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9787503469862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978750346986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启超 著
图书标签:
  • 学术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历史学
  • 中国哲学
  • 知识分子
  • 学术研究
  • 清史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69862
商品编码:3000995107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定价:39.80元

作者:梁启超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03469862

字数:

页码:3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原为1923年秋至1924年春夏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的讲义,成书后共分十六讲。叙述明清以降中国学术之演变,经纬交织、层次繁复,分别以问题叙史、人物(学派)叙史、学科叙史,构成社会思潮史、学派史与学科史三大板块。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他这书以阳明学派为中坚。因为当时时代精神焦点所在,应该如此。但他对于阳明以外各学派,各还他相当位置,并不抹杀,正合条件。他又说:
  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每见钞先儒语录者,荟撮数条,不知去取之意谓何。其人一生精神未尝透露,如何见其学术?
  我们读《明儒学案》,每读完一案,便觉这个人的面目活现纸上。梨洲自己说“皆从各人全集纂要钩元”。可见他用功甚苦。但我们所尤佩服者,在他有眼光能纂钩得出,这是合第二个条件。梨洲之前,有位周海门曾著《圣学宗传》一书,他的范围形式都和《明儒学案》差不多。梨洲批评他道:“是海门一人之宗旨,非各家之宗旨。”梨洲这部书,虽有许多地方自下批评,但他仅在批评里头表示梨洲自己意见,至于正文的叙述却极忠实,从不肯拿别人的话作自己注脚,这是合第三个条件。他在每案之前,各做一篇极翔实的小传,把这个人的时代、经历、师友渊源详细说明,令读者能把这个人的人格捉摸到手,这是合第四个条件。所以《明儒学案》这部书,我认为是极有价值的创作,将来做哲学史、科学史、文学史的人,对于他的组织虽有许多应改良之处,对于他的方法和精神是永远应采用的。
  ……

序言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一部深刻而详尽地梳理和剖析中国自清朝中期以来学术发展脉络的著作。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史书编年,而是以学术思想流变为主线,考察近三百年间士人群体如何在内外部环境剧变中,继承、创新、争鸣,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中国学术图景。 全书自清朝康乾盛世后期,学界开始呈现出反拨乾嘉考据之学的端倪出发,一直追溯至晚清民国之际,西方思想的涌入与中国传统学术的碰撞、融合,乃至现代中国学术体系的初步建立。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庞杂纷繁的学术现象,纳入到一个清晰的历史框架之中,揭示了不同学派、不同思潮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演进。 在时间跨度上,本书并非平均用力,而是根据学术思想发展的重要节点和转折时期,进行重点的梳理和分析。例如,在清代部分,作者着力描绘了乾嘉学派的辉煌与局限,详细阐述了其严谨的治学方法,以及在训诂、考据、辨章、考据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然而,作者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深入探讨了考据学作为一种学术范式,在面对社会现实和思想变革时的不足之处,以及随之而来的反思和批判,例如对实学、经世致用思想的复兴,以及对宋明理学的重新审视。 进入晚清,本书的重心发生了显著转移。作者深刻揭示了西方科技、思想、政治制度的传入,如何对中国传统学术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艰难抉择,也催生了各种维新思潮的涌现。本书详细梳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学术争论与思想较量。例如,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在经学、史学、政治学等领域的革新尝试,章太炎在国学整理与反思中的独特贡献,以及严复等人对西方哲学的翻译与介绍,都得到了细致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 本书在方法论上,注重宏观叙事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对于宏观层面,作者力求勾勒出中国学术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大致走向和整体面貌,揭示其内在的驱动力和发展规律。而在微观层面,则选取了代表性的学者、著作和学派,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通过对具体文献的解读和思想的辨析,来呈现学术争鸣的细节和思想交锋的精彩。例如,在梳理乾嘉考据学时,可能会细致分析戴震、段玉裁等人的学术主张及其代表作;在探讨晚清思想变革时,则可能深入剖析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经世致用思想,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作者并非仅仅满足于描述学术史的现象,而是力求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挖掘学术思想变迁的深层动因。本书深入分析了政治制度的演变、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外关系的变迁,以及知识分子群体自身的发展状况,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近三百年中国学术的历史轨迹。例如,科举制度的废除,对传统士人身份和知识结构的影响;西方列强的侵略,如何激发了民族意识和救亡图存的学术需求;新式学堂的兴办,又如何为新知识的传播和学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平台。 此外,本书也关注学术的跨文化交流与互动。作者清晰地描绘了中国学术在吸收西方思想养分的同时,如何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以及在不同文明碰撞中,中国学者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这种跨文化视角,使得本书不仅是一部中国学术史,也折射出近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中的位置和贡献。 在内容呈现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力求严谨求实,史料翔实,论证有力。作者广泛参考了大量的原始文献、二手研究成果,并在梳理、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书的语言风格沉稳而富有思想性,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人文的关怀。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注重逻辑的清晰和表达的准确,力求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复杂的学术演进过程。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过去学术成就的总结,更是对当下学术研究的启示。通过回顾近三百年中国学术的历史,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所继承的学术传统。本书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史,以及对中国文化转型有兴趣的读者来说,都将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和思想启发性的著作。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清晰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的宏观框架,更能引领读者走进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在新旧交替时代的思索、挣扎与创新。 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如同进入一座巨大的学术宝库,作者以其精湛的导览技艺,引导读者在错综复杂的思想丛林中穿梭,在尘封的史料中发掘珍贵的学术遗产。它会让你看到,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其永恒的创造与变革,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正是这一生命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动体现。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学术在近代化进程中的艰难探索与不懈追求;它也是一座灯塔,为我们照亮了通往未来学术高峰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著作的阅读过程是一场挑战,但更是一次丰厚的馈赠。它的体量和信息密度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但这正是其价值所在——它拒绝提供简化的答案。书中对“学统”与“道统”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尤其精妙,清晰地展示了在不同历史阶段,学术权威是如何被构建、被维护,又在何时被颠覆的。我尤其关注到作者对民国初期,新旧学术力量交锋的描述,那种百家争鸣的喧嚣背后,是无数知识分子对于如何在现代性语境下重新定义“中国学问”的集体焦虑。作者的笔力之雄厚,在于他能驾驭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却始终保持着清晰的逻辑线索,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跟进他的思路,即便涉及复杂的版本校勘或哲学流派的源流,也能被阐述得条理分明,令人信服。读罢掩卷,脑海中留下的是一幅幅由思想碎片拼接而成的壮丽画卷。

