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山录校注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定价:138.00元
作者:(唐)神清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1010931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山录》为唐代僧人神清撰,宋代僧人释慧宝 为其作注,宋代释德珪又为慧宝注进一步作注,曰《 注解随函》。该书博综儒、释、道三教玄旨,内容有 三:一曰参儒道以阐佛学;二曰抑禅宗而崇义学;三 曰驳儒者之非佛。全书有十六篇,依次为“天地始” 、“圣人生”、“法籍兴”、“真俗符”、“合霸王 ”、“至化”、“宗师议”、“释宾问”、“丧服问 ”、“讥异说”、“综名理”、“报应验”、“论业 理”、“住持行”、“异学”、“外信”。十六篇所 论,涉及佛教世界观、释迦生平、佛教典籍、佛教与 外道以及与世俗社会的关系等,可以说对于佛教徒乃 至其它人关注的众多问题,都立足佛教,做出了自己 的阐释。本书文雅雕琢,旁征博引,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中唐时期儒释道思想融合的时代特色,为我们了 解和研究中古时代的宗教、思想、社会、历史等具有 很高的资料价值,弥足珍贵。《北山录校注》以民国 十年影印行世的本子为底本,对全书做了翔实的注释 ,准确地解决了古籍本身一系列疑难问题,裨益阅读 。
目录
前言
校注凡例
北山录序
北山录卷
天地始
圣人生第二
北山录卷第二
法籍兴第三
真俗符第四
北山录卷第三
合霸王第五
至化第六
北山录卷第四
宗师议第七
北山录卷第五
释宾问第八
北山录卷第六
丧服问第九
讥异说第十
北山录卷第七
综名理第十一
报应验第十二
北山录卷第八
论业理第十三
住持行第十四
北山录卷第九
异学第十五
北山录卷第十
外信第十六
后序
北山录後序
附录一 历代主要解题着录
释氏稽古略卷三
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
合亭知见传本书目卷十二
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五
周叔迦释迦艺文提要卷七
北山录跋
附录二 释神清传记资料
宋高僧传卷六唐梓州慧义寺神清传
元昙噩撰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二三
历代通载卷一五(三十一)北山神清法师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九五着作记第五法华玄笺十卷条
附录三 宋释契嵩撰驳神清文
评北山清公书
传法正宗论卷下驳神清文字
附录四 历代文献徵引北山录文举要
明陶宗仪纂说郛卷三引文四条
明方以智药地炮庄卷二引文一条
佩文韵府卷二十七之三引文一条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问世,对于研究相关领域的同仁来说,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和思想流变部分的论述,其论据之充分、逻辑之严密,让人不得不赞叹。它将分散在不同史料中的线索巧妙地串联起来,构建起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致的知识体系。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知识迷宫中,而这本书就是那张最清晰的地图。其中对于某些被后世误读或曲解的观点,作者进行了细致的拨乱反正,提供了全新的解读视角。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推进,更是一种文化责任的担当。每当读到一处精妙的考证,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它对现有研究格局可能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为后来的研究者设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
评分我最近正在努力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希望能接触到更多能让人“静下心来”的好书,这本《北山录校注》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的文字韵味非常独特,那种古朴而又不失力量的叙事风格,让人沉浸其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书中对具体篇章的解析,深入浅出,既保留了原著的古雅之美,又通过详尽的注脚,消除了阅读障碍。我发现,通过这本书,我对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们的忧思、他们的抱负、他们的生活哲学,都通过这些经过精心整理和阐释的文字鲜活地展现了出来。与其说是在“读”这本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慢节奏、重思考的阅读体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人学会如何去“慢”下来,去真正体会知识的重量。
评分老实讲,我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毕竟涉及到如此专业和严肃的古代典籍校注工作,生怕晦涩难懂。然而,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团队的严谨细致简直令人发指,每一个细微之处的考证都凝聚着无数心血。他们不仅对文本进行了精准的校对和注释,更重要的是,还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理解语境的桥梁。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过去阅读原典时常常遇到的“雾里看花”的感觉,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反而充满了人文的温度和引领的诚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版本差异巨大、争议颇多的地方时,所采取的审慎和开放的态度,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清晰地呈现出各种可能性,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种治学精神,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它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和呈现方式,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作者在处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古代文献时,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洞察力,仿佛带着读者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那些深邃的思想和精妙的文字所折服。它不仅仅是一本文字的梳理,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智慧的光芒。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既有扎实的考据支撑,又不失现代人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这种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让人心生敬意。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对于提升个人学养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助益。它绝非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快餐式”读物,而是值得反复品味、常置案头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编排和注释体系,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人文关怀。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典籍中的疑难词汇和模糊地带时,所展示出的那种“求真”的勇气和细致入微的态度。很多地方,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套用既有的解释,而是重新审视原始文本和相关佐证,提出了更具说服力的见解。这对于任何一个对传统文献有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次极大的启发。它成功地将高深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一种易于接近、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思想的传承者和推广者,它成功地激活了沉睡在古籍中的智慧,让它们在当代依然能够发出应有的光芒。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华文化有深厚情感,并渴望深入探索其根源的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