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中国和田玉(2015 09 总第20辑)

满28包邮 中国和田玉(2015 09 总第20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池宝嘉 著
图书标签:
  • 和田玉
  • 玉石
  • 宝石
  • 收藏
  • 艺术
  • 中国玉
  • 满28包邮
  • 2015年
  • 第20辑
  • 矿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14007336
商品编码:3001563045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和田玉(2015 09 总第20辑)

定价:60.00元

作者:池宝嘉

出版社: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14007336

字数:

页码:1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近两年,中国和田玉市场有个非常奇特的现象,这就是玉雕“小品”火了,名家玉雕“小品”在各个大小拍场和展会炙手可热,大有“小品”撬动中国玉器大市场之势。
  玉雕“小品”之所以能在整个市场持续低迷中,呈现逆市上扬的态势,主要是亩于自2012年以来,中国和田玉市场的深度调整使其以小博大的优势得以凸显。与以往相比,投资者和藏家们开始变得更为理性,他们把市场关注的目光和投资收藏的视角,回归到玉雕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上。这些文房、挂件、把件、摆件等品类的玉雕小件精品,多由当代玉雕名家亲自主导创作。虽然器型小,但创意新颖、设计独特,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题材与时代精神,臻于地把作品表现主题与表现技法相结合,富有人文气息和艺术价值,体现了当代中国玉雕工艺和艺术的高水平,契合了当代人对玉雕艺术的高品位审美追求。加之作品的高品位、适中的价位学也满足了玉器投资收藏和陈设、赏玩、佩戴等不同层面消费需求,它的逆市火热自然在情理之中。
  中国玉雕行业和市场发展已经进入“文化主导、艺术制胜、品牌推动”的新阶段。玉雕“小品”以小巧珍贵的玉石为载体,在传统玉雕技法的基础上,强化了玉雕作品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性,提升了玉雕创作与收藏消费等整个玉雕领域艺术审美水平。玉雕“小品”集文化内涵、艺术品位、品牌效应等多种优势于一身,其更大的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目录


【卷首语】
“小品”与大市场
【今日视界】
当代玉雕文玩的市场前景
【特稿】
宋建国与写意人物玉雕
【专家新论】
和田玉名称要回归文化本源
开拓玉雕首饰化的新途径
创作理念与市场多元化
【业内话题】
新疆和田玉标准化步伐加快
【品牌故事】
可佳古玉珠宝异彩纷呈
【创意时代】
浅谈玉雕的艺术价值
【品玉论遒】
流霞寄壮志沧海舒豪情

【玉典春秋】
【名家名品】
【市场行情】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卷首语】
“小品”与大市场
【今日视界】
当代玉雕文玩的市场前景
【特稿】
宋建国与写意人物玉雕
【专家新论】
和田玉名称要回归文化本源
开拓玉雕首饰化的新途径
创作理念与市场多元化
【业内话题】
新疆和田玉标准化步伐加快
【品牌故事】
可佳古玉珠宝异彩纷呈
【创意时代】
浅谈玉雕的艺术价值
【品玉论遒】
流霞寄壮志沧海舒豪情