评分

坦白说,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学院化,充满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辩论,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文笔如同行云流水,特别是当作者描摹晚清那群思想巨擘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求变的心路历程时,那种情感的张力,简直能让人热泪盈眶。他们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那种焦虑、那种奋不顾身地想要抓住救亡图存稻草的勇气,被作者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中西思想碰撞时的那种克制与公允,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判为绝对的先进或落后,而是着力展现了在那个特定历史场域下,知识分子如何艰难地进行“文化翻译”和“概念重构”。这本书读下来,不仅增长了学识,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人重新审视“进步”的真正含义。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学术“场域”变迁的细致描摹。不同于以往只关注少数几个顶尖学者的著作,作者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边缘”的知识人群体,比如那些默默耕耘于家学、或是在民间从事医学、天文等实用技术研究的士人。通过对这些不同群体学术活动空间和资源分配的对比分析,作者揭示了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学术生态系统。比如,关于碑学和金石学的兴起,书中并未将其仅仅视为对帖学审美疲劳的反弹,而是与当时社会对“实证”的集体渴望,以及对“古物”的国家政治化利用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将学术史“社会化”的处理方式,使得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有着坚实的时代土壤作为支撑,读起来既有深度,又充满了现场感,完全没有一般学术专著那种“空中楼阁”式的疏离感。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著作,阅读起来就像是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穿越了数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了得,他没有将学术史写成枯燥的年代编年,而是巧妙地将思想的脉络与社会的大背景紧密地编织在一起。读到清初那些饱受争议的考据学大家时,我深感震撼,他们如何在那个思想高度集中的年代,通过对经典的细致钻研,构筑起一座座学术的孤岛。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对文献的尊重,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让人肃然起敬。再到后来,随着西风东渐,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于如何“中体西用”的争论,更是将历史的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听到那些笔墨交锋时的回响,感受到他们肩负的沉重与迷茫。此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了知识的流变,更在于它深刻揭示了知识分子如何在变局中坚守、在坚守中寻求突破的艰难历程。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感悟,那份厚重感是任何速食文化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这本书所构建的那个宏大叙事结构之中,它远超我对于“学术史”的传统认知。它更像是一部结合了社会心理学和思想史的深度田野调查报告。尤其赞赏作者处理康乾盛世后期那段“僵化”时期的手法,他没有简单地批判“八股化”,而是深入剖析了在特定政治气候下,学术如何“变形”以求生存,以及这种变形如何在不经意间为后来的革新积蓄了能量。例如,关于地方志编纂的热潮,书中就提出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观点,认为这既是统治者维稳的工具,也是民间知识分子留存地方记忆、进行非正式知识传播的微妙途径。这种多层次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知识生态的理解。我甚至忍不住去查阅了一些书中提到的具体人物的小传,发现作者的概括精准而又不失温度,真正做到了“见微知著”,将浩瀚的历史浓缩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