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古代汉语词典-(全新版) | 作者 | 曾林 |
| 定价 | 30.00元 | 出版社 | 四川辞书出版社 |
| ISBN | 9787557900458 | 出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内容简介 | |
| 本词典从学生学习文言文和一般读者阅读古籍的需要出发,收录古汉语常用、次常用字7000个(包括繁体字、异体字);此外还收录了古汉语常用复音词10000余条(包括部分百科行条目)。本词典所选条目有的来自目前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有的来自其他常见古代典籍,例句精短,难懂的例句附有注解或串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词典释义简明,在单字义项前标注了词性,并结合教学实际,指出词类活用的情况;部分单字下还设有【注】和【辨】,对学习古汉语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提示辨析。 |
| 作者简介 | |
| 曾林,高中特级语文教师。在担任高中语文老师前,还做过初中语文老师。熟悉教学大纲和文言文教学,熟悉考试要点和学生掌握的难点。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字词皆收,内容丰富;联系教材,兼顾实用;特点在于注明词性和词类活用。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享受,那种沉稳中透着古朴的气息,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汉语音韵世界。我是一个对语言学痴迷的业余爱好者,特别是对汉字的演变和古汉语的发音规则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拿到这本厚重的词典时,内心充满了期待,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权威和全面。每一次翻阅,都能感觉到编纂者倾注的心血,那些细致的释义和翔实的例证,绝不是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工具书可以比拟的。我尤其欣赏它在词条选取上的独到眼光,很多我在线上资料中找不到的、或者解释得含糊不清的词语,在这里都得到了清晰、准确的梳理。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古代文献,比如阅读《诗经》或者《楚辞》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把打开通往古代之门的金钥匙,能够帮助我们更贴近古人的真实语境去理解那些经典的魅力。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是带有一点“收藏”心态的,因为我知道优秀的工具书往往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我对比了很多市面上流行的各种版本,有些侧重于甲骨文,有些则主攻魏晋南北朝的口语,而这本书的覆盖面非常广,似乎力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查阅某个生僻字,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可追溯的古代语言发展脉络。当我随便翻到其中一页,看到某个本以为是白话的词汇,竟然在古代文献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时,那种知识带来的冲击感是巨大的。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语言的固有认知,不断地去修正那些根深蒂固的、可能带有现代思维定势的理解偏差,这对于一个追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求知者来说,是无法替代的价值所在。
评分我是一个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正在准备我的毕业论文,主题是中古汉语的词汇变化。说实话,在我的专业学习生涯中,遇到过很多晦涩难懂的古汉语词典,有些版本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让初学者望而却步;而有些则过于简化,实用性不足。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音韵标注到词义的层层递进,都体现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多义词时的处理方式,通常会按历史演变的时间顺序来排列不同的义项,这对于我们理解词义的引申和流变至关重要。而且,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典籍作为例证,这些例证的选择都非常精妙,既能说明词义,又能展示该词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境,这为我的论文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学支撑,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研究效率。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古籍修复师,我每天的工作都与那些泛黄的、脆弱的古代文本打交道。面对那些年代久远的文稿,准确理解每一个词汇的本义和当时的用法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一个小的误解可能就会导致对整段文字理解的偏差,这在文献的考证和修复过程中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失误。这本书的精准度,让我感到由衷的信赖。它的注释不仅仅停留在“解释意思”的层面,更深入到了词源学的探讨,甚至会涉及到一些地方性的用词习惯。每次在遇到那些罕见的、在其他工具书中找不到确切说法的词汇时,我都会习惯性地翻开它。它就像一位沉默但极其博学的导师,总能在关键时刻提供最可靠的参考,确保我在解读古籍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贴合古人的思维和语言习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如今的出版物,很多为了追求轻便和成本控制,牺牲了阅读体验,字体小得像蚂蚁,纸张薄得一晃就透光。但这本词典,纸张厚实,油墨均匀,即便是如此海量的文字信息,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我是一个年纪稍长的爱好者,视力不如从前,对于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尤其敏感。这本书的字体大小和行距设计得非常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酸涩疲劳。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的内容组织并非僵硬的字母顺序,而是似乎融入了某种古代汉语的内在联系,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摸索清楚,但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反而激发了我主动探索的兴趣,让学习古汉语的过程变成了一种充满发现乐趣的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