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字典編纂處編寫的《60000詞現代漢語詞 典(第3版)(精)》收錄字、詞、成語及其他熟語約 60000條,含新詞新語及西文字母開頭的詞語約5000 條,貼近語言使用實際;設置注音、釋義、例詞等欄 目,功能齊備,實用性強。
凡例
音節錶
新舊字形對照錶
部首檢字錶
(一)部首目錄
(二)檢字錶
(三)難檢字筆畫索引
詞典正文
(附西文字母開頭的詞語)
附錄
漢語拼音方案
現代漢語詞類錶
標點符號用法
漢字筆畫分類、名稱錶
常見部首名稱和筆順錶
漢字筆順規則錶
我國曆代紀元簡錶
節氣錶
乾支次序錶
我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及省會(或首府)名稱錶
我國少數民族名稱錶
計量單位錶
地質年代簡錶
元素周期錶
這本厚重的工具書擺在書桌上,光是那沉甸甸的分量就讓人肅然起敬。初次翻閱,我立刻被它詳盡的收錄量所震撼。作為一名中文學習者,我常常在閱讀古籍或專業文獻時遇到那些似是而非、難以捉摸的詞匯,傳統的小詞典往往束手無策。然而,這部工具書仿佛是一位博學的長者,耐心細緻地為每一個生僻字、每一個復雜詞組提供瞭精準的詮釋。它的釋義層次分明,從本義到引申義,再到在不同語境下的細微差彆,都剖析得入木三分。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並未止步於簡單的定義,而是穿插瞭大量的例句,這些例句的選取極為巧妙,既有古典韻味,又不乏現代生活氣息,讓人在理解詞義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語言的鮮活生命力。對於想要深入探究漢語精微之處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寶庫,每一次翻閱都能帶來新的領悟和驚喜,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漢語言深層結構的大門。它不像一些快餐式的學習資料那樣膚淺,而是要求讀者沉下心來,細細品味每一個字詞背後的文化積澱和邏輯脈絡。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體現瞭一種對知識的尊重。紙張的質感很好,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刺眼,字體大小和行距都經過瞭精心的設計,即便是查閱那些排版密集的長篇解釋,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雖然內容浩如煙海,但索引係統卻做得異常清晰高效。我尤其欣賞它在特定條目下增加的“文化鏈接”或“詞源探究”部分。這些附加信息雖然不是詞典的核心釋義,但極大地豐富瞭詞語的文化內涵。例如,當查到一個與古代官職或禮儀相關的詞匯時,往往會有一小段補充說明,簡要介紹瞭其曆史背景。這使得查閱過程不再是冰冷的知識獲取,而變成瞭一次有趣的文化探索之旅。我常常會因為一個突然齣現的文化注解而忘記原本要查的那個詞,轉而去深挖這個新的知識點。這種設計,成功地將一本工具書變成瞭一本引人入勝的文化讀物,讓人願意主動去探索和沉浸其中,而非僅僅在需要時纔拿齣來翻閱。
評分這本書的編纂團隊顯然傾注瞭巨大的心血,其嚴謹性令人信服。它不僅僅是收錄瞭現今流行的詞匯,更難得的是對一些正在消亡或已經半退隱江湖的“活化石”式的詞語進行瞭搶救性的記錄和解釋。這些詞語在現代口語中或許鮮有提及,但它們卻是理解近現代文學作品乃至某些地方誌、民俗記錄的關鍵鑰匙。我曾為瞭一句晦澀的舊小說颱詞而苦惱多時,跑遍瞭網絡資源都無法得到滿意的解答,最終在這部詞典中找到瞭那個被精準標注為“舊時用法”的詞條,其定義清晰無誤。這讓我深深體會到,一部優秀的、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漢語詞典”,其使命絕不應僅僅是追蹤最新的網絡熱詞,更重要的是肩負起保存和傳承語言曆史脈絡的責任。它是一部麵嚮當下的工具,更是一部通往過去的橋梁,其價值是時間也無法磨滅的。
評分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在詞語辨析上的處理手法,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性地將幾個意思相近的詞混為一談,導緻錶達不夠精確。比如“霎時”與“須臾”,“沉浸”與“浸染”,這些詞語在書中的對比分析清晰可見,不僅指齣瞭它們的核心語義重疊區,更著重強調瞭它們在情感色彩、使用語境上的不可替代性。作者似乎深諳學習者的痛點,他們沒有用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術語來堆砌解釋,而是采用瞭一種非常口語化、卻又不失嚴謹的筆調。這種“平易近人”的講解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學習的門檻,讓即便是對古典文學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掌握這些細微的差彆。我發現,自從開始參考這本書後,我在寫作中的用詞精準度有瞭顯著的提高,那種“差一點點”的感覺消失瞭,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遊刃有餘的錶達自信。它不僅僅是一本查字典的工具,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私人導師,時刻指正我的語言習慣,引導我走嚮更規範、更地道的錶達。
評分對於一個長期使用電子詞典的人來說,最初我對如此厚重的實體書持保留態度,總覺得效率不如搜索快。然而,實際使用下來,我發現這種“慢”反而帶來瞭更深刻的記憶和理解。在電子設備上查詞,往往是“搜到即忘”,你隻關心那個特定的答案,然後立刻關閉頁麵。但翻閱這本大部頭時,你不可避免地會掃到相鄰的詞條,目光會不經意間停留在一兩個從未關注過的生僻詞上。這種無目的的“偶遇”纔是語言學習中最具魔力的一環。我發現很多我以為自己知道的詞,在看到它的多個同義詞和反義詞被並列展示時,纔意識到自己以往的理解過於片麵。它鼓勵瞭一種“橫嚮聯想”,而不是被動地接收單一信息。此外,紙質書的物理互動性,比如用筆在重要的釋義旁做標記、摺頁角來標記反復查閱的難點,都形成瞭一種獨有的學習記憶路徑,這是任何電子設備都無法替代的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