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社会工程研究引论(第二版)
定价:78.00元
作者:王宏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0305212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内容提要
《社会工程研究引论(第2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总结反思中国实践的经验,从学理层面探讨中国经验的理论特征,认为社会工程相对于社会革命、社会运动来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实践形态。社会工程是一种以制度设计、政策研究、社会规划制定与实施、法律法规设计分析为内容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它的突出特征是社会模式设计和社会过程调控。社会工程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建立在科学规律、社会价值和历史情境三维统一基础上的综合集成思维。社会工程研究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创造性整合,是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理论思维和实证思维的有机统一。
《社会工程研究引论(第2版)》既适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党政机关干部、政策研究和分析人员阅读,也适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和管理科学领域的教师与研究生以及从事社会管理实践的实际工作者阅读。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上篇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社会工程
**章 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形式
一、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活动
二、社会工程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研究的新内容
三、社会工程是理论发展与应用的实践形式
第二章 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化的中介环节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必须通过社会工程活动
二、社会工程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的转化环节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需要引入社会工程研究
第三章 社会的变结构特征与社会工程研究
一、社会系统变结构状态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结构变迁具有式演进的特征
三、社会工程研究对于社会变迁的意义
四、社会工程研究与社会变迁的基本模式
第四章 社会发展的协调范畴及其社会工程意义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现状
二、平衡转化论的局限性
三、协调是反映社会系统控制状态的范畴
第五章 社会治理是系统的社会工程
一、社会治理是主导下多元社会主体相互协调共建社会秩序的活动
二、社会治理呼唤系统的社会工程活动
三、社会工程是关于社会治理的方法论
第六章 邓的社会工程思想
一、社会工程与社会改革
二、社会改革的模式探索
三、社会改革的路径选择
四、社会改革的方法设计
五、社会改革的操作逻辑
第七章 ***治国理政实践的社会工程思维特点
一、***治国理政新思维
二、***的顶层设计思想
三、***治国理政思维的方法论特点
第八章 社会工程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二、社会工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新理念
三、应用社会工程思维,确立建构性批判的教学理念
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轴心的交叉学科的学术视野
下篇 社会工程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第九章 社会工程是新兴的综合性知识应用活动
一、如何理解社会工程的概念
二、社会工程活动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
三、社会工程是综合性知识应用的活动
四、社会工程思维的特点
五、对否认社会工程合理性存在的初步回应
第十章 社会工程研究的基本特征
一、问题提出的基本背景
二、社会工程理论与方法的基本思路
三、“规划”与“设计”是社会工程学的主要方法
四、社会工程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
五、社会工程理论的学科意义
六、社会工程研究的国际影响
第十一章 社会工程问题的界定与分析
一、社会问题是社会工程活动的出发点
二、社会工程问题是引起社会问题的问题
三、社会工程问题界定的思想方法
四、社会工程问题的结构辨析
第十二章 社会模式设计方法
一、社会设计是社会工程活动的基本特点
二、模式设计是社会工程活动的核心环节
三、模式设计的思维特征
四、社会模式设计的基本要求
第十三章 社会过程调控方法
一、社会过程的基本特点
二、社会阶段划分方法是社会过程分析的基本方法
三、社会过程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十四章 社会工程决策研究的协调思路
一、协调分析是社会工程决策的基本要求
二、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的协调
三、社会政策设计的直接目的是解除社会约束
四、社会工程决策研究中的协调思路
第十五章 政策研究是社会工程的重要形式
一、公共政策设计的工程特征
二、公共政策研究的社会工程本质
三、公共政策设计的综合集成方法
四、政策设计的冲突分析与协调方法
第十六章 公共政策设计的逻辑和模式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范畴和逻辑特征
二、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式
三、公共政策决策问题的决策方法——决策树
四、决策树方法运用于公共政策决策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逻辑性极强,仿佛作者在引导读者一步步地走进一个复杂的迷宫,但每一步都清晰可见,并且有明确的指引。从最基础的定义和历史渊源开始,循序渐进地深入到更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介绍每一个概念时,都会给出明确的定义,并且解释其与其他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避免了概念混淆的问题。而且,书中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图表不仅仅是文字的补充,更是对复杂理论的直观呈现,让原本可能抽象的逻辑关系变得一目了然。例如,在解释“攻击链”模型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精巧的流程图,将攻击的各个阶段清晰地展示出来,使得我对整个攻击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条理清晰、图文并茂的写作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难度,让我能够更高效地吸收知识。即便是一些对我来说相对陌生的概念,也能通过作者的讲解和图表的辅助,快速掌握其精髓。
评分这本书对于那些渴望深入了解人类社会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社会工程”的角度去审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但并非是简单地堆砌,而是经过了严谨的提炼和整合,形成了一个 coherent 的理论框架。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话题时的审慎态度。例如,在讨论“信息安全”与“个人隐私”的平衡时,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详细列举了各种观点和考量,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这本书的可信度大大提升。此外,书中对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展望,也颇具前瞻性,结合社会工程学的理论,对可能出现的新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分析。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了,对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如何在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中生存和发展有了更多的启发。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选题角度非常新颖,它并没有停留在对社会工程学“是什么”的浅层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和“如何做”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信任的构建与瓦解”章节印象深刻,作者详细分析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个体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建立起信任,以及这些信任又如何可能在瞬间被打破。书中列举了大量 contemporary 的案例,从网络诈骗到政治宣传,从商业营销到人际关系,几乎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场景。读完这一章,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世界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以前觉得那些“高明”的骗术遥不可及,现在才意识到,它们往往就隐藏在我们身边的细节里,利用的是人性的共通弱点。而且,作者在分析这些案例时,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加中立和客观的态度,深入剖析了背后的逻辑和机制。这让我不禁思考,作为个体,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辨别能力,不被轻易操纵。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防身指南”,帮助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甚至可以说有点沉闷。初拿到手时,我心中难免有些打鼓,担心内容会不会也如封面一般枯燥乏味。然而,随着翻阅的深入,我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不错,虽然主题是偏向学术的研究,但叙述方式却颇为流畅,并没有那种堆砌概念、晦涩难懂的理工科书籍的通病。举个例子,书中在阐述一些复杂的理论时,会辅以一些生活化的比喻,或者引用一些历史上的小故事,这让原本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得生动起来,也更容易让人理解。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信息不对称”的论述,作者通过一个经典的“狼来了”的故事,将这个概念解释得淋漓尽致,仿佛我亲身经历了一般。即使是对社会工程学领域完全不了解的读者,也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逐渐建立起对这个学科的基本认知。而且,书籍的排版也十分用心,字号适中,行间距合理,读起来不会感到压迫,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在书本中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对“心理操纵”的分析。作者并没有将心理操纵仅仅描绘成一种邪恶的手段,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互动和社会认知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书中对“认知偏差”、“情感触发”等心理学概念的阐述,既有理论深度,又贴合实际应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详细分析了在不同情境下,人们是如何因为自身的认知局限或情感波动,而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书中举例的“羊群效应”,在分析中将个体为何会倾向于跟随群体,以及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阐述得非常到位。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做出某些决策时,是否也受到了类似心理因素的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他人如何操纵你”,更是关于“你为何会被操纵”,以及“你如何避免被操纵”。这种自省式的探讨,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理论书籍,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身行为和思维模式的潜在盲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