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字典编纂处编写的《60000词现代汉语词 典(第3版)(精)》收录字、词、成语及其他熟语约 60000条,含新词新语及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约5000 条,贴近语言使用实际;设置注音、释义、例词等栏 目,功能齐备,实用性强。
凡例
音节表
新旧字形对照表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三)难检字笔画索引
词典正文
(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附录
汉语拼音方案
现代汉语词类表
标点符号用法
汉字笔画分类、名称表
常见部首名称和笔顺表
汉字笔顺规则表
我国历代纪元简表
节气表
干支次序表
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省会(或首府)名称表
我国少数民族名称表
计量单位表
地质年代简表
元素周期表
这本厚重的工具书摆在书桌上,光是那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肃然起敬。初次翻阅,我立刻被它详尽的收录量所震撼。作为一名中文学习者,我常常在阅读古籍或专业文献时遇到那些似是而非、难以捉摸的词汇,传统的小词典往往束手无策。然而,这部工具书仿佛是一位博学的长者,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个生僻字、每一个复杂词组提供了精准的诠释。它的释义层次分明,从本义到引申义,再到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都剖析得入木三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未止步于简单的定义,而是穿插了大量的例句,这些例句的选取极为巧妙,既有古典韵味,又不乏现代生活气息,让人在理解词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言的鲜活生命力。对于想要深入探究汉语精微之处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领悟和惊喜,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汉语言深层结构的大门。它不像一些快餐式的学习资料那样肤浅,而是要求读者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个字词背后的文化积淀和逻辑脉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纸张的质感很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字体大小和行距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即便是查阅那些排版密集的长篇解释,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虽然内容浩如烟海,但索引系统却做得异常清晰高效。我尤其欣赏它在特定条目下增加的“文化链接”或“词源探究”部分。这些附加信息虽然不是词典的核心释义,但极大地丰富了词语的文化内涵。例如,当查到一个与古代官职或礼仪相关的词汇时,往往会有一小段补充说明,简要介绍了其历史背景。这使得查阅过程不再是冰冷的知识获取,而变成了一次有趣的文化探索之旅。我常常会因为一个突然出现的文化注解而忘记原本要查的那个词,转而去深挖这个新的知识点。这种设计,成功地将一本工具书变成了一本引人入胜的文化读物,让人愿意主动去探索和沉浸其中,而非仅仅在需要时才拿出来翻阅。
评分这本书的编纂团队显然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其严谨性令人信服。它不仅仅是收录了现今流行的词汇,更难得的是对一些正在消亡或已经半退隐江湖的“活化石”式的词语进行了抢救性的记录和解释。这些词语在现代口语中或许鲜有提及,但它们却是理解近现代文学作品乃至某些地方志、民俗记录的关键钥匙。我曾为了一句晦涩的旧小说台词而苦恼多时,跑遍了网络资源都无法得到满意的解答,最终在这部词典中找到了那个被精准标注为“旧时用法”的词条,其定义清晰无误。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一部优秀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汉语词典”,其使命绝不应仅仅是追踪最新的网络热词,更重要的是肩负起保存和传承语言历史脉络的责任。它是一部面向当下的工具,更是一部通往过去的桥梁,其价值是时间也无法磨灭的。
评分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在词语辨析上的处理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地将几个意思相近的词混为一谈,导致表达不够精确。比如“霎时”与“须臾”,“沉浸”与“浸染”,这些词语在书中的对比分析清晰可见,不仅指出了它们的核心语义重叠区,更着重强调了它们在情感色彩、使用语境上的不可替代性。作者似乎深谙学习者的痛点,他们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来堆砌解释,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口语化、却又不失严谨的笔调。这种“平易近人”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即便是对古典文学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掌握这些细微的差别。我发现,自从开始参考这本书后,我在写作中的用词精准度有了显著的提高,那种“差一点点”的感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游刃有余的表达自信。它不仅仅是一本查字典的工具,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私人导师,时刻指正我的语言习惯,引导我走向更规范、更地道的表达。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使用电子词典的人来说,最初我对如此厚重的实体书持保留态度,总觉得效率不如搜索快。然而,实际使用下来,我发现这种“慢”反而带来了更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在电子设备上查词,往往是“搜到即忘”,你只关心那个特定的答案,然后立刻关闭页面。但翻阅这本大部头时,你不可避免地会扫到相邻的词条,目光会不经意间停留在一两个从未关注过的生僻词上。这种无目的的“偶遇”才是语言学习中最具魔力的一环。我发现很多我以为自己知道的词,在看到它的多个同义词和反义词被并列展示时,才意识到自己以往的理解过于片面。它鼓励了一种“横向联想”,而不是被动地接收单一信息。此外,纸质书的物理互动性,比如用笔在重要的释义旁做标记、折页角来标记反复查阅的难点,都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学习记忆路径,这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