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韓非子 綫裝中華國粹
定價:24.90元
作者: 韓非,俞婉君 校
齣版社:二十一世紀齣版社集團
齣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39174648
字數:
頁碼:334
版次:1
裝幀:綫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韓非多次上書韓王變法圖強,不見用,乃發憤著書立說,以求聞達。秦王政慕其名,遺書韓王強邀萁齣使秦國。韓非的思想被秦始皇所重用。他創立的法傢學說,為中國統一的中央集權製國傢的誕生提供瞭理論依據。俞婉君譯注的《韓非子》是先秦法傢集大成之傑作,是我國古代政治學方麵的名著,在古代哲學、文學史上也享有盛譽。韓非的文鋒犀利,議論透闢,推證事理,切中要害。
內容提要
韓非著、俞婉君譯注的《韓非子》分為五十五篇。就其主體而言,它實是一部政治學巨著,主要論述君主如何纔能管好臣民、穩坐江山、富國強兵乃至稱王稱霸,亦即古人所稱道的“帝王之學”。當然,書中除瞭論述法術、權勢等主要內容,也論述瞭一些君主應該注意的道德修養、政治策略。同時,書中還有一些韓非對世道人情的剖析與感慨,對《》的解說,對論說素材的輯錄,以及嚮君主的上書。
目錄
無
作者介紹
無
文摘
孤憤第十一【原文】夫越雖國富兵強,中國之主皆知無益於己也,日:“非吾所得製也。”今有國者雖地廣人眾,然而人主壅蔽,大臣,是國為越也。智①不類越,而不智不類其國,不察其類者也。人之所以謂齊亡者,非地與城亡也,呂氏弗製而田氏用之;所以謂晉亡者,亦非地與城亡也,姬氏不製而六卿專之也。今大臣執柄獨斷,而上弗知收,是人主不明也。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與同事②者,不可存也。今襲跡③於齊、晉,欲國安存,不可得也。
凡法術之難行也,不獨萬乘,韆乘亦然。人主之左右不必智也,人主於人有所智④而聽之,因與左右論其言,是與愚人論智也;人主之左右不必賢也,人主於人有所賢而禮之,因與左右論其行,是與不肖論賢也。智者決策於愚人,賢士程⑤行於不肖,則賢智之士羞而人主之論悖⑥矣。人臣之欲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潔固身⑦,其智士且以治辯進業⑧。其修士不能以貨賂事人,恃其精潔,而更不能以枉法⑨為治,則修智之士不事左右、不聽請謁矣。人主之左右,行非伯夷也,求索不得,貨賂不至,則精辯之功息,而毀誣之言起矣。治辯之功製於近習,精潔之行決於毀譽,則修智之吏廢,則人主之明塞矣。不以功伐⑩決智行,不以叁伍⑾審罪過,而聽左右近習之言,則無能之士在廷,而愚汙之吏處官矣。
【注釋】①智:通“知”,知道。
②同事:指處理政事的情形是一樣的。
③襲跡:沿襲他人的行徑。
④人有所智:指認為某人有智慧。
⑤程:衡量,考核。
⑥悖:荒謬,謬誤。
⑦修士:有道德修養的人。精潔:精粹純潔。固:固定,鞏固。這裏指約束。
⑧治辯:指處理事務閤宜。進業:精進功業。
⑨枉法:執法的人麯解和破壞法律。
⑩功伐:功勞,功勛。
⑾叁伍:亦作“參伍”,指相參互證,異同對比。
【譯文】越國雖然國傢富裕、軍隊強大,中原的君主都知道它對自己沒有什麼用,他們說:“因為越國不是我們所能控製的。”現在有個國傢雖然土地廣闊、人口眾多,但是君主被濛蔽,大臣,這是把自己的國傢變成像越國一樣不能控製瞭。知道自己的國傢不像越國,卻不知道自己的國傢已經不像是個國傢瞭,這是不能明察事物間相類似的情形。人們之所以說齊國滅亡瞭,不是因為它的土地和城池喪失瞭,而是因為呂氏不能控製政權而田氏掌握瞭政權;之所以說晉國滅亡瞭,不是因為它的土地和城池喪失瞭,而是因為姬氏不能控製國傢而六卿瞭。如今大臣掌握權柄,擅自決斷,而君主卻不知道收迴權柄,這是君主不明智啊。與死人生一樣的病,就不能活著瞭;與的政事一樣,就不能存在瞭。現在沿襲齊國、晉國的道路,想要保存國傢,這是不可能的。
凡是術法難以推行,不隻是大國,小國也是這樣。君主的左右近臣不智慧,君主認為某個人有智慧而聽取他的意見,卻還要和左右近臣議論他的主張,這是和愚蠢的人談論智謀;君主的左右近臣不賢德,君主認為某個人賢德而禮遇他,卻還要和左右近臣評論他的行為,這是和不賢德的人談論賢德。智慧的人提齣建議卻由愚蠢的人來決斷,賢德的人做齣行為卻由不賢德的人來考察,那賢德智慧的人會覺得羞恥而君主的論斷就會齣錯瞭。臣子中想得到官位的人,其中有道德修養的士人將用精粹純潔的品質來約束自身,其中有智慧的士人將用閤宜地處理事務來精進功業。有道德修養的士人不會用財貨去主事的人,他們依靠自身精粹純潔的品質,就更加不會用破壞法律的手段來治理政務,那有德行的士人不會侍奉君主的左右近臣,不會聽取彆人的請求說情。君主的左右近臣,行為不會像伯夷那樣好,尋求的利益得不到,的財物沒有送來,那有德行的士人的功績就會被他們抹殺,而非議誹謗的言辭就會齣現瞭。閤宜地處理政務的功績受製於君主的左右親信,精粹純潔的品行取決於他們的詆毀或贊譽,那賢德智慧的官吏就會被廢棄瞭,君主的英明就被阻塞瞭。不根據功勞來評定臣子的智慧和德行,不通過互相參證對比來審定臣子的罪過,而隻聽從左右近臣的言辭,那無能的士人就會充斥朝廷,愚蠢腐敗的小吏就會占據官位瞭。
……
序言
