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恋人向往的生活(前100名可获得47g德芙巧克力一块)
定价:29.00元
作者:(法)皮沃,袁筱一
出版社:上海文化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8064676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爱情这个不朽的主题适合于各类描述,各种梦幻和各种形式的表达。这也正是这本精致的图文集为我们所讲述的。它通过文字和画面,呈现出一幅穿越世纪的爱的神话、传说和现实。
上古的传说、游吟诗人的诗歌、浪漫主义的杰作、痛苦的歌谣以及激昂的交响乐,这一切也展现了作为惟一但同时却又千变万化的感情,爱为我们带来了多少灵感!饶有兴味的插曲、赞颂和悲歌,还有明信片、戏剧和电影的时刻、摄影师所拍下的的或是不知名的情侣的镜头,这些都组成了爱的花车,美轮美奂,这过去与现在的种种,也许是真实体验过的,也许是梦想中的,也许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也许是传说中的……
这是可供两个人共同翻阅的一首充满魅力与激情的史诗,它可以把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变成情人节……
内容提要
在这本书中,这些美丽的插图、唤起我们美好回忆的照片和优雅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有关恋人的神话、传奇和事实性描述。恋人们的故事通过历史和虚构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可以重新体验到有关瑟罗和格尼埃菲勒王妃、特里斯当和伊瑟、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甚至亚当和夏娃的传奇故事。但是并非所有的传奇爱情都来自于古代。这里同样有从《乱世佳人》中走过来的克拉克·盖博和费雯丽--甚至,当鲍嘉与巴考尔在华纳摄影棚里初次相遇时,银幕上的浪漫都变成了银幕下的真实。您还将陶醉在那些浪漫之地的绝妙照片中--威尼斯、尼亚加拉大瀑布、巴黎街头的咖啡馆、卡布里岛等等等等。
在这一中文版本中,我们还能聆听到《牡丹亭》里一对梦中相遇的恋人柳梦梅与杜丽娘才子佳人似的爱情故事;感受到牛郎织女用永恒的守望来换取一年一次的结合的远古传说……
这本美轮美奂的书可以一个人阅读,也可以与你的心上人一起欣赏,它会给你或你们带带温馨、美好的阅读时光。
目录
神话、传说和现实
中国的情人节与生死恋戏剧
穿越世纪风雨的爱情故事
传说中的情侣
爱情,永恒的避所
画上的爱情
爱情的不同形式
爱之疯狂
坠入情网的人
不为人所知的情侣
明信片上的爱情
画家、作家、音乐家的缪斯
戏里戏外:明星情侣
银幕情侣
不化之爱
的女性情人
爱情之地
世界各地:传统上的爱情胜地
藏匿的行踪
童年初恋的绿色天堂
公众场合
爱的表达
爱之圣物
花之语
圣-瓦伦蒂诺
婚姻
爱情词典
爱的姿势
爱称与爱的呢喃
吻
作者介绍
莫尼克·皮沃是《我们俩》杂志的专栏作家。《我们俩》是一份关于浪漫的爱情、恋人和各种情感关系的法国期刊。由于得益于法国传统,皮沃女士精通生活中的美好之物,包括精美的食物和上等的葡萄酒。她还出版了不少烹饪的书籍。 袁筱一,1973年出生。法国语言文学博
文摘
序言
我最近读了不少探讨现代都市人情感疏离主题的小说,但这本书处理“向往”这个概念的方式,却独树一帜,显得格外清醒和不落俗套。它没有落入那种廉价的、过度浪漫化的陷阱,反而将“向往”置于一个非常真实的、充满琐碎日常的背景之下。比如,作者对清晨阳光穿过百叶窗时,落在老式木地板上的光影描摹,细腻到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漂浮的尘埃味道。这种对“微小瞬间”的捕捉能力,构建出了一种令人信服的生活质感。它探讨的不是宏大的爱情宣言,而是两个人如何在共同面对账单、如何在一周的疲惫后如何并肩看一部烂俗的电影中,去寻找那份“共同的期待”。读到某个段落时,我甚至停下来,望向窗外,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却可能蕴含着真正幸福感的碎片。作者的笔力稳健而深厚,她擅定性,更善于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中,提炼出一种历经沉淀后的诗意,让读者在共鸣中感到一丝慰藉——原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由这些细碎的、不完美的日常拼凑而成的。
