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款祝福系和风剪纸

66款祝福系和风剪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亚敏... 编
图书标签:
  • 剪纸
  • 和风
  • 祝福
  • 手工艺
  • DIY
  • 传统文化
  • 艺术
  • 礼品
  • 装饰
  • 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河南科技
ISBN:9787534989803
商品编码:29986467522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66款祝福系和风剪纸
  • 作者:(日)大原麻由美|译者:陈亚敏
  • 定价:48
  • 出版社:河南科技
  • ISBN号:978753498980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1-01
  • 印刷时间:2018-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95
  • 字数:120千字

编辑推荐语

大原麻由美著的《66款祝福系和风剪纸》是从日本宝库社引进的一本剪纸书,系统介绍了剪纸的注意事项、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品的制作步骤等知识,通过材料准备、制作方法详解、作品展示等内容,让你轻松学会和风剪纸的做法。在本书中,各种和风剪纸应有尽有,你只需要一张纸、一把剪刀,就能亲手做出漂亮的剪纸,快乐地体会剪纸的魅力。

内容提要

大原麻由美著的《66款祝福系和风剪纸》一共收 集了66款饱含着浓浓心意的剪纸作品,其中的剪纸图 案主要是一些寓意吉祥的花朵图案和祈福图案等,可 用来装饰祝福红包、压岁钱袋、卡片、礼品盒等,简 单易做,十分实用。纯手工制作的小小剪纸作品,可 以给生活带来无限的乐趣。
     一定要来试试本书中的精美剪纸哟!

目录

关于剪纸

剪纸的基础
纸型的使用方法

第1章 祝福红包、压岁钱袋
制作祝福红包的准备事项
制作方法 祝福红包A
制作方法 祝福红包B
制作方法 压岁钱袋
祝福红包
01 寿鹤
02 财神爷
03 升龙
04 福助
祝福红包
05松竹梅
06 多福
07 樱花开
08 玫瑰
09 康乃馨
10 乔迁之喜
11 生日快乐
12 圣诞一品红
压岁钱袋
13 松树
14 樱花
15 牵牛花
16 椿树花
十二生肖压岁钱袋
17 鼠
18 牛
19 虎
20 兔
21 龙
22 蛇
23 马
24 羊
25 猴
26 鸡
27 狗
28 猪

