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创意纸雕

正版 创意纸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黄清雅 羊羊 著
图书标签:
  • 纸雕
  • 手工
  • 创意
  • DIY
  • 艺术
  • 剪纸
  • 装饰
  • 礼物
  • 教程
  • 儿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易宝易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88242
商品编码:2998827270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创意纸雕
作者 (美) 黄清雅 羊羊
定价 49.80元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 9787508088242
出版日期 2016-09-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以作者专业的角度,按难易程度规划了15款纸雕作品,指导初学者从基础技巧入手,逐渐加入需要掌握的其他技巧,并在各个作品之中提供多种选择,启发初学者的灵感。

书中有大量动手指导图,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不仅适合纸雕爱好者入门学习,还适合亲子互动活动,教小朋友动手做纸雕。

本书的作者从小爱好用纸制作各种手作制品,并以其特有的创意在国外社交网站上收获了大量的关注,此书是作者近年来在纸雕方面创意的集合。

   作者简介

黄清雅(Cheong-ah Hwang),1970 年 出生于韩国首尔,二十岁出头移民美国。 现在与丈夫、儿子,一家三口定居于俄 亥俄州的哥伦布。在首尔生活时,黄清 雅的父母开了一家打印店,他们会把各 种各样的纸张带回家。黄清雅从小就爱 在纸上涂涂画画,用纸张做各种东西。 直到快30 岁,她才次接触到纸雕,也从此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独立艺术家的 职业道路。

个人网站:.papernoodle.


   目录

前言……………………8

材料……………………10

纸张……………………10

纸张的重量………………11

纸的种类…………………12

粘合剂……………………14

绘图材料…………………16

其他材料…………………17

工具…………………18

裁剪工具…………………18

造型工具…………………19

尺规工具…………………20

其他工具…………………21

技巧……………………22

设计作品…………………22

纸张分层…………………26

纸张造型…………………27

组合部件…………………34

组合纸层…………………35

作品展示…………………36

纸雕作品………………45

蝴蝶……………………47

蛇……………………51

立体贺卡…………………55

乐谱装饰板…………………61

克拉肯与潜艇………………67

猫头鹰和小猫咪………………73

纹章……………………79

建筑装饰…………………87

喇叭花……………………93

甲虫标本…………………99

肖像浮雕…………………105

小狗肖像…………………111

涂鸦艺术…………………117

鱼塘……………………123

蜂鸟……………………133

模版……………………140

拓展阅读…………………186

相关网站……………………186

关于作者……………………187

致谢……………………187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了15款精美的剪纸作品,只需要对纸张进行折叠、雕刻或叠加,就可以呈现出精美的立体效果,可以用来做手工、设计艺术作品、折页、立体造型等等,总之你可以用这些造型各异的纸张完成不可思议的设计与艺术作品。

