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扬州画舫录
定价:36.00元
作者:(清)李斗,潘爱平 评注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146104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艾塘李君,槃槃有才,操觚记之。上自仙宸帝所、下至篱落储胥;旁及酒楼茶肆、胡虫奇姐之观,鞠戈流跄之戏。都知录事之家,莫不科别其条,了如指掌。于牙牌二十四景之外,更加详尽。真足传玩一时,舄奕千载——及得此书(《扬州画舫录》),卧而观之,方知闲居展卷,胜于骑鹤来游也。
——(清)袁枚
艾塘衿情既胜,诗笔亦佳。尝作《扬州画舫录》十八卷,山水园林,胜流佳话,多见其中。虽雅郑杂陈,而旖旎,使读者如在绿扬城郭、二分明月间然。
——(清)王昶
内容提要
《扬州画舫录》的许多版本会省去工段营造录这一章,本版本以原貌保留,是全本的珍藏本。
《扬州画舫录》是李斗历时30年写就的扬州奇书,被尊为迄今为止全面的扬州百科全书。朱自清先生推崇的明清笔记体奇书。朱自清说: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有念过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象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
《扬州画舫录》内容丰赡、包容极广,涵盖城池水系沿革、山川园林、寺观庙坛、市肆文物,备载风物掌故。此书是清代鼎盛时期扬州文明的实录。李斗于乾隆二十九年开始为《扬州画舫录》搜料,于乾隆六十年成书刊行,前后历时三十余年。全书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共分十八卷。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斗(1749—1817),清代戏曲作家。字北有,号艾塘(一作艾堂),江苏仪征人。乾隆十四年生,嘉庆二十二年三月卒。诸生。博通文史兼通戏曲、诗歌、音律、数学。作有传奇《岁星记》和《奇酸记》。又有《艾塘曲录》、《艾塘乐府》1卷、《永抱堂诗集》8卷、《扬州画舫录》18卷及《防风馆诗》。其所作《扬州书舫录》中有不少戏曲、曲艺史料,对研究我国17、18世纪的戏曲、曲艺提供了颇有价值的资料。所写的诗歌甚多,均收入《永报堂诗集》与《防风馆诗》。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沉浸式的感官体验。作者在描述景物时,似乎不满足于视觉的呈现,他还调动了听觉、嗅觉、味觉乃至触觉。譬如,描述某个茶肆的场景,不仅描绘了茶具的精美和客人的神态,还能让人“闻到”到那股混合着烟火气和茶香的复杂气味;描述某种时令糕点,文字的描述竟能让人联想到那种入口即化的细腻口感。这种多重感官的刺激,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炉火纯青。他懂得何时该放慢笔速,细细雕琢一个场景的氛围,何时又该疾笔快书,一笔带过冗长的过渡,使得全书的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毫无滞涩之感。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古典文体的读者,也能被牢牢吸引,不忍释卷。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部真正的经典,应该能够超越其诞生的时代背景,引发后世读者的共鸣。这部书做到了。虽然它的时代背景遥远,但其中探讨的人类共通的情感——对美的追求、对友谊的珍视、对离别的伤感、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却是永恒的。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不直接说教,而是将这些哲思和情感,巧妙地融入到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人物日常的互动之中。举个例子,描述一次小小的别离场景,寥寥数语,却将那种欲言又止的深厚情谊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到此处,往往需要停下来,回味许久。这种含蓄而内敛的表达方式,极具东方的审美韵味,它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在字里行间投射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达成一种深层次的、私人的对话。
评分这部文集在语言运用上的创新性,是其区别于同时期其他作品的关键所在。它的词汇既有古典的典雅庄重,又不乏民间口语的鲜活灵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作者似乎是一位语言的魔术师,他能将那些看似平凡的词语进行重组和搭配,创造出耳目一新的意象。例如,对于某些特定物件的命名和描述,往往一语中的,精准传达了其神韵。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为某些句子惊叹,不是因为其辞藻的华丽,而是其精准和巧妙。它像是经过无数次打磨的玉石,表面温润,内里却折射出复杂的光芒。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心境下,发现作者隐藏在精巧文字背后的另一层深意,每次都有新的领悟,实属难得的文化瑰宝。
评分这本新近拜读的古典文集,简直让人沉醉其中,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尤其擅长描绘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与市井百态。书中对于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描摹,那种光影的流动、水波的纹理,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入画”的境界。我尤其喜欢其中对节令变化的捕捉,春日初融的薄雾,夏夜微醺的荷香,秋风乍起的萧瑟,冬雪覆盖下的静谧,都通过精妙的词汇组合跃然纸上,让人感同身受。叙事结构上,它并不拘泥于线性时间推进,而是采用了一种更为散点透视的手法,将不同时段、不同地点的见闻片段巧妙地穿插、编织在一起,读起来非但不觉混乱,反而更增添了一种探寻的趣味性。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阅,而是静下心来,慢慢品咂每一个字眼背后的韵味和深意。读罢合卷,心中萦绕的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那份挥之不去的、关于特定地域文化和美学情怀的深刻印记。
评分坦白说,初翻此书时,我还有些担心其内容会过于晦涩或陈旧,毕竟是流传已久的作品,文字风格想必是相当考究的。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它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生命力和洞察力。作者对于人情世故的刻画尤为精妙,那些街头巷尾的小贩的吆喝,士大夫阶层的雅集清谈,甚至是江湖隐士的孤高清冷,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对话,其语言风格和用词习惯都有着精准的区隔,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观察功底。书中穿插的一些笔记性质的文字,像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侧写,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细节,这些细节的收集和整理,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从中可以窥见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文学欣赏层面,它更像是一部生动的、富有温度的“风土志”,让人看到了过去生活的气息和脉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