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话 9787208142770

朝话 978720814277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漱溟 口述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习
  • 日语
  • 口语
  • 教材
  • 朝阳科技
  • 日语口语
  • 实用日语
  • 日语初级
  • 外语学习
  • 日语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2770
商品编码:3002308720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朝话

定价:45.00元

作者:梁漱溟 口述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208142770

字数:82000

页码:26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厌离之后——

梁漱溟与青年说:何为理想的生活态度。

透辟短谈,明心见性自省;穿透岁月,80年再版11次。

习气——一切罪恶过错皆由懈惰中来。

反省——念头要转,感情要平。

对异己者——冲突之所由起,即在彼此都自以为是。

合作——气要稳,心要通。

内容提要


《朝话》是梁漱溟先生在山东进行乡村建设运动时期,每日朝会上与研究部同学们的部分谈话辑录。本书非系统的学术讲演,而只是对同学之日常生活有所诏示启发,或自同学提出之问题,予以当下指点。或谈论人生修养,或讲述治学方法,或议论社会、学术文化等问题,莫不本于梁老个人感悟,出自切身体认;语重心长,亲切隽永,足以发人深省。对于被浮躁的社会裹挟着前进的我们来说,这本讲求身心修养的《朝话》意义尤为重大。

目录


作者介绍


梁漱溟(1893—1988)

20世纪中国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生于北京,原籍广西桂林。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1917年入北京大学任教,七年后投身农村,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终其一生用心于两大问题: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为此而思考而行动。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与《东方学术概观》等。