【玉典春秋】
【名家名品】
【市场行情】


琳琅满目,玉石瑰宝:一部跨越时空的鉴赏指南 本书聚焦于中国传统玉石的深邃文化内涵、精湛工艺与市场动态,旨在为广大玉石爱好者、收藏家及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价值的参考平台。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录,而是一部融合了历史学、地质学、美学与市场经济学的综合性著作。我们精心策划了多个核心板块,力求从不同维度展现中华玉文化的博大精深。 --- 第一部分:溯源中华——玉石的历史长廊与文化图腾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玉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核心地位,超越了简单的物质层面,将其视为一种精神符号和权力象征。 一、玉的史前萌芽与礼器制度的建立(远古至夏商周) 早期石器与玉器的分野: 详细考证了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玉钺等器物,分析其在宇宙观、社会等级划分中的作用。我们着重比对了史前玉材的初步矿物学特征,并探讨了当时制玉工艺的局限与突破。 礼乐文明的载体: 聚焦于周代“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内核。通过对《周礼》中关于祭祀、朝聘用玉制度的详细解读,展示玉器如何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关键工具。本章特别收录了对近年出土重要青铜器与玉器组合的考古新发现分析。 二、玉的世俗化与审美觉醒(秦汉至唐宋) 汉代丧葬玉与“不朽”的追求: 深入剖析汉代“金缕玉衣”的制作技术、宗教哲学基础及其在丧葬文化中的复杂意义。同时,探讨了汉代玉器风格从威严转向温润的转变,特别是对玉佩、玉璧、玉剑璏等日常及半日常用品的风格演变进行梳理。 唐宋风尚与文人趣味的介入: 探讨佛教艺术对玉雕的影响,以及宋代文人阶层对“古玉”的痴迷和仿古之风的兴起。我们对比了唐代温润饱满的玉器风格与宋代精细入微、更注重意境表达的雕琢手法。 三、世俗繁荣与工艺巅峰(明清两代) 明代“崇玉”与地域流派的形成: 重点分析了明代中期以后,玉器制作的中心如何逐渐向苏州(陆子冈一派)、北京等地转移。详细描述了不同地区玉匠在“薄、透、匀、雅”等审美标准上的侧重点,并收录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仿古件与山子摆件的工艺特征分析。 清代“乾隆盛世”的集大成: 详述了清宫廷玉器的恢宏气势与极度繁复的“相叠加”的雕琢技艺。本部分提供了大量高清图版,解析清代玉器中常见的“仿制”与“创新”并存的现象,并对当时大量使用新疆和田料的背景进行了地质与贸易路线的梳理。 --- 第二部分:矿物学与工艺鉴别——玉石的“体检报告” 本部分是本书的硬核技术支撑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鉴别方法论,有效避免市场上的混淆与误导。 一、硬玉与软玉的科学分野 透射性、密度与折射率的入门解读: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矿物硬度(莫氏硬度)在玉石鉴别中的核心作用,重点区分了硬玉(翡翠)与软玉(和田玉、河流玉)在物理性质上的根本差异。 “和田玉”的现代概念与地质学定义: 明确界定当前市场上常说的“和田玉”涵盖的矿物学范畴,包括透闪石质玉(白玉、青玉、碧玉等)和广义上的新疆及其他地区出产的同类矿物。分析了不同产状(山料、籽料、山流水)对玉石质地的影响。 二、皮色、沁色与“作色”的辨识技术 天然皮色的形成机制: 深入探讨了籽料表皮的“枣皮红”、“秋梨黄”等天然沁色的形成过程,包括自然氧化、水土浸染的微观特征。 人工处理与仿古做旧的识别: 详细列举了市场上常见的酸蚀、烤色、浸油等人工处理手段,并配以高倍显微照片对比,解析酸蚀纹的“蜘蛛网”特征与自然沁色的“温润过渡”的差异。本章节特别强调了对“沁色入骨”现象的科学审视。 三、雕刻工艺的“指纹”识别 工具的演进与痕迹的残留: 对比了古代铊具、钢钎、现代高速电钻在玉料上留下的痕迹。例如,早期手工盘磨留下的细密“橘皮纹”与机器抛光带来的光滑表面之间的细微差别。 线条的力度与神韵: 鉴赏家如何通过线条的起收、转折、深浅来判断匠人的功力与时代风格,尤其关注玉器的“精气神”,即雕刻如何服务于玉材本身的自然美。 --- 第三部分:当代市场透视与收藏投资策略 本部分关注近二十年来玉石市场的飞速发展,为当代收藏家提供前瞻性的指导和风险提示。 一、当代玉料的产区与资源现状 新疆料的“退隐”与替代品的崛起: 探讨了优质和田玉矿源的开采限制和资源枯竭对市场价格的直接影响。分析了青海料、俄罗斯料(西伯利亚白玉)在硬度、色泽和市场接受度上的优劣势对比。 青海料与岫岩玉的定位: 区分了高品质的“青海翠”与传统意义上的“软玉”,以及岫岩玉(特别是“老坑玉”)在市场中的补充和替代角色。 二、当代玉雕艺术的流派与价值评估 “新海派”与“京派”的当代语境: 分析了当代玉雕艺术家如何在新材料(如高品质的碧玉、青海料)上实践传统技艺,并融入现代抽象或写实主义的审美表达。 大师的“名分”与作品的“流通性”: 讨论了中国玉雕“国家级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称号对作品价值的影响力。强调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作品的稀有度和历史传承(如是否为某位大师的封刀之作)是评估当代作品的核心要素。 三、风险规避与建立收藏体系 “一步到位”的陷阱: 告诫初学者避免直接追求天价的顶级籽料,建议从高品质、工艺精湛的“中端精品”入手,建立对不同玉材和工艺的直观认知。 发票、证书与实物相符的重要性: 强调购买时必须索取权威鉴定证书,并学习如何对照证书参数(如折射率、密度、光谱分析)与实物进行二次验证,确保交易的透明与安全。 --- 总结而言,本书是一座连接古代玉文化与现代玉石市场的桥梁。它不仅满足了我们对“美”的追求,更提供了审视真伪、评估价值的科学工具,是每一位热爱玉石者案头不可或缺的宝典。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我一直认为,书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仅仅是翻阅的过程,就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在和田玉领域的深厚学识和独到见解。我注意到书中一些对于玉石文化意蕴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是深入探讨了玉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这让我对和田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珍贵的矿物,而是将其看作是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思想的载体。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深入学习玉石文化的决心。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一股淡淡的纸张清香扑面而来,这是一种混合着油墨和纸张特有的味道,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知识的宝库之中。内页的纸张选用的是高克重的铜版纸,色彩还原度极高,图片展示效果非常出色。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几页,其中有几张关于和田玉籽料的特写图片,纹理清晰可见,光泽细腻,简直就像触手可及一般。文章的排版也非常舒服,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有时候,一本好书的阅读体验,不仅仅在于其内容本身,还在于它所营造出的整体氛围。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用精良的印刷和考究的排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阅读环境。我甚至能够想象到,作者在撰写这些文字和挑选这些图片时,所投入的心血和对玉石文化的深厚情感。