本书提供了在制作剪纸作品时需要用到的一些知识,包括材料及工具的分类和选择、制作的技巧等。

   文摘








   序言

匠心独运的木艺殿堂:探寻传统雕刻的千年魅力 书籍名称:《匠心独运的木艺殿堂:探寻传统雕刻的千年魅力》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追溯了世界各地木雕艺术的历史源流、技艺精髓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独特表现。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工具和材料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时间、耐心与匠人精神的史诗。 第一部分:木的语言——材料的哲学与选择 木材,作为地球赋予人类最温暖的载体,承载了数千年的文明印记。本章从材料学的角度,剖析了不同树种的内在特性。我们详细考察了橡木的坚韧与纹理的粗犷之美,如何使其成为欧洲古典家具和宗教雕刻的首选;对比了梨木与枫木的细腻质地,它们如何被东方工匠用于雕刻精巧入微的人物和花鸟。 书中特别辟出章节,探讨了“木的生命周期”与雕刻的关系。从林地的选择、砍伐的时机、科学的干燥过程,到最终适应雕刻的含水率,每一步都蕴含着与时间对话的智慧。我们揭示了如何通过观察年轮的疏密、木节的分布,预判一块木料在雕刻过程中的“脾气”与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例如,在处理硬度极高的铁木时,需要采用特殊的冷处理和极高品质的钢制凿子,才能避免崩裂,展现其宝石般的密度与光泽。 此外,书中详细描绘了取材地的风土人情对木雕风格的影响。在潮湿的东南亚,工匠偏爱具有天然防腐能力的柚木,其雕刻主题多围绕神祇与热带雨林生物;而在干燥的北欧,松木因其易于加工和良好的吸附性,常用于表现简洁、有力的自然形态。 第二部分:从粗坯到神韵——工具的演变与技法的传承 木雕的精髓在于“减法”的艺术,而工具则是匠人手臂的延伸。本章系统梳理了木雕工具从石器时代原始刮削工具到现代电动工具的演变历程。 我们重点介绍了传统手工凿具的体系。一个完整的传统木雕工具箱,往往包含数十甚至上百件不同形状和角度的凿刀,从平凿、弧凿到铓凿,每一种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功用。书中对“刃口学”进行了深入剖析,解释了不同角度的打磨对切割力、木屑排出效率以及表面光洁度的决定性影响。例如,一个角度极其锐利的刃口(接近20度),适合雕刻细腻的发丝或羽毛,但容易因受力不均而卷刃;而一个钝角(接近35度),则更适用于大面积的去除材料。 技法层面,本书将传统木雕技艺分为三大类进行详尽讲解: 1. 圆雕(Three-Dimensional Carving): 重点解析了如何掌握“多面观察法”,即雕刻师必须在脑海中构建完整的立体模型,并能从任何一个角度进行审视和修正。书中通过对中国唐代佛像“曹衣剥荕”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雕塑的对比,阐释了对人体解剖学和动态捕捉的极致追求。 2. 浮雕(Relief Carving): 探讨了从浅浮雕(Bas-relief)到高浮雕(High-relief)的层次控制。尤其关注了中国传统的“镂空雕”和“多层透雕”,这些技法要求工匠对材料厚度和结构强度有着近乎本能的把握,以确保作品在被掏空后依然保持结构稳定。 3. 线刻与装饰性雕刻: 侧重于纹饰的布局与象征意义,例如中式家具中常见的“一抹多”的缠枝莲纹或回形纹,其连续性与平衡感的实现,依赖于精准的测量和反复的推敲。 第三部分:文化脉络下的木语——风格与象征 木雕从来不是孤立的技艺,它是特定文化信仰、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的物化表达。 本书的第三部分,通过地域和主题进行分类,展示了木雕艺术的广阔图景: 东方沉思: 聚焦于中国与日本的木雕传统。中国木雕的精微和象征性(如蝙蝠寓意福气、松竹梅寓意气节),以及日本“木彫り”中对禅宗“寂静”美学的追求,特别是对木材自然肌理的保留和尊重。 西方叙事: 考察了欧洲宗教艺术中的木雕。从哥特式大教堂中繁复的圣徒群像,到巴洛克时期极富戏剧张力的动态表现,木雕如何被用作传播教义和彰显权力的载体。 民间智慧: 探讨了北美原住民图腾柱的原始力量与部落历史叙事,以及非洲面具中粗犷的几何形态如何服务于仪式和图腾崇拜。 在“符号的密码”一章中,我们解码了隐藏在木雕作品中的文化信息。一块木雕狮子的鬃毛如何梳理,暗示着它是威严的守护者还是吉祥的瑞兽;一尊神像的手印(Mudra)代表了何种教义的阐释。 第四部分:当代挑战与未来的对话 随着工业化进程和新材料的冲击,传统木雕面临着如何“传承”与“创新”的重大课题。本章探讨了现代雕刻师如何将传统精湛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 我们考察了数位技术(如3D扫描和CNC辅助)对传统木雕的辅助作用,但强调技术永远是服务于艺术表达的,而无法取代匠人对木材的“手感认知”和“心手相应”的境界。 最后,本书呼吁对这些流传千年的技艺给予应有的重视,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人类与自然界沟通的珍贵遗产。每一刀刻痕,都凝固着岁月的打磨与人性的温度。 目标读者: 艺术史爱好者、雕塑专业学生、传统工艺研究者、家具设计师,以及所有对精湛手工艺术怀有敬畏之心的人士。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优美的文字,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木雕艺术深度探索的殿堂之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读《编程马拉松:从入门到算法大师》,说实话,起初我对这个名字有点望而生畏,觉得“马拉松”这个词暗示着枯燥和漫长,但阅读体验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活泼,作者似乎很擅长把那些抽象的、冰冷的计算机科学概念,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类比串联起来。比如,讲解递归时,作者竟然用了一个关于俄罗斯套娃的段子,一下子就把复杂的调用栈逻辑在脑海里具象化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数据结构和算法的讲解深度和广度。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公式,而是深入探讨了每种算法背后的设计思想和适用场景,让你明白“为什么”要用这个算法,而不是“怎么用”。书中的代码示例是精炼且注释详尽的,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顺着思路一步步走下去,而不是被一大堆看不懂的符号淹没。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实战挑战”,这些挑战往往贴近实际工程问题,能立刻检验学习效果。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复杂问题的拆解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看到问题就发懵,而是能快速定位到可以应用某种特定算法的突破口。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晦涩的理论知识“去魅化”,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这本《妙笔生花:钢笔字艺术探秘》真是让我爱不释手,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授写字的教材,更像是一本引导心灵沉静的艺术指南。我原本以为学习钢笔字无非就是临摹字帖,掌握笔画的粗细和结构,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从最基础的握笔姿势讲起,但讲解的角度极为细腻,强调的是手腕、手指与笔杆之间微妙的受力平衡,那种描述如同在描绘一曲无声的乐章。书中配有大量高清的范例图,不同粗细的笔尖在纸张上划过的轨迹,那种细腻的渐变和墨水的洇散效果,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气息感”的章节,作者用非常文学化的语言解释了如何将呼吸的韵律融入到字体的连贯性中,这让我开始意识到,每一个汉字都应该拥有自己的生命和呼吸节奏。翻阅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笔尖与纸张摩擦时发出的轻微“沙沙”声,这是一种久违的、让人心安的声音。对于想要提升手写美感,让日常记录也充满仪式感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对传统书写艺术的致敬和重塑。它的排版设计也极具匠心,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丝毫不会感到压迫感,反而心胸开阔,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去体会每一个笔画背后的哲学意蕴。