第2章 立体贺卡、小卡片、礼物标签
制作立体贺卡的准备事项
制作小卡片的准备事项
制作礼物标签的准备事项
制作方法 立体贺卡
立体贺卡
29 寿鹤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自然、人文与匠心结合的图书简介,书名为《山河锦绣:中国传统纹样的传承与创新》。 --- 山河锦绣:中国传统纹样的传承与创新 —— 一部探索东方美学与当代设计的深度画卷 导言:在时光的纹理中寻找连接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中国古代的装饰图案,而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溯源与当代视野下的重构之旅。我们相信,纹样不仅是表层的装饰,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哲学思想与生活哲学的视觉语言。《山河锦绣》旨在揭示中国传统纹样跨越千年而不衰的生命力,并探讨它们如何在当代设计语境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从史前陶器上的几何刻痕,到汉唐的繁复华丽,再到宋明的简约雅致,再到清代的写实与通俗化,中国纹样的演变轨迹,清晰地映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审美取向与技术进步。我们试图打破传统纹样“老旧”、“俗气”的刻板印象,展示其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与强大的设计潜力。 本书分为四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带领读者全面领略中国传统纹样的魅力与深度。 --- 第一部分:溯源——纹样的生命线索 本部分将从宏观历史视角出发,追溯中国纹样最古老、最核心的母题。我们不会停留在对符号的简单识别,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与精神寄托。 第一章:远古的凝视:符号的诞生与自然崇拜 刻画符号与岩画的启示: 探究新石器时代先民如何将对宇宙、生育和图腾的理解,转化为最早期的几何与动物形态符号。重点分析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揭示其作为权力象征与宇宙观的体现。 青铜的语言:饕餮与云雷纹的哲学:剖析商周青铜器上纹饰的构成与寓意。不仅描述饕餮纹的威严,更探讨其作为“礼制”工具的社会功能,以及云雷纹所代表的秩序感与无限循环的宇宙观。 第二章:两汉的壮阔:神话、秩序与域外交流 帛画与画像石中的叙事性纹样: 关注汉代纹样如何开始承载明确的“故事”和“信仰”。探讨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主题如何通过朱雀、玄武、蟠龙等形象被视觉化表达。 丝绸之路的交融: 重点分析域外文化(如波斯、犍陀罗艺术)对汉代纹样的影响,如联珠纹、忍冬纹的本土化过程,展现早期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胸襟。 第三章:魏晋风骨与隋唐气象:生命力的迸发 魏晋的“瘦骨清像”与纹样的抽象化: 分析这一时期,受玄学思想影响,纹样如何从具象走向意境,如宝相花在佛教艺术中的演变。 盛唐的雍容气度:宝相花的盛放与海兽葡萄纹的异域风情:详述唐代纹样如何达到气魄恢宏的顶峰,无论是源自西域的联珠纹与卷草纹的成熟运用,还是对自然生命力的极致描摹。 --- 第二部分:典藏——精工细作的技艺载体 纹样是灵魂,而载体则是其得以永存的物质基础。本部分聚焦于中国传统工艺中,那些以精湛技艺将纹样“固化”下来的典范。 第四章:织锦的经纬:云锦的图谱与密码 宋锦与云锦的结构差异: 比较不同地域织锦在技术上的突破。重点解析南京云锦的“挖花技艺”,以及其复杂提花纹样(如“一花一世界”的精细度)所体现的等级制度与审美标准。 “妆花”的秘密: 深入解读多色纬线与经线交织形成的丰富层次感,解析其中的“万寿腾龙”、“石榴多籽”等经典主题的排布规律。 第五章:瓷器的釉彩:青花与五彩的纹样革命 青花纹样的意境营造: 分析明清时期,钴料运用如何从早期的粗犷走向精细。重点研究“海水江崖纹”、“折枝花卉纹”在不同器型上的布局变化,以及其所蕴含的“天圆地方”、“江山永固”的象征意义。 珐琅彩与粉彩的细节描摹: 探讨这些晚期釉上彩技术如何使纹样更贴近自然物的质感,如对昆虫翅膀、花瓣脉络的近乎写实的描绘,展现了生活情趣的介入。 第六章:木石的雕刻:榫卯间的哲学符号 苏式园林的“借景”与“框景”:讨论园林建筑中,窗格、花罩和栏杆的几何纹样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外部自然景观形成对话。 家具与建筑的隐喻: 解析榫卯结构中暗含的“一斗三弯”、“福寿纹”等图案,这些是“藏拙”于技艺之下的文化表达。 --- 第三部分:意境——纹样背后的东方哲学 纹样不仅仅是“好看”,更是一种文化的隐喻系统。本部分旨在破译这些图案所承载的东方哲学观。 第七章:阴阳与虚实:留白的美学 道家思想的视觉化: 探讨中国纹样中“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分析道家“无为”思想如何体现在不完全填充的图案设计中,例如留白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流动,创造出呼吸感。 “计白当黑”的构图法则: 通过宋代瓷器或书画中的纹饰布局,展示如何利用负空间(Negative Space)来平衡主体,形成动态的和谐。 第八章:五行与色彩的对应 纹样与自然秩序的关联: 阐述木(青/绿)、火(赤)、土(黄)、金(白)、水(黑)五行学说如何影响特定纹样的使用场合与色彩搭配。例如,帝王服饰中对“龙纹”的色彩限定。 数字的神秘学: 解析“九五之尊”的九、五在纹样排布中的特殊意义,以及“三阳开泰”、“四象”等数字概念在图案中的视觉化表达。 第九章:吉祥的“密码本”:功能性纹样的解构 生命周期的祝福: 分类解析婚嫁(鸳鸯、牡丹)、寿庆(松鹤、万字不到头)、祈福(蝙蝠、如意云纹)等不同人生阶段的专属纹样,揭示其精确的功能指向性。 --- 第四部分:新生——当代语境下的纹样重塑 这是本书最具前瞻性的部分,探讨传统纹样如何跨越时代藩篱,融入当代生活与全球设计。 第十章:解构与重组:新中式设计中的纹样张力 极简主义与传统元素的碰撞: 分析当代设计师如何提炼传统纹样的核心几何骨架,去除繁复的装饰细节,使其适应现代家居和极简风格。例如,将“冰裂纹”简化为清晰的网格结构。 动态化与数字化: 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如参数化设计、动态投影)赋予传统纹样运动感和互动性,使其在光影、屏幕上展现出过去无法想象的生命力。 第十一章:材质的对话:纹样与新材料的融合 科技面料与传统符号: 考察高性能面料如何通过激光切割、纳米打印等技术,呈现出具有现代肌理感的传统纹样,实现功能性与美学的高度统一。 跨界合作的示范案例: 分析国际时尚品牌、建筑设计如何成功地将中国传统纹样(如几何化的窗棂图案、水波纹)融入其最新产品线,并获得全球市场的认可。 第十二章:面向未来的传承者 手工艺人的坚守与创新: 采访那些致力于在传统技法中注入当代审美的匠人,关注他们如何在保持纹样“神韵”的前提下,进行材料和色彩的革新。 设计教育与文化自信: 强调对年轻一代设计师进行系统性纹样教育的重要性,鼓励他们不仅是复制者,更是文化精神的继承者与再创造者。 --- 结语:不止于图样,更是生活方式的指南 《山河锦绣》致力于提供一个多维度的阅读体验。它既是工艺美术研究者案头的参考工具书,也是对东方美学有深度兴趣的普通读者的心灵指南。通过对这些精妙纹样的深入解读,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体悟到,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尘封于博物馆中的历史遗迹,而是流淌于我们生活肌理之中,随时可以被重新激活的、充满生命力的设计基因。阅读本书,就是重新校准我们与这片土地、这段历史之间的视觉频率。 (本书配有大量高清高清文物图版、纹样细节放大图,以及当代设计应用案例的实景摄影,力求在视觉上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手作是一种与内心对话的方式,能够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而《66款祝福系和风剪纸》这本书,更是将这种宁静与美好的祝愿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当我拿起剪刀,依照书中的图案,一点点地将纸张剪裁成形时,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所有的烦恼和杂念都消失了,只剩下我与手中的纸,与心中的那份期待。书中对于每一个图案的解读都非常到位,它们所蕴含的祝福语,更是恰到好处地触动人心。 我最喜欢的一款图案,是“花开富贵”。它以牡丹为主题,花瓣层层叠叠,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象征着富足和繁荣。在剪制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独运,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充满了艺术感。完成之后,我把它装饰在我的书桌上,每次看到它,都能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剪纸不仅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它让我学会了用双手去创造,去传递,去分享这份来自和风的祝福。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略有研究的人,我一直对剪纸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66款祝福系和风剪纸》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剪纸教程,更是一次对日本传统文化,特别是其精美的装饰艺术的一次深入的探索。书中对每一个图案的背景和寓意都有详细的介绍,这让我对这些图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书中有一款名为“七宝纹”的图案,它是由七种吉祥物组合而成,在日本的传统纹样中非常常见,象征着集万千好运于一身。通过对这个图案的了解,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剪制它,更对日本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的剪纸技巧讲解也非常专业,从纸张的选择,到剪刀的使用,再到不同线条的处理方式,都讲解得非常到位。这些专业的指导,让我能够更好地将图案转化为精美的剪纸作品。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剪纸艺术的兴趣,更拓宽了我对日本传统文化的视野。

