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选 张忠纲 中华书局 9787101131451

杜甫诗选 张忠纲 中华书局 978710113145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杜甫
  • 诗歌
  • 唐诗
  • 中华书局
  • 张忠纲
  • 选本
  • 古典文学
  • 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31451
商品编码:29975141905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杜甫诗选
作 者:
出版社:
丛书名:中华经典指掌文库
出版日期:201804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101131451
定价:16 元 本店价:12 元
折扣:【75】 节省:4 元
分类:  →  
货号:1764509
图书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作品流传下来的,有诗1450 多首,文、赋28 篇。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他正是用如椽之笔,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广阔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内容极其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军国大事,帝王将相,小到个人琐事,生活情趣;也反映了唐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一部杜诗,是他自己的一部自传,也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忠实记录,故被誉为“诗史”。",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阆苑仙葩: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之旅 本书并非杜甫的宏伟诗篇,亦非张忠纲先生的精妙笺注,而是一部旨在引领读者领略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魅力的导览之作。我们聚焦于那些穿越千年时光,依然能触动人心的文学瑰宝,以一种既尊重传统又富有现代解读视角的方式,重新审视中国诗歌的独特美学与精神价值。 第一章:风骨与韵味——先秦至唐诗的奠基石 本章溯源而上,从《诗经》的质朴田园与民间歌谣开始,探讨早期诗歌如何构建中国文学的最初图景。这里的重点不在于对篇目进行详尽的考证,而是着重分析其“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以及如何将社会生活、伦理道德融入朴素的语言之中。 随后,我们将进入《楚辞》的奇诡世界。屈原的香草美人、瑰丽想象,构建了一个与北方质朴风格截然不同的南方美学体系。我们剖析其独特的句式结构和浪漫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如何影响了后世的辞赋创作。 两汉乐府的兴盛,标志着诗歌开始更直接地反映时代悲欢。《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诗的出现,展示了汉代文学在叙事能力上的飞跃。本章的收官部分,自然要落脚于唐诗的群星璀璨。然而,与专注于某一位伟大诗人的角度不同,我们着重于梳理唐诗流派的演变和风格的多元化——初唐的宫廷气象,盛唐的磅礴气象(边塞与山水田园的并峙),以及中晚唐的沉郁与转折。我们探讨的是,盛唐诗人如何将个体生命体验与宇宙洪荒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步古今的“气象”之美。 第二章:意象的炼金术——古典诗歌的视觉语言 古典诗歌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高度凝练的“意象”系统。本章深入剖析中国诗人如何将自然界的景物(如月、柳、松、梅、水)提炼为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符号。 我们详细讨论“月”这一意象的复杂性:它既是思乡的载体,又是永恒与孤寂的象征。再如“柳”,从离别的标志,如何演变为一种缠绵不尽的情感寄托。本书强调,理解中国古典诗歌,必须掌握这套“意象密码”。我们对比分析不同时代对同一意象的不同处理方式,揭示文学审美标准的细微变迁。此外,还特别分析了动词在塑造画面感中的关键作用,即诗人如何通过精准的动词选择,使静态的文字产生强烈的动态美感。 第三章:格律的科学与情感的解放——近体诗的结构艺术 近体诗(律诗和绝句)的格律看似森严,却是诗人情感表达的绝佳框架。本章将从技术层面解构格律的构成原理,包括平仄对仗、粘连、起承转合的内在逻辑。我们并非将格律视为桎梏,而是视之为一种结构化的音乐形式。 我们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优秀的诗人如何在严格的格律限制下,实现情感的“大开大合”。例如,如何用拗救来调节节奏,如何在对仗中创造出精巧的辩证关系。本章的重点在于,揭示“形式美”如何反过来提升和强化“内容深度”,使情感的抒发更加掷地有声,余味悠长。 第四章:婉约与豪放的对话——宋词的曲与诗的直 宋词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更贴近个体内心细腻情感的阶段。本书将宋词置于唐诗的背景下进行比较,分析词体在长短句式上的解放性,使其更适合表现婉约、柔美、乃至市井生活的情趣。 我们分别梳理了婉约派(如柳永、李清照)如何深入挖掘女性情感和日常经验的深度,以及豪放派(如苏轼、辛弃疾)如何将诗歌中的气势融入词的框架,创造出“以文为词”的雄阔境界。本章的精髓在于对比分析“曲子词”的音乐性与传统诗歌的韵律感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宋代士大夫的精神表达方式。 第五章:由景入理,由情入禅——诗歌的哲思维度 古典诗歌不仅仅是抒情达意,它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洞察。本章探索了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与诗歌创作的结合,以及佛学禅宗对诗歌意境的影响,尤其在王维、苏轼等人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将重点分析诗人如何在描绘山水田园时,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体悟。这种“景中含哲”的境界,要求读者超越字面意义,去捕捉诗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精神共鸣。最终,我们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审美体系,这套体系不仅关乎文字的技巧,更关乎个体生命在宇宙中的安顿与和解。 结语:古典的当代回响 古典诗歌的魅力在于其永恒性。本书的结论部分,旨在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重新激活这些古老的诗句。我们并非要读者刻意复古,而是启发读者认识到,那些被时间淘洗过的精炼语言,依然是理解人类复杂情感和审美体验的最佳途径之一。阅读古典诗歌,是一场与历史深层意识的对话,是一次对语言潜能的极限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诗选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于不同版本和诗歌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争议点的处理方式。在某些篇章的末尾,编者提供了一些简短的“校勘记”或“版本说明”,这对于那些追求更接近原貌文本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意外之喜。比如,对于某几句在不同手稿中略有出入的措辞,书里清晰地列出了主要的几种观点以及所依据的底本,并给出了编选者的倾向性判断。这种透明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它不仅是一本“读本”,更像是一份精良的“研究工具书”的预备步骤,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优美的同时,也能对文本的形成和流变过程有所了解。这种对文献本体的负责,体现了中华书局在传统文化传承上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值得所有热爱古典文学的人士珍藏。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连贯性来看,这本书的导读部分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它并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综述模式,而是以一种非常个人化和对话式的口吻展开。开篇的引言,像是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邀请你一同进入那个诗歌的黄金时代,而非直接抛出枯燥的生平履历。这种亲切的叙事风格,极大地缓解了初读者的畏难情绪。它巧妙地将诗人的生平轨迹融入到对诗歌风格演变的分析中,使得历史事件和艺术创作之间形成了有机的联系。读完导读,我感觉自己对诗人的情感世界有了一种先期的共鸣和理解,这为后续的逐篇品读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这种“以情入理,以理证情”的引导方式,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阅读粘性,让人愿意一口气读下去,去探索诗歌深处的秘密。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选本在入选篇目上的取舍和编排思路,它显然不是简单地堆砌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而更像是一次精心的“导览”。编者似乎花了很多心思去挖掘那些常被主流选本略过的、但极具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作品。比如,其中收录的几首“闲适”主题的组诗,其意境的开阔和对田园生活的细致描摹,与那些脍炙人口的悲壮之作形成了绝妙的平衡。阅读下来,我仿佛跟随作者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漫游,从盛唐的繁华到安史之乱后的萧瑟,再到晚年的旷达与超脱,时间与情绪的脉络清晰可见。这种编排的层次感,使得读者能够更立体地理解诗人的创作心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诗仙”、“诗圣”的标签化认知上。对于想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和深入研究的线索,远比零散的阅读更有助益。