评分

《星际移民的伦理困境》这本书简直是科幻哲学领域的烧脑神作,它探讨的问题尖锐又深刻,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作者似乎对社会学、生物伦理学以及未来科技发展有着极其深厚的积累,使得整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得像一座精心构建的迷宫。它不是那种描述飞船、激光枪的通俗科幻,而是聚焦于一个核心矛盾:当人类社会跨越了地球的界限,到达了新的恒星系统,我们应该如何定义“人”和“社会规范”?书中详细分析了几种不同的殖民模型,比如“单一人种上传模式”与“多基因库随机组合模式”的冲突,每一个选择都伴随着巨大的伦理代价。我最喜欢其中关于“文化惰性与星际适应”的论述,作者巧妙地提出,在全新的物理环境下,旧有的道德准则是否会因为环境的压力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异。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于学术思辨,句式结构复杂,充满了大量的从句和精确的术语,但正是这种严谨性,让它的推演更具说服力。对于那些热衷于深度思考人类未来命运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多维度的思考平台。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园林意境营造的古籍整理本,名为《叠山理水:宋代文人园林的精神坐标》。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选择就透露着一股清雅之气,仿佛能闻到宋瓷的幽香。它不同于一般介绍园林布局的工具书,这本书的重点完全放在了“意境”二字上。作者通过对大量宋代文人笔记、诗词的考据,深入挖掘了山石、水体、花木在文人心灵世界中的象征意义。例如,它会详细阐述一块太湖石的“瘦、皱、漏、透”如何对应到士大夫阶层对自身品格的期许,以及“曲径通幽”的设计手法背后隐藏的对官场复杂性的哲学表达。书中对“借景”艺术的剖析尤其精妙,作者指出,高明的园林设计,在于模糊了人工与自然的界限,让观者在有限的空间里,体悟到无限的辽阔与深远。这本书的语言充满了古典韵味,句式错落有致,读起来像是在品一壶上好的清茶,需要细细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回甘。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古典美学中“虚实相生”的深刻内涵,不再将园林视为单纯的景观,而是一个可以进行精神对话的场所。

评分

这本《战后欧洲的文化重塑:从废墟到现代性回溯》以其宏大的视角和精细的微观分析,成功地将我带回了那个动荡而又充满活力的历史时期。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出色,它避开了传统历史书写中对重大战役的简单罗列,而是将焦点集中在战后人们的日常生活、艺术思潮和身份认同的剧烈变化上。作者特别擅长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化细节,比如战后配给制度下人们对物质的重新定义,以及在集体创伤后,音乐、电影如何成为重建民族精神图腾的工具。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祛魅”过程,指出那些曾经象征进步与效率的几何形体,在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后,如何被赋予了一种疏离甚至压抑的意味。这种分析方法极富洞察力,它将宏大的政治经济背景,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文化文本和艺术表达中。整本书的论述风格是冷静而客观的,大量引用了第一手的口述史料和未曾发表的档案,使得其观点极具重量感。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档案馆,每一页都散发着时代的尘埃和思想的火花,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比教科书上复杂得多、也真实得多的战后欧洲图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