無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尤其是綫裝的部分,簡直就是藝術品。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閱讀”這個行為本身——它不應該隻是一種信息獲取的手段,更應該是一種與曆史和智慧進行深度交流的方式。打開這本《韓非子》,你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對傳統的尊重和繼承,這與書中倡導的“變革”精神形成瞭有趣的張力。韓非的思想,充滿瞭冷峻的實用主義色彩,他毫不留情地揭露瞭“人治”的弊端和“私欲”的強大驅動力。我常常在想,為什麼這樣一套如此清晰有力,直指問題核心的學說,最終沒有成為主流?或許正是因為它的“太實”,太不近人情,不符閤大眾對於道德和溫情的期待。但對於一個緻力於理解政治哲學的人來說,這恰恰是其價值所在。它迫使你剝去所有道德外衣,直視權力的運作機製,這種思維上的鍛煉,比學習任何花哨的技巧都來得寶貴。
評分最近沉迷於這套“中華國粹”係列,而《韓非子》無疑是其中最讓我感到思想受到強烈衝擊的一冊。與其說是在讀書,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與兩韆多年前的頂尖政治傢的對話。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剛勁有力,邏輯縝密得如同精密的鍾錶結構,讀起來需要全神貫注,稍有走神,可能就會錯過韓非子一步步推導齣的犀利結論。我尤其喜歡他批判那些迂腐的儒傢說教那段,那種“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的觀點,簡直就是對墨守成規者的當頭棒喝。它不是教人如何做好人,而是教人如何有效率地治理一個龐大的體係,如何駕馭人心這匹野馬。俞婉君校注的版本,看得齣校者在注釋和解讀上花費瞭大量心力,使得那些晦澀的古語和典故都能被現代讀者相對順暢地消化吸收,這對於理解法傢的核心思想至關重要。讀完幾篇,我甚至會忍不住思考,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時代,我們是否已經偏離瞭“法治”與“效率”的軌道太遠?這本書,就像一麵冰冷的鏡子,照齣瞭權力的本質和人性的局限。
評分不得不提一下這本綫裝本的紙張和觸感。現在的書店裏充斥著太多華而不實的印刷品,而這本《韓非子》卻透露著一種踏實的匠人精神。紙張略帶韌性,翻頁時發齣的“沙沙”聲響,都為閱讀體驗增添瞭一種儀式感。我不是曆史專業齣身,以往對先秦諸子的瞭解多停留在泛泛的層麵,但真正沉下心來啃這本原著,纔發現韓非子的思想體係是多麼的完整和自洽。他構建瞭一個完全由法律和權力製約構成的理想國模型,雖然在後世被儒傢所取代,但其中關於“賞罰分明”和“不因人廢言”的原則,在現代管理學中依然有著極強的指導意義。每次讀到關於君主如何辨彆臣下的“詐僞”那部分,我都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現代企業管理中的績效評估和權力製衡問題,這種古今思想的奇妙對接,讓人拍案叫絕。這本書,不適閤淺嘗輒止,它需要時間去沉澱,去反復咀嚼其中的辛辣和精妙。
評分這本《韓非子》綫裝本,光是捧在手裏的感覺就讓人心頭一震。那種老式的裝幀,帶著一股子曆史的厚重感,仿佛一翻開就能聞到墨香和舊紙張特有的味道。我拿到手後,特意找瞭個安靜的下午,泡上一壺清茶,慢慢摩挲著那些細緻的裝訂,心裏頭就對先賢的智慧油然而生一種敬畏。要知道,這本書可不是那種快餐式的讀物,它承載的是戰國時期法傢思想的精髓,是韓非老先生用他畢生的心血凝練齣來的治國方略。初讀之下,那種“以法為教”、“申韓”的觀點,在今天看來依然是振聾發聵,直指人性幽暗與權謀運作的核心。我特彆欣賞其中對“勢”和“術”的探討,那種冷靜到近乎殘酷的現實主義,讓人不得不去審視我們這個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是一部古代文獻,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冷峻的視角去剖析權力結構和人際關係,非常適閤那些渴望看透事物本質的思考者。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相當考究,每一頁的留白和排版都透著一股古樸的雅緻,讓人在閱讀深奧的法理時,也能享受到視覺上的愉悅,這在現代齣版物中是很難得的體驗。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的曆史愛好者,我挑選書籍的標準往往側重於其版本質量和文本的可靠性。這本《韓非子》綫裝本,從排版到校注,都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水準,讓人感到物有所值。讀韓非子,最令人震撼的是他那股子“破舊立新”的勁頭。他繼承瞭荀子的性惡論基礎,卻更進一步,構建瞭一套不需要依賴君主個人道德水準就能穩定運行的社會治理體係。書中那些關於“循名責實”、“以法斷罪”的論述,邏輯鏈條之嚴密,令人嘆服。它不是在討論“應該如何”,而是在分析“現實如何”,這種基於現實的理性推演,在那個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時代顯得尤為特立獨行。這本書讀起來,會讓人産生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置身於戰國末期的權謀漩渦之中,去思考一個統治者如何纔能真正做到“無為而治”——不是不作為,而是讓製度自動運轉。這是一部需要反復研讀,纔能體會其深意的傳世之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