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画舫录

扬州画舫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李斗,潘爱平 评注 著
图书标签:
  • 扬州
  • 地方志
  • 绘画
  • 清代
  • 李渔
  • 游记
  • 风俗
  • 文化
  • 文学
  • 戏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10413
商品编码:3000086790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扬州画舫录

定价:36.00元

作者:(清)李斗,潘爱平 评注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146104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艾塘李君,槃槃有才,操觚记之。上自仙宸帝所、下至篱落储胥;旁及酒楼茶肆、胡虫奇姐之观,鞠戈流跄之戏。都知录事之家,莫不科别其条,了如指掌。于牙牌二十四景之外,更加详尽。真足传玩一时,舄奕千载——及得此书(《扬州画舫录》),卧而观之,方知闲居展卷,胜于骑鹤来游也。
  ——(清)袁枚
  艾塘衿情既胜,诗笔亦佳。尝作《扬州画舫录》十八卷,山水园林,胜流佳话,多见其中。虽雅郑杂陈,而旖旎,使读者如在绿扬城郭、二分明月间然。
  ——(清)王昶

内容提要


《扬州画舫录》的许多版本会省去工段营造录这一章,本版本以原貌保留,是全本的珍藏本。
  《扬州画舫录》是李斗历时30年写就的扬州奇书,被尊为迄今为止全面的扬州百科全书。朱自清先生推崇的明清笔记体奇书。朱自清说: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有念过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象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
  《扬州画舫录》内容丰赡、包容极广,涵盖城池水系沿革、山川园林、寺观庙坛、市肆文物,备载风物掌故。此书是清代鼎盛时期扬州文明的实录。李斗于乾隆二十九年开始为《扬州画舫录》搜料,于乾隆六十年成书刊行,前后历时三十余年。全书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共分十八卷。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斗(1749—1817),清代戏曲作家。字北有,号艾塘(一作艾堂),江苏仪征人。乾隆十四年生,嘉庆二十二年三月卒。诸生。博通文史兼通戏曲、诗歌、音律、数学。作有传奇《岁星记》和《奇酸记》。又有《艾塘曲录》、《艾塘乐府》1卷、《永抱堂诗集》8卷、《扬州画舫录》18卷及《防风馆诗》。其所作《扬州书舫录》中有不少戏曲、曲艺史料,对研究我国17、18世纪的戏曲、曲艺提供了颇有价值的资料。所写的诗歌甚多,均收入《永报堂诗集》与《防风馆诗》。

