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10影响中国的25个社区
定价:48.00元
作者:《今日地产》杂志社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357634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今日地产》是中国*专业的财经类房地产杂志之一。它始终以促进中国房地产健康发展为己任:始终以真实客观的标准,记录中国房地产的进展;始终以宏观和专业的视觉,坚持为启蒙和创新提供思想的平台。
它所禀持追求的立场和价值,凝华成本书,本书客观阐述了主流发展商鲜为人知的成长史、风雨兼程的成功史,也深度解码标杆项目的价值所在,为房地产各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参照。
内容提要
这不是一本用商业利益堆砌起来的书,尽管房地产本身免不了沾染商业的色彩。
本书所选的25个社区也许并不是卖得贵的,但是在行业之中*影响力与标杆性的,它们代表着2010年中国人居的高度。
行业需要标杆,正如时代需要英雄一样。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沉默的大多数”所能产生的集体行动力的挖掘。它没有去关注那些高调的、上头条的社会事件,而是聚焦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悄无声息发生的、却对微观世界产生巨大改变的“小小的胜利”。有一篇写的是一个由多民族聚居的城中村内部,如何通过建立一套非正式的调解机制,成功化解了因文化差异导致的邻里摩擦。这个机制非常原始,它基于的是社区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的个人信誉和影响力,而不是任何法律条文。作者笔下的那位长者,就像是社区的“非正式内核”,他的话语权不是被赋予的,而是经过无数次琐碎的日常事务检验而自然形成的。这种对“非正式权力结构”的细致描摹,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范本。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社区韧性,往往隐藏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不加注意的日常互动之中。这本书读完后,我走在自己小区的楼道里,看那些晾晒的衣物,看那些互相留下的便条,都觉得带上了一层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滤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行文风格,跟我以往读的社会观察类书籍完全不同,它带着一种近乎新闻调查的锐利,但又被文学性的散文笔法包裹着。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冲突”场景时的克制与精准。举个例子,书中详细记录了一个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钉子户与开发商之间的博弈。作者没有预设立场地去指责任何一方,而是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冷静地记录了双方的谈判策略、情绪波动以及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比如,对那位坚持不搬迁的老太太的心理侧写,写得入木三分——她要的不仅仅是金钱补偿,更是一种对“根系”被拔除的恐惧。作者用极富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她家老屋墙壁上那些孩子涂鸦的痕迹,那些痕迹本身,就是一种无法用货币衡量的价值。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描摹,避免了简单的道德审判,让读者能够真正沉浸到那个情境中去,去体会不同立场下的合理性。读完这一部分,我深刻体会到,所谓的“社会矛盾”,往往都是人性在特定结构下的必然投射。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预期是它会聚焦于城市化进程中那些热门的社会议题,比如流动人口的融入、老旧小区的物业管理之争这类“硬核”的社会学问题。但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社区文化”的挖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腻。比如书中花了整整一个章节来分析一个北方老工业基地的社区影院的兴衰史。那个影院,从最初的单位福利设施,到后来的商业化挣扎,再到最后被社区活动中心取代,这段历史,其实折射的是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变迁。作者没有用冰冷的数据去量化这种变迁,而是通过采访了十几位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把他们对那块荧幕、对那些老电影的感情,编织成一张巨大的情感网。有人提到,那是他们初恋的发生地,有人说那是他们第一次看到彩色电影的震撼时刻。这种对个体经验的尊重和捕捉,让“社区”这个概念一下子鲜活了起来,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社会学名词,而是由无数个带着体温的故事构成的共同体。我合上书时,脑海里浮现的不是复杂的理论模型,而是那家老影院散场时,灯光亮起,人们带着满足的疲惫走出大门的画面。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实在高明。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近乎猎奇的心态去翻看的。你知道,那种“2010年”这个时间节点,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某种不确定性,尤其加上“影响中国”这样的宏大叙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官方的、宏观的报告文学。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没有落入那种窠臼。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一个南方小镇的“自组织”现象的叙述。作者用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细致到他们如何通过一个微信群,在镇政府效率低下的情况下,组织起社区的垃圾分类和回收系统。那种文字的肌理感非常强,你能想象到大热天里,几个退休的老大爷,戴着红袖标,在街头巷尾劝说邻居的场景。他们用的语言,甚至带着浓厚的方言口音,被作者巧妙地融入到引述中,让人感觉不是在“看”故事,而是在现场听人娓娓道来。书中对权力运作的描绘也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尖锐的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生态学的视角,观察社区如何在体制的缝隙中,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们理解的“社区发展”,到底是从上至下的规划,还是自下而上的生命力涌动。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观察切口,让我看到了宏大叙事背后,那些真实、琐碎却又充满韧性的民间力量。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似乎有意避免了线性叙事。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地域划分的,而是像一个万花筒,每个章节都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但当你把它们拼凑起来看时,又能发现一种潜在的内在联系。比如,从一个社区志愿者通过社交媒体组织邻里互助小组的案例,跳跃到另一个城市郊区新兴产业园区里“虚拟社区”的形成。乍一看风马牛不相及,但作者通过对“信任机制”建立过程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无论载体是实体街道还是线上平台,成功的社区运作都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基于互惠的社会契约。这种跳跃感反而强化了主题的普适性。它提醒我们,我们身处的环境正在被快速重塑,而社区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其核心需求——归属感、安全感和互助——从未改变。这种跨越物理空间和时间维度的对比,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加具有穿透力和长远的指导意义,远超出了“2010年”这个时间标签所能限定的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