评分

我一直对日式和风的美学情有独钟,总觉得它有一种宁静、雅致,又带着一丝神秘的气息。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66款祝福系和风剪纸》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它吸引了。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并满怀期待地翻开了第一页。这本书给我的惊喜远超预期。 首先,书中的设计感非常强。封面就散发着淡淡的和风韵味,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传递的传统美学。翻开书页,我被眼前琳琅满目的剪纸图案所震撼。它们不是那种简单、生硬的线条,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从传统的吉祥物,如象征着好运的鹤、象征着长寿的龟,到充满诗意的自然元素,如随风摇曳的樱花、在月光下起舞的萤火虫,每一个图案都仿佛被赋予了灵魂。而且,这些图案的设计非常巧妙,既保留了和风的精髓,又融入了一些现代的审美元素,让古老的剪纸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我特别喜欢其中几款以日式神话故事为灵感的图案,它们线条流畅,构图精美,仿佛能将人带入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让我沉醉在和风剪纸的奇妙世界里。每一款图案都设计得别出心裁,充满了日式的雅致和韵味。我特别喜欢那些以四季为主题的剪纸,比如春天的樱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枫叶、冬天的雪景,它们将大自然的四季之美,用最简洁的线条,最巧妙的构图,呈现在我的眼前。 我尝试着剪了几款,虽然我的手艺还不够精湛,但看着自己剪出来的图案,还是觉得非常满足。尤其是书中的一些祝福语,与图案相得益彰,更是增添了一份温暖和力量。我将一款带有“祈愿”字样的剪纸送给了我一位即将考试的朋友,她收到后非常感动,说感觉就像收到了满满的祝福一样。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剪纸教程,更是一本传递爱和美好的工具。它让我体会到了手作的乐趣,更让我感受到了将祝福用另一种方式传递出去的温暖。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剪纸的了解非常有限,只停留在一些简单的窗花层面。但《66款祝福系和风剪纸》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一本图案集,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技艺指南。书中的讲解非常细致,从基础的剪纸工具介绍,到各种复杂的剪纸技巧,都讲得清清楚楚,循序渐进。即便是像我这样的新手,也能看得懂,并且能够跟着书中的步骤尝试。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留白”的讲解,它让我明白了剪纸艺术中,留白不仅仅是空白,更是构图的一部分,是让图案“呼吸”的空间。这一点对我的启发非常大,不仅在剪纸上,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我也开始更加关注“留白”的艺术。 而且,书中提供的66款图案,每一款都充满了美好的寓意。无论是祈求家庭和睦的“连理枝”,还是象征着事业有成的“金榜题名”,亦或是表达真挚友谊的“四叶草”,它们都不仅仅是美丽的装饰,更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对亲人朋友的深深祝福。我尝试着剪了几款,当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带着祝福的剪纸作品完成时,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是无与伦比的。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些作品送给我的家人和朋友,让他们也感受到这份特别的心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