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学术文丛:先秦政治思想史
定价:30.00元
作者:梁启超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06853149
字数:
页码:23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学术思想来到中国,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长期束缚国人的思想禁锢得到解放;至二十世纪初,随着清帝逊位,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结束,中国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社会历史的新时代,也是思想学术的新时代。
在这个新的时代,随着海外留学的大力拓进、新学堂的纷纷建立、西学学理的广泛传播,各学术领域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师。这些学术大师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后世学人表率”之旨,撰著了一批对当时及后世的中国学术发展与演进均产生巨大影响的经典学术著作。这些著作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的学术研究成果,全面展示了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建立及发展过程。这些大师级学人的经典著述,虽经岁月的磨洗,至今仍然璀璨生辉,在诸多学术领域发挥着广泛影响。
民国初叶处于历史激变时期的大师级学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受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洗礼,国学功底深厚;同时又接受过西方先进学术思想的熏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西方先进的学术理念和科学方法,研究国是,探求真知;更重要的一点,他们有着严谨治学的态度,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他们令人叹为观止的学术成,正是建基于这种种主客观因素之上的。
目录
序
序论
章 本问题之价值
第二章 问题之内容及资料
第三章 研究法及本书研究之范围
前论
章 时代背景及研究资料
第二章 天道的思想
第三章 民本的思想
第四章 政治与伦理之结合
第五章 封建及其所生结果
第六章 阶级制度兴替状况
第七章 法律之起原及观念
第八章 经济状况之部分的推想
本论
章 时代背景及思潮渊源
第二章 政治思想四大潮流及研究资料
第三章 儒家思想(其一)
第四章 儒家思想(其二)
第五章 儒家思想(其三)
第六章 儒家思想(其四)(孟子)
第七章 儒家思想(其五)(荀子)
第八章 道家思想(其一)
第九章 道家思想(其二)
第十章 墨家思想(其一)
第十一章 墨家思想(其二)
第十二章 墨家思想(其三)
第十三章 法家思想(其一)
第十四章 法家思想(其二)
第十五章 法家思想(其三)
第十六章 法家思想(其四)
第十七章 统一运动
第十八章 寝兵运动
第十九章 教育问题
第二十章 生计问题
第二十一章 乡治问题
第二十二章 问题
第二十三章 结论
附录 先秦政治思想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学术文丛:先秦政治思想史》:
人类全体文化,从初发育之日起截至西历十五六世纪以前,我国所产者,视全世界之任何部分,皆无逊色。虽然,我国文化发展之途径,与世界任何部分,皆殊其趋。故如希伯来人、印度人之超现世的热烈宗教观念,我无有也;如希腊人、日耳曼人之瞑想的形而上学,我虽有之而不昌;如近代欧洲之纯客观的科学,我益微微不足道。然则中国在全人类文化史中尚能占一位置耶?日能。中国学术,以研究人类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古今思想家皆集中精力于此方面之各种问题。以今语道之,即人生哲学及政治哲学所包含之诸问题也。盖无论何时代何宗派之著述,未尝不归结于此点。坐是之故,吾国人对于此方面诸问题之解答,往往有独到之处,为世界任何部分所莫能逮。吾国人参列世界文化博览会之出品恃此。
人生哲学,不在本讲义范围中,且置勿论,专言政治哲学。我国自春秋战国以还,学术勃兴,而所谓“百家言”者,盖罔不归宿于政治。其政治思想有大特色三:日世界主义,日平民主义或民本主义,日社会主义,此三种主义之内容,与现代欧美人所倡导者为同为异,孰优孰劣,此属别问题。要之此三种主义,为我国人夙所信仰,无论何时代何派别之学者,其论旨皆建设于此基础之上。此三种主义,虽不敢谓为我国人所单独发明,然而少亦必为率先发明者之一。此吾所不惮昌言也。