文摘


序言



《扬州画舫录》是一部以记录中国古代扬州风土人情、城市风貌、园林艺术、市井生活以及名士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笔记体史料,由清代李斗所著。该书以其详实的内容、生动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成书背景与作者李斗 李斗,字北溟,号潜虚,又号瘦鹤,是中国清代中期的一位著名学者、史志家。他一生致力于搜集、整理和编撰地方文献,对扬州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观察。在《扬州画舫录》成书之前,扬州已因其繁华的经济、发达的商业、精致的园林和悠久的文化而闻名遐迩,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扬州画舫录》的创作,正是李斗基于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将扬州数百年来的精华凝练成书,以图保存并传承。 内容梗概与结构特点 《扬州画舫录》全书共分十卷,每一卷都围绕着扬州的不同侧面展开叙述,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其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但又非枯燥的史书编年,而是将史实、传说、见闻、考据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笔记体特色。 卷一至卷二:总叙与园林 卷一主要概述了扬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城市格局以及重要的交通和商业节点。李斗首先描绘了扬州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即地处江淮之间,连接南北,扼守南北交通要冲,这为其繁荣奠定了基础。接着,他追溯了扬州的建城史,以及在不同朝代的发展演变。 卷二则将重点聚焦于扬州最令人称道的园林艺术。扬州园林,尤其是瘦西湖一带的园林,以其精巧的设计、秀美的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李斗在此卷中详细记录了园林的布局、建筑、山石、水系、植物以及每一处景点的典故和人文内涵。他不仅描绘了这些园林的物质形态,更重要的是,他捕捉到了这些园林所蕴含的文人雅趣和生活方式,将园林从单纯的观赏之地升华为一种精神寄托和审美体验的载体。他对一些著名园林,如虹桥、平山堂、二十四桥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引用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使这些园林仿佛重现在读者眼前。 卷三:画舫与水乡风情 卷三是《扬州画舫录》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部分之一,它将目光投向了扬州的“画舫”——即那些装饰精美的游船,以及围绕着这些画舫所展开的水乡风情。扬州依水而生,水运发达,画舫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社交、娱乐和展示财富的平台。李斗详细描述了画舫的形制、装饰、内部陈设,以及在画舫上进行的各种活动,如宴饮、歌舞、游览等。他生动地描绘了画舫在水中穿梭的身影,以及岸边观赏、船上嬉戏的热闹景象,将扬州水乡特有的浪漫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卷也间接反映了扬州发达的商业所带来的富庶生活,以及市民阶层的休闲娱乐方式。 卷四至卷五:市井百业与民俗 卷四和卷五则将视角从精致的园林和富丽的画舫转向了更为广阔的市井生活。李斗以百科全书式的态度,记录了扬州各行各业的经营状况、手工艺品、特色商品、物价水平以及市场分布。他细致地描绘了当时扬州的商业网络,从南北货物集散,到地方特产的生产和销售,无不涉及。茶叶、盐业、丝绸、陶瓷、工艺品等,都是扬州的重要产业,李斗对这些产业的记录,为研究扬州经济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同时,他也关注到了扬州的民俗风情,包括节庆活动、宗教信仰、婚丧嫁娶的习俗、饮食习惯、服装服饰等方面。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写,勾勒出了扬州市民的日常生活图景,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生机与活力。李斗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注,使得《扬州画舫录》不仅仅是一部贵族或文人的记述,更是一部真正反映社会全貌的作品。 卷六至卷八:名贤轶事与文化艺术 卷六至卷八则专注于扬州的名人轶事和文化艺术。李斗记录了历代在扬州生活过、为扬州留下印记的名士,包括官员、文人、僧侣、艺术家等。他对这些人物的生平、贡献、性格特点,以及他们与扬州的故事进行了详尽的记述。这些轶事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它们将扬州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串联起来。 在文化艺术方面,李斗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记录了扬州的书画、音乐、戏曲、文学等方面的成就。尤其是对当时扬州流行的戏曲艺术,如昆曲、弋腔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剧团、演员、剧目以及演出场所等。他还记录了扬州的书法、绘画艺术,以及一些著名的书画家。这些记录为研究中国戏曲史、书画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卷九:金石碑刻与文献 卷九主要收录了与扬州相关的金石碑刻和文献资料。李斗对散落在扬州各地的碑刻进行了考证和记录,包括碑文内容、雕刻年代、书法风格等。这些碑刻往往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李斗的记录使得这些珍贵的文物得以保存和流传。他还搜集整理了一些与扬州相关的文献,包括地方志、奏折、书信等,并进行了考证和评论。 卷十:古迹与遗闻 卷十则汇集了扬州的一些古迹和遗闻。这部分内容更加自由,包含了许多不属于前几卷的零散但珍贵的历史信息。李斗对一些已经湮没或即将消失的古迹进行了记录,并搜集整理了当地流传的各种传说和故事。这些内容虽然可能带有传奇色彩,但同样反映了扬州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心理。 艺术特色与价值 《扬州画舫录》的语言风格朴实而生动,李斗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将复杂的场景和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他的文字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不乏文人的雅趣。他在叙述中常常穿插诗词、典故,使得文章更加丰富多彩。 《扬州画舫录》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1. 史料价值:它是一部极其珍贵的史料,为研究清代扬州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艺术、民俗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其翔实的记录,填补了许多历史的空白。 2. 文学价值:其生动的笔触、精巧的结构以及人文精神的融入,使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堪称笔记体史料的典范。 3. 文化价值:它不仅记录了扬州这座城市的物质形态,更重要的是,它保存了扬州的文化精神和人文传统,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城市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 艺术价值:书中对园林、画舫、工艺品等艺术形态的描绘,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精致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总而言之,《扬州画舫录》是一部集史料性、文学性、文化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巨著,它如同一面历史的镜子,映照出清代扬州这座繁华都市的辉煌景象,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一个生动而鲜活的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沉浸式的感官体验。作者在描述景物时,似乎不满足于视觉的呈现,他还调动了听觉、嗅觉、味觉乃至触觉。譬如,描述某个茶肆的场景,不仅描绘了茶具的精美和客人的神态,还能让人“闻到”到那股混合着烟火气和茶香的复杂气味;描述某种时令糕点,文字的描述竟能让人联想到那种入口即化的细腻口感。这种多重感官的刺激,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炉火纯青。他懂得何时该放慢笔速,细细雕琢一个场景的氛围,何时又该疾笔快书,一笔带过冗长的过渡,使得全书的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毫无滞涩之感。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古典文体的读者,也能被牢牢吸引,不忍释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部真正的经典,应该能够超越其诞生的时代背景,引发后世读者的共鸣。这部书做到了。虽然它的时代背景遥远,但其中探讨的人类共通的情感——对美的追求、对友谊的珍视、对离别的伤感、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却是永恒的。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不直接说教,而是将这些哲思和情感,巧妙地融入到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人物日常的互动之中。举个例子,描述一次小小的别离场景,寥寥数语,却将那种欲言又止的深厚情谊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到此处,往往需要停下来,回味许久。这种含蓄而内敛的表达方式,极具东方的审美韵味,它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在字里行间投射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达成一种深层次的、私人的对话。

