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诗论/世纪文库
定价:30.00元
作者:朱光潜 撰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4-01
ISBN:97875325390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现代美学理论家朱光潜的代表作。朱光潜偏爱诗艺,同时对西方文艺心理学有很深的研究。1931年他在欧洲留学时便开始本书的写作,1943年始正式出版,历时十余年,在当时有很大影响,是中国现代诗学体系建构的里程碑。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北京三联版《诗论》后记里,耄耄之年的朱光潜先生不无自得地写道:“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论诗》。”这句话当然含有自谦的成分。朱光潜先生对中国现代美学理论的创造性贡献是全方位的,不过就《诗论》本身而言,这位辛勤的美学老人的估价是合乎实际的,可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目录
前言
抗战版序
增订版序
章 诗的起源
一 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不尽可凭
二 心理学的解释:“表现”情感与“再现”印象
三 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
四 诗歌所保留的诗、乐、舞同源的痕迹
五 原始诗歌的作者
第二章 诗与谐隐
一 诗与谐
二 诗与隐
三 诗与纯粹的文字游戏
第三章 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
一 诗与直觉
二 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三 关于诗的境界的几种分别
四 诗的主观与客观
五 情趣与意象契合的分量
第四章 论表现——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
一 “表现”一词意义的暖味
二 情感思想和语言的联贯性
三 我们的表现说和克罗齐表现说的差别
四 普通的误解起于文字
五 “诗意”、“寻思”与修改
六 古文与白话
第五章 诗与散文
一 音律与风格上的差异
二 实质上的差异
三 否认诗与散文的分别
四 诗为首音律的纯文学
五 形式沿袭传统与情思语言一致说不冲突
六 诗的音律本身的价值
第六章 诗与乐——节奏
一 节奏的性质
二 实质上的差异
三 否认诗与散文的分别
四 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
五 形式沿袭传统与情思语言一致说不冲突
六 诗的音律本身的价值
第七章 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
一 诗画同质说与诗乐同质说
二 莱辛的诗画异质说
三 画如何叙述,诗如何描写
四 莱辛学说的批评
第八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上):论声
一 声的分析
二 音的各种分别与诗的节奏
……
第九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中):论顿
第十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下):论韵
第十一章 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上):赋对于诗的影响
第十二章 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下):声律的研究何以特盛于齐梁以后?
第十三章 陶渊明
附录 给一位写诗的青年朋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的书。如果抱着囫囵吞枣的心态去翻阅,很可能会错过其中蕴含的丰富层次。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习惯性地引入各种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仿佛在构建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每一个理论点都是其中关键的节点。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消化完其中关于“虚实相生”的章节,那种对于空间感和时间感的处理,简直是艺术大师的手笔。他不是在讲述“是什么”,而是在探讨“为什么会是这样”,并最终指向“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感知”。这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探索路径,极大地满足了我作为一个深度阅读爱好者的求知欲。文字的雕琢也极为考究,选词精准,句式多变,读起来毫无冗余之感,充分体现了其对语言驾驭能力的自信。它提供给读者的,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思考的工具和方法论。
评分这部新近读到的文集,着实让人耳目一新。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对传统文学的理解透彻而不失新意。读起来,仿佛能感受到笔触背后那股沉淀已久的思考和对文字艺术的敬畏。特别是其中关于意象与心境之间微妙联系的论述,简直是拨云见日,让人茅塞顿开。我尤其欣赏他那种既能深入古代经典,又能以现代视角进行批判性反思的能力。在某个篇章里,他将一个看似寻常的古典诗句,层层剥开,展现出其超越时代的生命力,那种细致入微的解读,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敏锐的洞察力。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宏大叙事的磅礴,又不失对个体情感的细腻描摹。对于任何一个对文学、对审美有追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精神的良药,它不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探索,去感受文字力量的源泉。读完之后,我甚至重新审视了自己书架上那些旧的诗集,仿佛又发现了一些新的光芒。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大胆地将现代主义的某些解构手法,运用到对古典文学的审视之中。这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尝试,稍有不慎就会显得生硬和牵强。但这位作者处理得游刃有余,他既尊重传统的崇高性,又敢于对其进行现代性的“解构”与“重塑”。读到他分析某些大家公认的经典时,我甚至感到一丝震撼——原来还可以这样去看待!这种批判性继承的态度,使得全书充满了活力和张力,绝非老生常谈的堆砌。特别是其对于“空白”在诗歌结构中作用的论述,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教会我如何去倾听文字背后的沉默,如何从“非言语”中捕捉到最核心的意图。对于从事创作或研究工作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的启发性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从装帧设计到排版细节,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重视。但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作者那份对“真诚”的坚守。在探讨高深理论的篇章里,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透明的坦率,不回避自身的困惑,也不粉饰理论的局限性。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让人更加信服。书中对“情感的转译过程”那一节的描述尤为精彩,它描绘了从原始的生命体验,到被语言固化,再到读者个体经验重构的全过程,充满了哲学的思辨色彩。我感觉自己像是被邀请参加了一场顶级的学术沙龙,听到的既有严谨的论证,也有跳脱的灵感迸发。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诗歌如何写”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敏锐的观察者和更真诚的表达者”的指南。每次读完,总有一种被洗涤过的清明感。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理论探讨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不过是观点的堆砌。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姿态,将冰冷的理论包裹在温润的叙述之中,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跟随作者的思路走下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韵律”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作者没有停留在音韵格律的机械分析上,而是将其提升到了哲学层面,探讨节奏如何影响读者的潜意识和世界观的构建。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复盘刚才读到的观点,试图去捕捉那种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板正,反而更像一位智者在深夜里与你促膝长谈,既有深邃的思辨,又不失烟火气,让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