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天说诗(6)-只留清气满乾坤 周啸天 四川人民出版社 9787220105074

啸天说诗(6)-只留清气满乾坤 周啸天 四川人民出版社 978722010507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歌
  • 周啸天
  • 中国诗歌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文化
  • 文学
  • 艺术
  • 当代诗歌
  • 诗词鉴赏
  • 经典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5074
商品编码:29974972122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啸天说诗(6)-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220105074
定价:46 元 本店价:34.5 元
折扣:【75】 节省:11.5 元
分类:  →  
货号:1757779
图书简介 本书是“啸天说诗”系列的第六本,也是最后一本。本书主要赏析宋元明清、近现代优秀诗词。姜夔、元好问、马致远、王冕、唐寅……无论是公认有大成就的诗人,还是曾无数次被选入各种集子的诗篇,在本书这里,都一一展现出不同以往的美感。
作者周啸天是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期耕耘于古典文学,曾获“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作者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唐代浩如烟海的诗人、诗作中,撷取最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将古典之美引入现代生活。周啸天的讲解深入浅出,引经据典。本文对诗词的鉴赏文笔佳、观点别致。", 作者简介 周啸天,号欣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中心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所获其他奖项有《诗刊》首届诗词奖第一名、第五届华夏诗词奖第一名、2015诗词中国杰出贡献奖。",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文心雕龙: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妙理论与流变探析》 作者:[此处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ISBN:[此处填写ISBN] --- 本书简介: 《文心雕龙: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妙理论与流变探析》是一部全面、深入、系统地梳理和阐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鸿篇巨制。本书聚焦于文学理论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有力的理论框架,以理解中国古典文学何以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与源流溯源 本书的开篇部分,着重探讨了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哲学根基与早期萌芽。我们追溯了先秦时期“诗言志”、“缘情”等核心观念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的深远影响。重点剖析了《礼记·乐记》、《左传》中蕴含的早期美学思想,揭示了文学在早期社会功能中的政治伦理属性。 随后,本书详尽考察了汉代文学批评的转型。面对汉赋的繁盛与辞赋之学的兴起,批评的焦点开始从“道”转向“文”。我们深入研读了扬雄的“心术与文章”、班固对辞赋的评价体系,以及最重要的——对《诗品》的细致解读。这一阶段的理论探索,为后世文学批评奠定了“体裁意识”与“风格区分”的基础。 第二部分:魏晋风度与文学的自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在玄学思潮的推动下,文学开始摆脱纯粹的政治依附,转向对个体生命体验和审美形式本身的关注。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分析“文学自觉”的内涵。 我们精细梳理了曹植、嵇康、阮籍等人的诗歌理论表达,但核心聚焦于“三曹”与“竹林七贤”对“风骨”与“自然”的追求。随后,我们进入对“永明体”与“声律”的讨论,分析了永明体在形式美学上的探索,以及沈约等人如何引入音乐理论来规范文辞。 本书的重头戏之一是深入剖析了刘勰的《文心雕龙》。我们不满足于对全书结构的简单罗列,而是将其理论体系分解为“原道篇章”、“创作篇章”、“文体篇章”和“批评篇章”四个维度进行系统解读。尤其阐述了“神思”与“风骨”的辩证关系,“体裁论”对后世文体规范的奠基作用,以及“情采”理论在文学价值判断中的核心地位。刘勰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被置于当时思想史的背景下进行衡量,展示了其超越时代的深刻洞察力。 第三部分:唐代诗歌理论的鼎盛与流派纷呈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文学理论也随之达到新的高峰,理论的争论和分歧也更加明显。本书详细探讨了初唐“上意”与“格律”的争论,以及以“初唐四杰”为代表对革新的呼唤。 本书着重分析了以“初唐四杰”为代表对盛唐气象的文学表达,以及对江西诗派的深刻影响。随后,我们对“盛唐之音”背后的理论支撑进行了挖掘,探讨了李白“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与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关怀在理论上的体现。 中晚唐时期,文学批评走向精细化和理论化。本书重点分析了韩愈“文以载道”的复兴及其对古文运动的理论指导意义。与此相对,柳宗元对“意”与“态”的强调,构成了与韩愈理论的张力。此外,本书还专门设立章节,探讨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等人对唐诗演变规律的总结,以及他们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唐代诗歌的流变轨迹。 第四部分:宋代文人精神与“理”的介入 宋代文学理论的显著特征是“理”的介入,哲学思辨渗透到文学批评之中。本书详细梳理了宋初“尚意”与“尚法”的争论。 重点聚焦于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人的文学主张。苏轼对“意趣”的强调,打破了唐代诗歌形式的僵化,倡导“活”的文学精神。我们详细剖析了黄庭坚“点铁成金”的创作理论,并将其与江西诗派的“换骨夺胎”等理论进行对比,揭示了宋人对“创造性模仿”的深刻理解。 此外,本书还系统研究了宋代诗话的兴盛及其对文学理论传播方式的革新。