评分

这部文集在语言运用上的创新性,是其区别于同时期其他作品的关键所在。它的词汇既有古典的典雅庄重,又不乏民间口语的鲜活灵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作者似乎是一位语言的魔术师,他能将那些看似平凡的词语进行重组和搭配,创造出耳目一新的意象。例如,对于某些特定物件的命名和描述,往往一语中的,精准传达了其神韵。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为某些句子惊叹,不是因为其辞藻的华丽,而是其精准和巧妙。它像是经过无数次打磨的玉石,表面温润,内里却折射出复杂的光芒。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心境下,发现作者隐藏在精巧文字背后的另一层深意,每次都有新的领悟,实属难得的文化瑰宝。

评分

这本新近拜读的古典文集,简直让人沉醉其中,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尤其擅长描绘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与市井百态。书中对于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描摹,那种光影的流动、水波的纹理,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入画”的境界。我尤其喜欢其中对节令变化的捕捉,春日初融的薄雾,夏夜微醺的荷香,秋风乍起的萧瑟,冬雪覆盖下的静谧,都通过精妙的词汇组合跃然纸上,让人感同身受。叙事结构上,它并不拘泥于线性时间推进,而是采用了一种更为散点透视的手法,将不同时段、不同地点的见闻片段巧妙地穿插、编织在一起,读起来非但不觉混乱,反而更增添了一种探寻的趣味性。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阅,而是静下心来,慢慢品咂每一个字眼背后的韵味和深意。读罢合卷,心中萦绕的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那份挥之不去的、关于特定地域文化和美学情怀的深刻印记。

评分

坦白说,初翻此书时,我还有些担心其内容会过于晦涩或陈旧,毕竟是流传已久的作品,文字风格想必是相当考究的。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它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生命力和洞察力。作者对于人情世故的刻画尤为精妙,那些街头巷尾的小贩的吆喝,士大夫阶层的雅集清谈,甚至是江湖隐士的孤高清冷,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对话,其语言风格和用词习惯都有着精准的区隔,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观察功底。书中穿插的一些笔记性质的文字,像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侧写,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细节,这些细节的收集和整理,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从中可以窥见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文学欣赏层面,它更像是一部生动的、富有温度的“风土志”,让人看到了过去生活的气息和脉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