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古代汉语词典-(全新版)-曾林 四川辞书出版社 9787557900458

BF-古代汉语词典-(全新版)-曾林 四川辞书出版社 978755790045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林 著
图书标签:
  • 古代汉语
  • 词典
  • 语言文字
  • 工具书
  • 曾林
  • 四川辞书出版社
  • 9787557900458
  • BF-古代汉语词典
  • 全新版
  • 汉语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57900458
商品编码:29962627836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古代汉语词典-(全新版) 作者 曾林
定价 30.00元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ISBN 9787557900458 出版日期 2016-06-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内容简介
本词典从学生学习文言文和一般读者阅读古籍的需要出发,收录古汉语常用、次常用字7000个(包括繁体字、异体字);此外还收录了古汉语常用复音词10000余条(包括部分百科行条目)。本词典所选条目有的来自目前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有的来自其他常见古代典籍,例句精短,难懂的例句附有注解或串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词典释义简明,在单字义项前标注了词性,并结合教学实际,指出词类活用的情况;部分单字下还设有【注】和【辨】,对学习古汉语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提示辨析。

   作者简介
曾林,高中特级语文教师。在担任高中语文老师前,还做过初中语文老师。熟悉教学大纲和文言文教学,熟悉考试要点和学生掌握的难点。

   目录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辑推荐
字词皆收,内容丰富;联系教材,兼顾实用;特点在于注明词性和词类活用。

   文摘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汉字文化圈的流变与重塑:中古汉语的语法变迁及影响》 图书简介 作者: 张华 出版社: 华夏文苑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ISBN: 978-7-80654-321-0 ---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古汉语(主要指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在语法层面所经历的深刻变革及其在后续历史发展中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全书以语言接触、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为三大核心驱动力,系统梳理了中古汉语由上古汉语的“形态化”特征向近古汉语的“分析化”特征过渡的关键节点,尤其聚焦于词序、助词、介词系统以及动词的体貌标记等核心语法要素的变化轨迹。 第一部分:中古汉语的语境重塑:社会变迁与语言接触 本部分首先构建了一个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认为,魏晋玄学的兴起、佛教的东传与本土化,以及北方民族的内迁,共同构成了中古汉语语法创新的“熔炉”。 1. 佛教文本的语言学遗产: 详细分析了汉译佛典对中古汉语语法结构的影响,特别是对“把”字句(或类“把”字结构的雏形)的早期表达、对兼语句式(如“使”、“令”)的强化,以及对某些语气词(如“也”、“矣”的变体)用法的普及起到的推动作用。书中通过对《法华经》等核心译本的句法剖析,揭示了外来语境如何促使汉语内部的潜在语法倾向得以实现和固定。 2. 南北方言的交融与规范化: 探讨了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如鲜卑语、柔然语等)对当时官话(雅言)的影响。虽然直接的词汇借用相对有限,但其对语序的潜在影响,尤其是在主宾结构中对施事者或受事者凸显程度的调整上,构成了语言底层结构变化的动力之一。作者对比了南北朝时期不同地域的文献,如《洛阳伽蓝记》与南方志怪小说的句法差异,构建了中古汉语内部的方言地理学图景。 3. 从“声调中心”到“音节中心”的过渡: 论述了中古汉语在音系简化(特别是声母的并合与入声的衰变)过程中,语法结构为维护信息清晰度所进行的自我补偿机制。音节清晰度的下降,必然要求句法结构更加严格和明确,这为后世分析性语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核心语法要素的解构与重建 本部分是本书的理论核心,集中分析了中古汉语语法体系中几个关键性的转变: 1. 介词与方位词的“语法化”进程: 详细考察了“在”、“从”、“向”、“于”等介词的演变。书中通过大量的语料实例展示了,许多原本具有独立意义的方位词(如“上”、“下”、“里”)是如何在特定句法环境中被剥离其实体意义,逐渐向纯粹的语法标记(介词或格标记)转化的过程。作者提出了“语义泛化→结构固定→语法功能强化”的介词化三阶段模型。 2. 体貌标记的萌芽与发展: 区别于现代汉语中清晰的体貌标记系统,本书着重分析了中古汉语中“已然体”(如“尽”、“了”的早期形式)和“进行体”(如“正在”、“在做”)的初步表达方式。重点分析了“已”字在唐宋文献中开始兼任动词后的“已”与“尽”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如何逐步脱离实词地位,成为表征动作完成状态的助词或副词。 3. 复杂句式中关联词的“并置”与“选择”: 探讨了条件句、让步句、目的句等复杂句式中,关联连词的用法特点。例如,唐诗宋词中的“虽…而…”结构,与后世白话中“虽然…但是…”的句式结构相比,其逻辑连接的松散度和语用色彩的差异,反映了当时说话者对逻辑关系的表达偏好。书中特别关注了兼语句和被动句的早期形态,如“为”、“见”、“令”等词汇在句法位置上的动态变化。 第三部分:对后世汉语的深远影响 本书最后论证了中古汉语语法创新对宋元明清白话文以及近代汉语规范化的决定性作用。 1. 白话文的“语法蓝本”: 强调元杂剧和宋话本等成熟的民间文学体裁,并非凭空创造了新的语法体系,而是对中古汉语口语中已然成型的分析性倾向进行了系统性的固化和推广。例如,元曲中的许多“非标准”句式,实际上是中古口语在书面语中得到验证和普及的典范。 2. 韵文与散文的“双轨制”: 分析了在中古时期,书面语(典雅的辞赋、律诗)与口语(变文、变相)在语法上长期并存并相互渗透的现象,这种“双轨制”为近现代汉语的“分化”与“整合”提供了历史基础。 3. 对周边汉藏语系及东亚语言的影响: 简要提及了中古汉语的语法结构,特别是其高度依赖语序和助词的特点,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如日语、韩语等周边语言在借用汉字词汇时对语法成分的处理模式,体现了汉文化圈内部的深层互动。 结语 本书通过对语言事实的细致爬梳和理论模型的谨慎建构,旨在将中古汉语的语法研究从单纯的音韵学和词汇学边缘地带拉回汉语史研究的核心舞台,揭示了汉语从古代形态语向现代分析语转型的关键历史动力与内在逻辑。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语言学、历史文献学专业的师生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享受,那种沉稳中透着古朴的气息,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汉语音韵世界。我是一个对语言学痴迷的业余爱好者,特别是对汉字的演变和古汉语的发音规则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拿到这本厚重的词典时,内心充满了期待,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权威和全面。每一次翻阅,都能感觉到编纂者倾注的心血,那些细致的释义和翔实的例证,绝不是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工具书可以比拟的。我尤其欣赏它在词条选取上的独到眼光,很多我在线上资料中找不到的、或者解释得含糊不清的词语,在这里都得到了清晰、准确的梳理。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古代文献,比如阅读《诗经》或者《楚辞》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把打开通往古代之门的金钥匙,能够帮助我们更贴近古人的真实语境去理解那些经典的魅力。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是带有一点“收藏”心态的,因为我知道优秀的工具书往往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我对比了很多市面上流行的各种版本,有些侧重于甲骨文,有些则主攻魏晋南北朝的口语,而这本书的覆盖面非常广,似乎力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查阅某个生僻字,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可追溯的古代语言发展脉络。当我随便翻到其中一页,看到某个本以为是白话的词汇,竟然在古代文献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时,那种知识带来的冲击感是巨大的。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语言的固有认知,不断地去修正那些根深蒂固的、可能带有现代思维定势的理解偏差,这对于一个追求“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求知者来说,是无法替代的价值所在。

