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脉络与连贯——话语理解的语言哲学研究
定价:49.80元
作者:杜世洪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0101080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脉络与连贯--话语理解的语言哲学研究》作者杜世洪认识到连贯的哲学性质,在批判了既有连贯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连贯不是一个规则性概念,而是规范性概念;连贯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概念,而是一个语言哲学概念。围绕这一点,《脉络与连贯:话语理解的语言哲学研究》探索了新的研究方法——连贯研究脉络辨析法,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如“话语累积论”、“连贯因子库”、“纯脉连贯”和“杂脉连贯”等。这些概念颇具价值。这一方法的提出具有两方面的贡献:其一,把连贯研究置于语言哲学视角下来研究,这是《脉络与连贯:话语理解的语言哲学研究》的*贡献之处;其二,为连贯的理论化建设做出了具体的贡献。
目录
致谢自序前言Preface章 问题缘起第二章 连贯的语言学解释 节 恩克维斯特问题 一、连贯的认识要求 二、连贯的概念性质 三、对于连贯认识的分歧与统一 四、连贯的开显与隐蔽 第二节 连贯的语言学解释 一、连贯的二元性特征 二、连贯研究的三类方法 三、语言学解释的范围与视角 第三节 基于语言学解释的连贯认识及其突破 第四节 语言学解释面临的根本问题 一、衔接的无效性 二、连贯的必要性 三、连贯的不确定性 第五节 关于话语互动与连贯的基本认识 一、话语的存在基础 二、连贯的特性 三、连贯的断面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第三章 连贯的哲学解释 节 哲学中的连贯 一、常识中的连贯 二、文章学中的连贯 三、心理学的连贯 四、哲学中的连贯 第二节 理性与连贯 一、话语与理性 二、理性与话语起源 三、演化与个人话语的累积 第三节 知识与连贯 一、关于知识的考察 二、知识的种类 三、共有话语知识 第四节 他心与连贯 一、他心问题的由来 二、他心问题的性质 三、他心问题的消解 四、话语分析的他心问题 第五节 纯粹经验与连贯 一、詹姆士的纯粹经验 二、西田对纯粹经验的认识 三、话语互动中的纯粹经验 第六节 意向立场与连贯 一、丹尼特的意向立场 二、意向立场视角下的话语互动 第七节 交往理性与连贯 一、Reason与Rationality的区分 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 三、主体间性与话语互动 四、交往理性对话语分析的启示 第八节 本章小结第四章 话语连贯的规范性 节 连贯的多样性与规范性 一、连贯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二、连贯的规范性 第二节 语词和话语片段 一、话语片段与概念的关系 二、词、事物、概念 第三节 连贯因子 一、话语片段的活性 二、原生概念和次生概念 三、话语的累积差异 四、连贯因子的种类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五章 话语连贯与理解 节 不同话语脉络的连贯 一、语脉和语脉连贯 二、情脉与情脉连贯 三、意脉与意脉连贯 四、理脉与理脉连贯 第二节 话语理解 一、关于理解的理解 二、话语理解的合作原则 第三节 本章小结第六章 理解的合作原则与连贯的脉络结构 节 理解的合作原则的四个守则 一、因子同类守则 二、因子等量守则 三、因子活性方式守则 四、脉络一致守则 第二节 理解的合作原则的运用 一、原则的遵守 二、原则的违背 第三节 连贯的脉络结构 一、纯脉连贯 二、杂脉连贯 三、脉贯实例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七章 结论参考文献一、英文部分二、中文部分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是一本挑战性与启发性并存的著作。它没有试图迎合快速阅读的潮流,而是邀请读者慢下来,去品味思想的醇厚。我对其中关于“意图识别的非线性路径”的探讨尤为赞赏,作者巧妙地糅合了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洞见,描绘出人类在理解他人话语时,那种既遵循规则又充满创造性的挣扎过程。读完后,我深刻体会到,语言的本质并非一套静态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充满张力和可能性的动态场域。这本书不仅是对现有理论的梳理和补充,更像是为未来的语言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更具人性化关怀的研究路径。它迫使我们走出舒适区,去直面语言理解的真正复杂度。
评分这部新作的问世,无疑为我们理解人类思维的运作模式提供了一个极其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框架。我拿到书后,首先被其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通过精妙的比喻和贴近日常的案例,变得清晰可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思想的漫游,跟随作者的脚步,穿梭于不同的认知维度。尤其是在探讨“意义是如何在互动中生成”这一核心议题时,作者展现了非凡的理论建构能力,他没有满足于简单的罗列观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分析体系,让我们得以从全新的角度审视语言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理论的严谨性,更在于它对现实问题的关怀和回应能力,它促使我们反思,在日益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沟通与理解。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就体现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内文的逻辑推进,简直是一次完美的智力冒险。我个人对书中对于“一致性标准”在跨文化交流中失效的分析印象最为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词汇差异,而是深入挖掘了深层次的认知范式差异如何作用于信息编码和解码。他所构建的分析框架,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即便不是专业哲学家,也能从中汲取营养。整本书的论证环环相扣,没有一处冗余的论述,每一句话似乎都承载着必须存在的重量。读这本书需要一定的专注力,但这份投入的回报是巨大的——它重新校准了我们对“听懂”这个简单动作的理解深度。
评分翻开这本书的扉页,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但这种严谨并非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而是构建在对语言现象极其细致入微的观察之上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理论交叉点时的那种游刃有余,他似乎对西方语言哲学史的脉络了如指掌,但又没有陷入历史的窠臼,而是敢于提出具有颠覆性的新见解。书中对“语境依赖性”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它不再将语境视为背景噪音,而是将其提升到核心构造要素的地位。这对于我们这些长期从事文本分析工作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提醒我们,脱离了具体的发生场景去谈论任何语言行为,都将是空中楼阁。作者的论证过程犹如精密的手术刀,层层剥离,直击要害,读来酣畅淋漓,令人拍案叫绝。
评分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一些前沿的语言哲学概念感到十分迷茫,总觉得它们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不真切。然而,这部作品成功地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了抽象的理论和我们日常的语言体验。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于“隐含信息”处理的章节,作者没有满足于传统的图示模型,而是引入了更具动态性和情境性的视角来描摹理解的实时过程。那种描述的生动性,仿佛能让人“看到”大脑中神经元网络在接收到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语时,是如何迅速启动多重假设并进行筛选和重构的。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每天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感——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交流,背后蕴含着如此精妙而复杂的认知机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