与中国经济形势、政治环境的紧密联系。 钱庄、银号的转型与式微: 随着近代银行的兴起,传统的钱庄、银号也面临着转型或被淘汰的命运。本书将探讨这些传统金融组织在近代化浪潮中的挣扎与演变。 保险业的初步发展: 简要介绍近代保险业在上海的萌芽与发展,如中国保险公司等机构的建立,分析其如何为上海的商业活动提供风险保障。 第三章:上海金融业的多元化与区域辐射(20年代至30年代)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上海的金融业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其金融辐射力也进一步增强。 信托业的兴起与发展: 本章将重点探讨信托业在上海的兴起,分析其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务,如何在资产管理、财富传承、投资融资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详细考察不同性质的信托机构(如银行附属信托部、独立信托公司)的运作模式、业务范围及在上海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金融租赁、抵押等业务的创新: 介绍上海金融业在业务上的创新,如金融租赁、抵押贷款等业务的出现,分析这些创新如何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并推动了上海工商业的发展。 外汇市场的成熟与国际化: 聚焦上海作为远东重要外汇市场的地位,分析其外汇交易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在国际金融活动中的作用。 金银外汇市场的监管与风险: 探讨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下,上海金融市场所面临的监管挑战与风险,如金银外汇市场的波动、挤兑风险等。 上海金融业对全国的辐射作用: 分析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地位,其金融政策、资本流动、信息传播等如何对中国其他地区的金融业产生影响,形成“上海模式”的辐射效应。 第四章:战火中的上海金融(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 抗日战争的爆发给上海的金融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本书将详细分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上海金融业如何艰难维系,以及其呈现出的特殊形态。 战争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探讨日军侵占上海后,对上海金融机构、市场秩序、金融政策造成的破坏与改变。 汪伪政权的金融控制: 分析汪伪政权如何利用其控制下的金融机构,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搜刮民间财富,以及其对上海金融市场的扭曲影响。 国民政府在沪金融机构的运作: 考察国民政府在上海仍然拥有的一些金融机构,在复杂环境下如何艰难运作,以及它们所扮演的角色。 民间金融与地下金融的活跃: 在官方金融体系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民间金融、地下钱庄以及一些非官方的金融活动可能会更加活跃,本书将对此进行探讨。 金融人才的流失与资本外移: 探讨战争对上海金融业人才队伍和资本造成的长远影响。 第五章:上海金融业的转型与新格局的酝酿(20世纪40年代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以及中国国内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上海的金融业也迎来了新的转型期,并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金融体系奠定了基础。 战后经济的恢复与金融的重建: 分析战后上海金融业在恢复过程中的努力与挑战,包括货币的稳定、银行的整顿等。 国民党政府的金融管制与通货膨胀: 考察国民党政府后期在稳定经济、控制通货膨胀方面的举措及其失败的原因。 民族金融资本的最后博弈: 分析在政权更迭前夕,民族金融资本在上海的最后挣扎与选择。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 简要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对上海原有的金融机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高度集中的金融管理体制。 上海金融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总结上海近代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教训,为理解中国金融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供历史参照。 结论 《海派金融:近代中国金融业的上海足迹》一书,通过对上海近代金融业的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力求展现一个完整、立体、动态的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画卷。上海,这座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城市,不仅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更是中国金融业现代化进程的生动试验场。本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金融业的起源与演变,认识上海在其中所扮演的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并为当下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本书的出版,希望能填补学界在这一领域研究的某些空白,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既具学术价值又富可读性的金融史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这类档案汇编类的书籍,我向来抱着一种“淘金”的心态来阅读。它们不像一般的历史叙述那样流畅,反而更像是在考古,需要读者自己去拼凑、去解读、去挖掘其中的价值。这套书的名字就带有一种探索的意味,“上海信托业”、“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汇编”,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我特别关注的是“上海市档案馆藏”这一信息,这意味着其中的资料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权威性,不是凭空臆测,而是有据可查的。我猜想,书中收录的应该会有大量的原始文件、契约、账簿、信函等,这些一手资料对于还原历史真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关于当时信托机构的运作模式、业务范围、经营策略,甚至是其中涌现出的各类人物的生平事迹,提供尽可能详尽的记录。对于研究金融史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它也是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金融业的真实脉络。

评分

从书名的“机构卷”这个字眼,我就能推测出这本书的重点可能在于梳理和介绍近代上海信托业的各类机构。这对于理解当时金融体系的构成至关重要。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那些曾经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信托公司、钱庄、银行等机构的成立背景、发展历程、组织架构,乃至它们的兴衰起伏。例如,我很好奇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这些金融机构是如何应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复杂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又有哪些重要的金融人物在这个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而我相信,这本书中的档案史料,一定能为这些问题的解答提供坚实的基础。我甚至可以想象,通过阅读这些原始档案,我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金融从业者们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们的智慧与魄力,以及那个时代的金融生态所独有的复杂性和活力。

评分

对于“全二册”这样的篇幅,我既感到兴奋又有些许“压力”。兴奋是因为它意味着内容一定非常丰富,能够让我沉浸其中,进行深入的探索。而“压力”则来自于如何有效地阅读和吸收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我计划在阅读时,先从目录中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几个主题或机构入手,然后逐一深入研究。我也可能会尝试将书中收集的档案资料与现有的近代金融史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寻找新的研究视角和观点。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原始史料,更在于它能够激发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启示。我希望通过阅读这套书,不仅能够增长知识,更能培养出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学会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辨别真伪,洞察本质。我相信,任何一本真正有分量的历史著作,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我们看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而这套关于上海信托业的档案汇编,也定然不例外。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倒是挺有质感的,封皮的纸张很有分量,触感温润,散发着一种历史沉淀的味道。打开书页,纸张的印刷质量也相当不错,字迹清晰,排版疏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喜欢这种古朴的装订风格,书脊的设计也很有特色,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不错的风景线。在内容方面,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从前言和目录的初步浏览来看,这套书的内容厚度相当可观,光是目录就罗列了众多细致的条目,可见编纂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我个人对近代中国的金融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尘封的档案史料充满了好奇,总觉得那里面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生动的故事。这套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绝佳机会。我非常期待能在其中挖掘出一些关于上海信托业的独特视角,以及它在整个近代中国金融变迁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细节。宏大的叙事固然重要,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散落在史料碎片中的微观信息。这套书的“档案史料汇编”性质,恰恰满足了我对历史细节的渴望。我期待着在书中看到那些关于信托合同的条款细节,关于当时的利率、汇率、票据的记载,关于信托机构与政府、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往来的记录,甚至是那些关于信托纠纷、倒闭破产的案例分析。这些细节,或许琐碎,但正是它们构成了历史的肌理,让我们可以更真切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深入研究,我希望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国信托业的发展逻辑,以及它与整个中国社会的经济转型、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有机会亲眼见证那些曾经真实发生过的金融事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