评分

注释的详尽程度和学术的严谨性,是衡量一本古籍整理本价值的关键指标之一,而这本选本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很多篇目旁标注的注解,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释义,更深入到了典故的出处、当时的社会背景,甚至是不同版本间的细微差异。我对比了几处我认为比较晦涩难懂的句子,发现注释的处理既精准又到位,没有出现那种为注而注的啰嗦感。更难得的是,它在解释一些哲学或宗教概念时,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非常踏实,仿佛有一位博学的老师在身边随时为你解惑,极大地降低了阅读古诗词的门槛,同时也满足了资深研究者对准确性的要求。这种平衡做得非常高明,体现了编校团队深厚的学养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

这本诗选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典雅而不失庄重,中华书局的出品果然在细节之处见真章。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细腻光滑,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手稿风格的字迹,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丝毫没有模糊不清的感觉。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留白得当,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显得空洞。尤其是注释和赏析部分,字体大小和位置安排得非常合理,既不会喧宾夺主影响正文的欣赏,又能随时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撑。对于一个常年与古籍打交道的读者来说,这种用心做书的态度,是比内容本身更能让人心生敬意的。翻阅时,我能感受到设计者对于传统美学的深刻理解,那种宁静致远、沉浸其中的阅读体验,是很多现代出版物难以企及的。装帧的配色上,或许是选用了略带暖黄的米白色纸张,使得整本书散发出一种历史的温润感,让人愿意捧着它,在一方安静的午后,慢慢品味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千古风流。这种实体书的仪式感,是电子阅读器无法替代的魅力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