欧洲自十四五世纪以来,国家主义萌茁发展,直至今次世界大战前后遂臻全盛。彼所谓国家主义者何物耶?欧洲国家,以古代的市府及中世的堡聚为其雏型。一切政治论,皆孕育于此种市府式或堡聚式的组织之下。此种组织,以向内团结、向外对抗为根本精神。其极也,遂至以仇嫉外人为奖厉爱国冲动之手段。国家主义之苗,常利用人类交相妒恶之感情以灌概之,而日趋蕃硕。故愈发达而现代社会杌陧不安之象乃愈著。中国人则自有文化以来,始终未尝认国家为人类高团体。其政治论常以全人类为其对象,故目的在平天下,而国家不过与家族同为组成“天下”之一阶段。政治之为物,绝不认为专为全人类中某一区域某一部分人之利益而存在。其向外对抗之观念甚微薄,故向内之特别团结,亦不甚感其必要。就此点论,谓中国人不好组织国家也可,谓其不能组织国家也亦可。无论为不好或不能,要之国家主义与吾人夙不相习,则甚章章也。此种“反国家主义”或“超国家主义”的政治论既深入人心,政治实况当然受其影响。以二千年来历史校之,得失盖参半。常被异族,是其失也,我者非久便同化,是其得也。后总决算,所得优足偿所失而有余。盖其结果常增加“中国人”之组成分子,而其所谓“天下”之内容,日益扩大也。欧洲迄今大小数十国,而我国久已成为一体,盖此之由。虽然,此在过去为然耳,降及近世,而怀抱此种观念之中国人,遂一败涂地。盖吾人与世界全人类相接触,不过在近百数十年间,而此百数十年乃正国家主义当阳称尊之时代。吾人逆潮以泳,几灭顶焉。吾人当创巨痛深之余,曷尝不窃窃致怨于先民之诒我感。然而平陂往复,理有固然。自今以往,凡畴昔当阳称尊之学说,皆待一一鞫讯之后而新赋予以评价。此千年间潦倒沉沦之超国家主义——即平天下主义、世界主义、非向外妒恶对抗主义——在全人类文化中应占何等位置,正未易言。
……
序言
坦白说,近现代思想史的研究,常常陷入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陷阱,要么是全盘肯定西学,要么是抱残守缺地复古。能真正称得上优秀的学术成果,必然是那种能够游走于对立面之间,既能深刻理解传统资源的价值,又能敏锐捕捉外来思想冲击的锐度。我非常看重这套丛书是否具备这种“对话性”与“调和性”。如果能看到有学者能够跳出意识形态的窠臼,以一种更为成熟和包容的视角,去分析那个时代知识精英在“中西之争”中的真实困境与创新努力,那无疑是极大的阅读享受。我希望读到的不是简单的“批判”与“继承”,而是充满了张力的、动态的、甚至略带悲剧色彩的“创造”过程,去理解他们是如何在夹缝中为后来的发展奠定基础的。
评分我个人的阅读偏好,总是倾向于那些不太注重表面光鲜,而更愿意深入挖掘思想史“暗流”的作品。对于这套文丛,我尤其关注其学术规范性和资料的可靠性。学术文丛,说到底,是靠严谨的考证和扎实的文献工作立足的。我期待看到那些长篇累牍的注脚和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它们是学者诚实的证明。如果能有作品致力于挖掘和整理那些鲜为人知的一手资料,比如私人信件、未刊的日记或者早期学术刊物中的争鸣片段,那就更妙了。这些“边缘”的材料,往往能提供比官方论述更生动、更接近真实历史现场的视角,帮助我们重建起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他们最终思想成果的赞颂或贬抑上。
评分最近翻阅了一些关于近现代学术研究的著作,总觉得有些研究过于侧重于宏观的政治叙事,而忽略了思想本身的内在张力与演变细节。因此,我非常期待这套文丛能够填补这一空白。一个优秀的学术文丛,应该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解剖学家,不仅要认识器官的整体结构,更要能细致入微地观察每一个细胞的运作机制。我希望这套书能在考察思想传播路径时,能够深入到不同学派、不同地域知识分子群体的微观层面,去探究那些在书斋中酝酿、在讲坛上辩论的细枝末节。例如,某个新词汇是如何被引入并本土化的?某种思潮在跨越地域传播时,是如何被地方性的文化语境所“过滤”或“重构”的?这些微观层面的考察,往往能揭示出宏大叙事下隐藏的复杂人性与学术挣扎,这才是真正令人着迷的地方。
评分对于任何一套想要在学术界站稳脚跟的丛书来说,其编辑方针和整体的风格一致性是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虽然期待每一位作者都有其独特的笔触和切入角度,但如果这套文丛能够形成一种整体的“学术气场”——一种对历史保持敬畏,对思想保持批判性好奇的精神内核——那么它就具备了长久阅读和参考的价值。我希望这套丛书不仅仅是零散的优秀论文的堆砌,而是在议题设置、理论框架和论证方式上,能够展现出一种自觉的、面向未来的学术关怀。这种关怀,应该体现在它如何提炼和回应当代读者对于“我们从何处来”的终极追问上,使得这些跨越时空的研究成果,能够清晰地回响在当下的讨论之中,而不是成为陈旧的博物馆展品。
评分这套书系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心头一紧,仿佛一下子被拉回了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充满了对历史深邃的探索欲。我得说,光是“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学术文丛”这几个字,就足以让任何对近现代中国思想史感兴趣的同仁眼前一亮。这不仅仅是一套简单的丛书,它更像是一个知识的宝库,汇集了不同学者对那个风云变幻时期的精辟见解和深入研究。我特别欣赏这种宏大的视野,它不仅仅关注某一个具体事件或某一个思想家的只言片语,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思想谱系,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看看在西方思潮涌入和传统文化碰撞的剧烈过程中,我们的文化是如何被重塑和自我调整的。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构建的底层逻辑,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期待着阅读其中任何一本,都能从中找到新的启发,去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近代人物和理论,发掘出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微妙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