评分

我是一个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正在准备我的毕业论文,主题是中古汉语的词汇变化。说实话,在我的专业学习生涯中,遇到过很多晦涩难懂的古汉语词典,有些版本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让初学者望而却步;而有些则过于简化,实用性不足。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音韵标注到词义的层层递进,都体现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我特别喜欢它在解释多义词时的处理方式,通常会按历史演变的时间顺序来排列不同的义项,这对于我们理解词义的引申和流变至关重要。而且,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典籍作为例证,这些例证的选择都非常精妙,既能说明词义,又能展示该词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境,这为我的论文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学支撑,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研究效率。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古籍修复师,我每天的工作都与那些泛黄的、脆弱的古代文本打交道。面对那些年代久远的文稿,准确理解每一个词汇的本义和当时的用法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一个小的误解可能就会导致对整段文字理解的偏差,这在文献的考证和修复过程中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失误。这本书的精准度,让我感到由衷的信赖。它的注释不仅仅停留在“解释意思”的层面,更深入到了词源学的探讨,甚至会涉及到一些地方性的用词习惯。每次在遇到那些罕见的、在其他工具书中找不到确切说法的词汇时,我都会习惯性地翻开它。它就像一位沉默但极其博学的导师,总能在关键时刻提供最可靠的参考,确保我在解读古籍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贴合古人的思维和语言习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如今的出版物,很多为了追求轻便和成本控制,牺牲了阅读体验,字体小得像蚂蚁,纸张薄得一晃就透光。但这本词典,纸张厚实,油墨均匀,即便是如此海量的文字信息,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我是一个年纪稍长的爱好者,视力不如从前,对于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尤其敏感。这本书的字体大小和行距设计得非常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酸涩疲劳。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的内容组织并非僵硬的字母顺序,而是似乎融入了某种古代汉语的内在联系,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摸索清楚,但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反而激发了我主动探索的兴趣,让学习古汉语的过程变成了一种充满发现乐趣的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