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
定价:38.00元
作者:郑全红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310048342
字数:
页码:2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共分为五章内容,重点将根据档案文献记载和大理院民事判决探讨传统婚姻制度近代嬗变的历程。重点探讨内容中国传统婚姻制度近代嬗变的变迁脉络,并与传统及晚清时期比较。从而揭示婚姻制度的变迁发展脉络。
目录
作者介绍
郑全红,1971年生,吉林四平人。200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史、社会史。曾主持省部级研究课题“传统向现代的嬗变:民国时期女子财产继承权变迁研究”“近代中国传统家庭向现代演变的动态研究”“清末民国婚姻家庭立法与近代中国法律转型”多项。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苦涩而丰饶”。苦涩在于,它细致地描绘了旧制度下个体所承受的巨大压力,那些被婚姻工具化的女性的命运,读起来让人心里堵得慌。但丰饶在于,它展现了在制度的缝隙中,那些追求人性解放和个体尊严的先驱者们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城市与乡村差异化进程的章节。作者指出,在上海、北京等大都市,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和商人群体率先试验新的婚姻模式,而广袤的农村地区,传统依然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惯性。这种地域和阶层间的“时间差”,被作者剖析得淋漓尽致,让我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书中的配图和引用的历史照片也很有价值,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张都极具时代感,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对于研究社会史和性别史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实证材料和分析框架,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学术力作。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因为里面的每一个概念都需要我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消化作者的论证过程。这本书的学术贡献不在于提出了多么惊世骇俗的“新观点”,而在于它对史料的梳理和对已有理论的细致检验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例如,对于民国时期《民法典》中婚姻条款的起草过程及其背后不同派系(保守派、改良派、激进派)的博弈,作者几乎是逐条进行了考证,展示了立法者如何在“孝道”与“平等”之间走钢丝。读到最后,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明白了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婚姻自由,是建立在多少人前赴后继的抗争之上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它更是在构建理解“现在”的深度语境。对于任何严肃的历史研究者而言,这都是一本不可跳过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
评分这本《满28包邮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向近代的嬗变》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我最近对社会变迁如何影响家庭结构特别感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读完之后,我感觉作者对清末民初那个大变革时期,传统礼教与新兴思想碰撞下婚姻观念的演变描述得极为细致入微。尤其是书中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如何在西方自由恋爱观念冲击下一点点松动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阐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大量档案资料和私人信件,那些鲜活的个体故事,比如一位旧式大家族女儿如何在接受了新式教育后,勇敢地挑战包办婚姻的困境,读来让人动容。特别是关于“合婚”与“离婚”在法律和道德层面的拉锯战,展现了制度变革的艰难与必然性。全书逻辑清晰,引经据典,学术性很强,但语言又不失可读性,即便是对专业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窥见那个时代社会脉动的力量。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最核心的家庭单元是如何重塑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目。
评分老实说,我本来对“婚姻制度史”这类主题不太感冒,觉得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年代编年史,而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社会侦探小说,只不过“罪证”是散落在历史文献中的制度碎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社会学理论工具来解构“三从四德”下的权力结构,比如韦伯的理性化理论在家庭领域的投射。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继亲关系”和“财产继承权”如何与婚姻形式挂钩的分析。以往我们总关注爱情和自由,但这本书将焦点引向了经济基础和血缘延续的残酷现实。在清末那个既想“变新”又无法完全割裂传统的十字路口,婚姻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背后,都牵动着庞大家族的经济命脉和宗法权威。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能让你从一个全新的、更底层的视角去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逻辑,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口号式宣传上。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是冲着那个“满28包邮”的噱头去的,没想到内容居然如此扎实。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浅显的普及读物,结果发现里面关于族权、父权与国家权力在婚姻关系中如何交织重塑的论述,深度远超我的预期。作者在分析近代化过程中,西方婚姻理念传入对本土习俗的冲击时,非常巧妙地运用了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比如,书中对比了日本明治维新后婚姻改革与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婚姻论战的差异,这为理解中国现代化路径的独特性提供了新的参照系。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带价值判断的史学态度,他没有简单地将传统婚姻斥为“落后”,而是探讨了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然后才分析它为何必须做出调整。这种辩证的眼光,让我在阅读时总能产生更深层次的反思:今天的婚姻观念,是不是也正处于另一轮尚未察觉的“嬗变”之中呢?结构上,章节安排得非常有条理,从法律层面到风俗层面,层层递进,读起来像是在剥洋葱,每揭开一层都能看到新的核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