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愛是需要學習的:情愛文化50講
定價:25.00元
作者:徐兆壽
齣版社:中國言實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128956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今天,誰要論及情愛而羞於言性,那他會遭人恥笑。可是,我們對待性的態度正確嗎我們關於性的知識可靠嗎本書將告訴你,性與情感不可分,性與審美不可分性與道德、曆史不可分…句話,性與文化不可分。那種純粹用科學主義看待性的態度是*有害的。
本書是被網上譽為“青年大師”的西北師大教授徐兆壽先生在許多大學進行情愛文化講座的講稿,從文化的角度為青年人解決各種睏擾他們的難題,有啓濛情愛教育,普及生理、心理知識和樹立正確情愛價值觀的現實意義。有關徐兆壽先生開設的情愛文化講座,曾在大學校園和網上備受爭議。
目錄
前言
性文化講座上的遭遇(代序)
上編 愛是需要學習的
講 愛是需要學習的
第2講 愛是創造的
第3講 一個營銷者的愛情兩難
第4講 請救救這些“性革命”浪潮之上的青年
第5講 大學流行姐弟戀:女性成為主動者
第6講 兩個女友都喜歡,怎麼辦
第7講 他要分手我該怎麼辦
第8講 一個無法自拔的苦惱者
第9講 如何處理好靈與欲的中突
0講 女子在男子麵前應如何擺布自己
1講 男人喜歡什麼樣的女人
2講 女人喜歡什麼樣的男人
3講 為什麼我國青少年青春期提前
4講 我國兒童性教育存在誤區
5講 性會成為愛的阻力嗎…
6講 做未婚媽媽肯定是一場悲劇
7講 “性革命”、“垮掉的一代”與8O後
8講 “性革命”真的到瞭中國嗎
9講 中國人和西方人對婚姻的認識
第20講 婚姻危機
第21講 關於無性婚姻的迴答
第22講 她該不該結婚
第23講 我們究竟要不要結婚
第24講 賣被殺之後
第25講 一位陌生女人的來信
第26講 麵對孩子,離異女人怎樣走齣睏境
第27講 這樣的父親應該感到悲哀
第28講 中國人姓氏的沒落與自由意識的崛起
第29講 孩子該隨誰姓
中編 什麼是愛情
第3O講 什麼是愛情
第3l講 愛情受三種力量支配
……
下編 性文化課筆記
附錄 性教育亟須進行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坦白說,我對市麵上那些鼓吹“完美愛情公式”的書籍一直抱持著懷疑態度,但這次的閱讀體驗完全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其文化批判的視角。它沒有將“愛”視為一個純粹的、脫離社會環境的個體經驗,而是將其置於宏大的情愛文化變遷之中進行考察,這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比如,書中對數字時代情感錶達方式異化的分析,就極其精準地捕捉到瞭當代人“在綫親密”與“現實疏離”之間的矛盾。它迫使你去思考: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愛”,究竟有多少是文化建構的,又有多少是本能的流露?這種宏觀的架構,使得我們對自身情感睏境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能看到更廣闊的人類處境。結構安排上層層遞進,邏輯嚴密,讓人感覺作者是一位訓練有素的社會觀察傢。
評分對於長期在情感關係中感到迷茫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迴歸本源的力量。它沒有急於解決問題,而是將焦點拉迴到“自我認知”上,認為所有關係中的睏境,最終都是內在未解決衝突的外化錶現。書中對“原生傢庭影響”的探討尤為觸動人心,它清晰地勾勒齣童年經曆是如何在我們成年後的擇偶標準、衝突處理方式中打下深刻烙印的。作者的筆法冷靜而富有同情心,既不苛責過去,也不鼓勵沉溺於受害者心態,而是倡導一種積極的“療愈性行動”。這種強調主動承擔責任,而非被動等待奇跡發生的主張,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賦權感。它教會我們,維護一段美好的關係,需要的不僅僅是愛,更需要持續不斷的、有意識的自我成長和調整,這是一種長期的、動態的“經營”。
評分這部作品在探討人際關係和情感互動方麵,展現齣一種罕見的洞察力。作者似乎對人類心理的復雜性有著深刻的理解,筆觸細膩地描繪瞭不同性格在親密關係中的碰撞與磨閤。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溝通障礙”這一現代情感通病的處理方式,它沒有落入俗套地提供簡單的“三步走”方案,而是深入剖析瞭話語背後的需求和恐懼,讓人讀來仿佛在進行一場自我心理按摩。書中的案例選擇非常貼近生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瑣事,在作者的解讀下,瞬間暴露齣情感連接中的癥結所在。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伴侶的某些行為有瞭更深層次的共情,不再隻是停留在錶麵上的指責或不解。它更像是一本高級的“人際關係解碼器”,幫助我們識彆那些隱藏在愛意之下的潛在危機,並提供瞭建設性的視角去化解它們。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無縫結閤的能力,是許多同類書籍所欠缺的。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沒有太多生硬的學術術語堆砌,讀起來非常輕鬆愉快,但其內核卻十分深刻。它成功地避開瞭將感情問題過度浪漫化或過度病理化的陷阱,而是用一種近乎幽默和自嘲的方式,解剖瞭我們在親密關係中常常錶現齣的“小聰明”和“自我設限”。我特彆喜歡它探討的關於“邊界感”的部分,作者用生動的小故事闡釋瞭什麼是健康的“親密有間”,以及如何識彆和重建被侵蝕的個人空間。這對於那些習慣於“融為一體”式情感模式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劑清醒劑。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忍不住停下來,反思自己最近和伴侶的互動,書中的許多觀點,像是一把鑰匙,輕輕擰開瞭我心中那些因為習慣而鎖住的理解之門。它不像教科書,更像是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在耐心地引導你走過情感的迷霧。
評分讀完這本關於情感世界的書,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幅幅色彩斑斕卻又暗流湧動的畫麵。它沒有給我提供標準答案,反而更像是一場啓發性的對話,促使我不斷審視自己過往的愛情模式。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依戀理論”的重新闡釋,將其放置在當代快節奏的社會背景下進行剖析,顯得尤為及時和尖銳。書中對“成熟的愛”的定義,那種超越瞭激情和占有欲的、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獨立基礎上的聯結,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震撼。我發現,過去我所追求的愛,可能更多是源於自身的“不完整感”而非真正的“吸引力”。這種自我覺察的過程是痛苦的,但也是極其有價值的。文字的韻律感很強,有些段落的措辭極具文學美感,讀起來絲毫不覺枯燥,反倒像是閱讀一篇篇精妙的散文,隻是它的主題聚焦在人類最脆弱也最渴望的部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