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定价:39.80元
作者:梁启超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03469862
字数:
页码:3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原为1923年秋至1924年春夏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的讲义,成书后共分十六讲。叙述明清以降中国学术之演变,经纬交织、层次繁复,分别以问题叙史、人物(学派)叙史、学科叙史,构成社会思潮史、学派史与学科史三大板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他这书以阳明学派为中坚。因为当时时代精神焦点所在,应该如此。但他对于阳明以外各学派,各还他相当位置,并不抹杀,正合条件。他又说:
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每见钞先儒语录者,荟撮数条,不知去取之意谓何。其人一生精神未尝透露,如何见其学术?
我们读《明儒学案》,每读完一案,便觉这个人的面目活现纸上。梨洲自己说“皆从各人全集纂要钩元”。可见他用功甚苦。但我们所尤佩服者,在他有眼光能纂钩得出,这是合第二个条件。梨洲之前,有位周海门曾著《圣学宗传》一书,他的范围形式都和《明儒学案》差不多。梨洲批评他道:“是海门一人之宗旨,非各家之宗旨。”梨洲这部书,虽有许多地方自下批评,但他仅在批评里头表示梨洲自己意见,至于正文的叙述却极忠实,从不肯拿别人的话作自己注脚,这是合第三个条件。他在每案之前,各做一篇极翔实的小传,把这个人的时代、经历、师友渊源详细说明,令读者能把这个人的人格捉摸到手,这是合第四个条件。所以《明儒学案》这部书,我认为是极有价值的创作,将来做哲学史、科学史、文学史的人,对于他的组织虽有许多应改良之处,对于他的方法和精神是永远应采用的。
……
序言
我必须承认,这本著作的阅读过程是一场挑战,但更是一次丰厚的馈赠。它的体量和信息密度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但这正是其价值所在——它拒绝提供简化的答案。书中对“学统”与“道统”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尤其精妙,清晰地展示了在不同历史阶段,学术权威是如何被构建、被维护,又在何时被颠覆的。我尤其关注到作者对民国初期,新旧学术力量交锋的描述,那种百家争鸣的喧嚣背后,是无数知识分子对于如何在现代性语境下重新定义“中国学问”的集体焦虑。作者的笔力之雄厚,在于他能驾驭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却始终保持着清晰的逻辑线索,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跟进他的思路,即便涉及复杂的版本校勘或哲学流派的源流,也能被阐述得条理分明,令人信服。读罢掩卷,脑海中留下的是一幅幅由思想碎片拼接而成的壮丽画卷。
评分坦白说,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学院化,充满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辩论,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文笔如同行云流水,特别是当作者描摹晚清那群思想巨擘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求变的心路历程时,那种情感的张力,简直能让人热泪盈眶。他们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那种焦虑、那种奋不顾身地想要抓住救亡图存稻草的勇气,被作者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中西思想碰撞时的那种克制与公允,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判为绝对的先进或落后,而是着力展现了在那个特定历史场域下,知识分子如何艰难地进行“文化翻译”和“概念重构”。这本书读下来,不仅增长了学识,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人重新审视“进步”的真正含义。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学术“场域”变迁的细致描摹。不同于以往只关注少数几个顶尖学者的著作,作者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边缘”的知识人群体,比如那些默默耕耘于家学、或是在民间从事医学、天文等实用技术研究的士人。通过对这些不同群体学术活动空间和资源分配的对比分析,作者揭示了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学术生态系统。比如,关于碑学和金石学的兴起,书中并未将其仅仅视为对帖学审美疲劳的反弹,而是与当时社会对“实证”的集体渴望,以及对“古物”的国家政治化利用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将学术史“社会化”的处理方式,使得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有着坚实的时代土壤作为支撑,读起来既有深度,又充满了现场感,完全没有一般学术专著那种“空中楼阁”式的疏离感。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著作,阅读起来就像是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穿越了数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了得,他没有将学术史写成枯燥的年代编年,而是巧妙地将思想的脉络与社会的大背景紧密地编织在一起。读到清初那些饱受争议的考据学大家时,我深感震撼,他们如何在那个思想高度集中的年代,通过对经典的细致钻研,构筑起一座座学术的孤岛。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对文献的尊重,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让人肃然起敬。再到后来,随着西风东渐,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于如何“中体西用”的争论,更是将历史的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听到那些笔墨交锋时的回响,感受到他们肩负的沉重与迷茫。此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了知识的流变,更在于它深刻揭示了知识分子如何在变局中坚守、在坚守中寻求突破的艰难历程。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感悟,那份厚重感是任何速食文化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这本书所构建的那个宏大叙事结构之中,它远超我对于“学术史”的传统认知。它更像是一部结合了社会心理学和思想史的深度田野调查报告。尤其赞赏作者处理康乾盛世后期那段“僵化”时期的手法,他没有简单地批判“八股化”,而是深入剖析了在特定政治气候下,学术如何“变形”以求生存,以及这种变形如何在不经意间为后来的革新积蓄了能量。例如,关于地方志编纂的热潮,书中就提出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观点,认为这既是统治者维稳的工具,也是民间知识分子留存地方记忆、进行非正式知识传播的微妙途径。这种多层次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知识生态的理解。我甚至忍不住去查阅了一些书中提到的具体人物的小传,发现作者的概括精准而又不失温度,真正做到了“见微知著”,将浩瀚的历史浓缩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