评分

对于一个对玉石文化有些初步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对和田玉情有独钟,但苦于没有系统性的学习资源。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目录和一些零散的章节浏览来看,这本书涵盖了和田玉的历史渊源、不同种类的鉴赏、产地分布,甚至还可能涉及到一些收藏和养护的技巧。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和田玉,或者正在考虑购买玉石的朋友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如何区分不同品质和田玉的章节,这对我来说是最具实用价值的部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玉的知识,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审美体验的传递。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用心,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温润的触感吸引住了。封面采用了哑光纸印刷,触感细腻,非常有质感。中央的“满28包邮”字样设计得非常醒目,又不会显得廉价,反而有一种物超所值的惊喜感。而“中国和田玉”这几个字,则用了烫金工艺,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显得格外庄重典雅。左下角的“2015 09 总第20辑”的标注,则很有学术期刊的感觉,让人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一定非常扎实,是经过长期积累和打磨的。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人一种高品质的感觉,让人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甚至开始想象,里面会是如何精美的玉器图片,以及那些关于玉石文化的深入讲解。包装上也非常严实,外面是一层厚厚的泡沫膜,内部还有纸板固定,确保了书籍在运输过程中完好无损,这一点对于喜欢收藏书籍的朋友来说,绝对是一个加分项。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关于玉石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却不多。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我带来了一份惊喜。我特别欣赏它在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从我粗略的浏览来看,它并没有流于表面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和田玉的方方面面。我猜测里面一定有很多关于玉石矿脉、地质形成、以及不同时期玉器工艺演变的详细阐述。这对于我这种对科学和历史都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满足。而且,"总第20辑"的标识也暗示了这是一系列持续出版的刊物,这说明作者和编辑团队是长期耕耘在玉石文化研究领域,其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应该是非常高的。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坐下来,好好地品读这本书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