评分从文学语言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但它最令人惊喜的是那种近乎“反文学”的坦诚。作者似乎刻意避免了那些华丽的辞藻堆砌,转而采用了一种非常口语化、甚至略带粗粝感的表达方式来描绘角色的挣扎和思考。这种风格带来的效果是,它让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无比真实可信,仿佛他们就是你身边某个正在努力生活的朋友。例如,在描绘一个关于“妥协”的场景时,作者没有用任何哲学思辨,而是直接描述了角色在午夜时分,对着镜子自言自语时那种略带沙哑的语调和眼神中短暂的自我怀疑。这种直接的、不加修饰的表达,反而比任何华丽的修辞更能击中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它挑战了传统文学中对“美”的刻板定义,将“真实”本身视为一种至高的美学价值。读完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作者并未试图“教育”读者,而是真诚地与读者分享了一场关于如何与自己的不完美共存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封面那种带着微微磨砂质感的纸张,到内页排版时恰到好处的留白,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一种精心打磨的匠心。我特别喜欢它在色彩运用上的克制与大胆的平衡。比如,主色调是沉静的灰蓝,但在关键的情感转折点,作者会突然用一抹极具冲击力的暖金色来点缀,那种感觉就像是压抑已久的情绪突然找到了宣泄的出口。阅读体验因此变得非常立体和富有层次感。翻阅时,那种指尖触碰到纸张纤维的沙沙声,本身就是一种沉浸式的享受,完全不同于电子阅读的冰冷。而且,书脊的设计非常坚固,即便我经常带着它在咖啡馆里反复翻阅,它依然能保持完美的平整度,这对于一个有轻微“书本洁癖”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加分项。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件可以被触摸、被感受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把它陈列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去欣赏它的质感和光影变化。我甚至会特意在光线最好的下午阅读,去捕捉封面烫金文字在不同角度下折射出的微妙光芒,这种仪式感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对生活品质的提升。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种题材的接受度并不高,总觉得涉及“向往的生活”这类主题的书籍很容易流于表面,成为空洞的口号集合。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极其擅长设置“对比”。作者不断地将角色们内心深处对完美秩序的渴望,与他们生活周遭充斥着的不可抗拒的混乱和无常进行碰撞。这种鲜明的张力,使得故事充满了驱动力。比如,书中描绘了一次精心策划的家庭聚会,所有的食物都按照最完美的食谱准备,所有的细节都被照顾到——结果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一切计划化为乌有。但正是这种计划的彻底崩塌,反而让角色们在狼狈中找到了某种更深层次的、更坚韧的连接。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没有将暴雨描绘成灾难,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净化剂”,冲刷掉了虚假的完美主义,最终导向了一种更接近真实幸福的状态。这种对“不完美中的圆满”的探索,让这本书的内涵远超出了其书名所暗示的范畴,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相当高明,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顺畅感,完全没有那种被刻意拉长或仓促收尾的突兀。它更像是观察者在使用一台高帧率摄像机记录生活,镜头移动时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平稳。特别是几段关键的内心独白部分,作者的处理手法非常巧妙,她不是直接告诉我们角色在想什么,而是通过场景转换和环境细节的变化来侧面烘托情绪的起伏。举个例子,当角色陷入迷茫时,周围的环境声会被突然放大——可能是楼上传来的邻居装修的噪音,或者是远方救护车的尖啸,这些突如其来的“杂音”有效地打破了内心的平静,让读者的心绪也跟着一同波动起来。这种声画结合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沉浸感。我甚至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站在了故事发生地的角落里,静静地旁观。这种高质量的节奏感,使得即便是严肃或略显沉重的情节,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压抑,反而能让人保持一种清醒的、抽离的思考状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