从费衮的《梁溪漫志》到洪迈的《容斋随笔》,诗话如何成为民间学者对话和理论争鸣的重要载体,以及它们对后世文人审美趣味的塑造作用,均被细致阐述。 第五部分:明清的继承、反拨与理论的多元化 明清时期,文学理论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出现了更为多元和激烈的反拨。本书探讨了明代“前后七子”复古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础,以及李贽对“童心说”的提倡,这是对传统“文以载道”的强烈挑战。 随后,我们进入对公安派(袁宏道)“性灵说”的深入剖析,阐释其对个体生命体验和真情流露的推崇,以及其对明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清代理论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对格律的精细化研究和对诗歌本质的深刻反思上。本书详细分析了王士禛“神韵说”的理论构建,探讨了其如何试图超越格律与内容的对立,直指诗歌的审美本质。最后,本书以“学力”与“性灵”的争论收尾,展现了清代理论家们在面对传统与创新的复杂局面时所进行的艰难而富有成效的理论探索,为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论发展画上了一个充实而有力的句号。 全书结构严谨,论证翔实,旨在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学者、教师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部扎实可靠的理论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我通常习惯在睡前读上几页,原本是想放松一下,结果却常常沉浸其中,直到深夜才依依不舍地合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串联不同朝代、不同诗人的作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的历史观。他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首诗,而是将它们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脉络下,展示了“气”是如何传承和演变的。这种串联的力量是惊人的,它让原本分散在不同时代的文字,忽然间有了对话和呼应,构建起一座宏伟的文学殿堂。读完一个小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消化片刻,那种精神上的充盈感是看其他娱乐性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抓人眼球了,那种水墨晕染的意境,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仿佛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墨香。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能感觉到纸张的质感很棒,不是那种廉价的铜版纸,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让人觉得捧着的是一件值得珍视的艺术品。装帧的细节也处理得非常到位,无论是烫金的字体还是内页的排版,都透着一种匠心独运。我特别喜欢它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既给眼睛留下了休息的空间,也让文字本身显得更加突出,就像是诗歌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一样,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这本书里到底藏着怎样的精彩。从外在来看,这本书已经成功地在众多书海中脱颖而出,给我一种“这是一本有故事、有内涵的书”的强烈预感。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带有某种节奏感和画面感,即便是在论述比较枯燥的格律或者典故时,作者也力求用最凝练、最富表现力的语言去描绘。我特别欣赏那种夹杂在严肃分析中的几处幽默和个人化的感慨。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沉闷,反而充满了生气和活力。感觉作者在用一种现代的、充满温度的视角去激活那些尘封已久的名篇。有时候,读到他精准地捕捉到某句诗词中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我们共同站在了那位千年前的诗人身旁,一同感受那份激荡。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挑选这本书,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诗词解读的书籍太多了,很容易审美疲劳。但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以静制动”。它没有追求数量上的堆砌,而是专注于挖掘每一首诗背后的灵魂。读完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重新翻开我以前收藏的那些诗集,带着这本书里获得的新的视角和理解再去重新品味一遍。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不再仅仅停留在“这句很美”的层面,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美”“如何构成这种美”。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人“带着知识走出书本,融入生活”的作品,其价值是长久且深远的。

评分

我之前对一些诗歌赏析类的书籍总是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院派,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要么就是太过于浅白,浮于表面,抓不住诗歌的精髓。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在解读诗词时,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仿佛是和一位博学又风趣的朋友在对饮,他不会强行灌输知识点,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揭开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作者心境以及意象的深层含义。尤其是对于一些名篇的解析,那种细致入微的剖析,让我这个自诩对古典诗词有所了解的人,都忍不住拍案叫绝,发现了很多之前忽略的微妙之处。这种解读的深度和广度,让人感觉作者是真正沉浸在那个时代的情境中去理解诗歌的,而不是站在现代的视角去评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