文摘












序言



书籍名称:浮光掠影:城市变迁中的个体记忆 作者: 林远 出版社: 蓝星文化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ISBN: 978-7-5670-1987-4 --- 内容简介: 《浮光掠影:城市变迁中的个体记忆》 是一部深入探寻现代都市化进程中,个体经验与宏大叙事交织的社会观察与人文记录集。本书并非宏观的经济分析或规划蓝图,而是聚焦于那些行走在城市肌理之中的“微小存在”——那些被高速发展的列车暂时抛下的旧日角落,那些在霓虹灯下匆匆赶路的普通灵魂,以及那些在水泥森林中坚守着一方情感天地的老人们。 林远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穿梭于一座正在迅速重塑面貌的特大城市的不同时空切面。全书结构松散而内在紧密,由数十篇独立成章的访谈、田野观察和个人随笔构成,共同勾勒出一幅关于“失落”与“重构”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逝去的街巷与时间的灰尘 本书的开篇部分,主要关注那些正在消失的城市空间。作者没有采用常见的怀旧叙事,而是力图捕捉“消亡”过程中的真实质感。 《砖缝里的藤蔓与最后一盏煤油灯》 记录了对一处即将拆迁的老弄堂的深度探访。在潮湿而狭窄的巷道里,作者与几位留守的老居民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他们讲述的不是宏伟的往昔,而是关于共享水池的日常纷争、墙角那棵不知名植物的生长、以及某一次邻里间不经意的善举。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如同散落在地面的旧照片,拼凑出一个关于“邻里关系”的社会学样本。书中详细描绘了老式木窗的吱呀声、清晨市场里特有的气味,以及那些因年代久远而产生的特有生活习惯,如特定煮茶方式或晾晒衣物的特定手法。这些细节,构成了后工业时代城市记忆的“残像”。 《霓虹灯下的古董摊贩:寻找“无用之物”的价值》 则将视角对准了城市边缘的旧货市场。在这些被规划者视为“城市疤痕”的场所,作者采访了那些贩卖着旧家具、老唱片、甚至被淘汰的工业零件的个体。他们并非仅仅是生意人,更是某种“非主流历史”的保管者。书中探讨了“使用价值”如何被“市场价值”取代的过程,以及这些被时代淘汰的物件,如何在新的社会阶层中被重新定义为“复古”或“艺术品”。这种身份的错位与挣扎,是理解城市经济结构变迁的关键切口。 第二部分:通勤者的疲惫与“隐形时间” 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了现代城市生活中最庞大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通勤者。 《地铁“沉默舱”里的两小时》 是一篇基于数周观察的社会观察报告。作者详细描绘了早晚高峰期地铁车厢内的微表情、肢体语言以及电子设备如何构建起一个“物理在场,精神缺席”的集体空间。书中通过对不同职业乘客的随机访谈,揭示了“通勤时间”在现代人生命结构中的异化。这种被动的、纯粹用于位移的时间,如何吞噬了个体的创造力和亲密关系?作者通过对不同职业(如程序员、护士、外卖骑手)通勤状态的对比分析,展现了时间分配的残酷现实。 《外卖骑手的“地图之外的导航”》 则以纪实手法跟拍了一位资深骑手。不同于大众对效率和速度的刻板印象,本书深入挖掘了骑手群体在城市复杂地理环境中的生存智慧——他们如何记住那些没有名字的楼宇通道、如何与保安系统周旋、以及在极端天气下建立起来的非正式信息网络。这部分重点探讨了数字经济下,个体如何在算法的驱使下,发展出一种基于经验和直觉的“反抗性技术”来应对冰冷的系统。 第三部分:身份的流动与“新地方感”的构建 城市的更新往往伴随着人口的剧烈流动,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新移民群体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城市中寻找归属感。 《改造厨房:跨国移居者的“家园重塑”》 聚焦于城市中新近聚集起来的外来务工或创业群体。作者通过对他们租住空间进行细致的描摹,展示了人们如何通过引入家乡的特定物件(如特定的香料、宗教符号或家具样式),在陌生的钢筋水泥中“重建”一个带有情感温度的“微型故土”。这种构建过程,既是对原生文化的坚守,也是对新环境的妥协与适应。 《共同工作空间里的“职业表演”》 深入分析了新兴的联合办公空间文化。在这些高度设计化、旨在促进“创新”和“连接”的空间里,作者观察到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扮演。人们通过精心的着装、话语体系(如频繁使用商业术语)和对“效率”的膜拜,来完成一种身份认证。书中探讨了这种“表演”背后隐藏的焦虑:害怕被高速迭代的城市节奏落下,害怕在新的经济结构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结语:城市记忆的碎片化与永恒的张力 全书最终回归到对城市本质的哲学思考。作者认为,现代城市不再是一个单一、统一的有机体,而是一个由无数相互隔离、高速运行的“时间切片”和“功能区块”构成的复杂系统。我们生活在其中,既是规则的执行者,也是规则的受害者。 《浮光掠影》的价值在于,它拒绝提供标准答案或预设的乌托邦愿景。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城市在追求“进步”的同时,所付出的情感代价。它邀请读者慢下来,去观察那些被高速运行的社会列车所遗漏的、在光影交错间存在的真实而鲜活的“人”。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在城市中感到疏离,却又深爱这片土地的观察者的作品。本书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共鸣力。 --- 目标读者群: 社会学、城市研究、人类学爱好者;关注城市变迁的普通市民;对人文纪实文学感兴趣的读者。 全书页数: 480页 开本: 16开 装帧: 精装,附赠多幅作者手绘城市速写插图。

用户评价

评分

《朝话》这本书,我拿到手的第一感觉就是它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就像是经过岁月沉淀的老物件,越看越有味道。从它的名字就透出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又带着点儿生活化的亲切感,仿佛是坐在老树下,听长辈娓娓道来那些陈年的往事。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入挖掘历史细节,展现普通人生活状态的书籍非常着迷。我总觉得,历史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那些被大书特书的事件,而在于它渗透在每一个个体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我希望《朝话》能够给我带来一种穿越感,让我能够窥探到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感受到那里人们的情感脉络,理解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看到历史的另一面,看到那些被忽略的,但同样珍贵的生命印记。我希望它能像一杯醇厚的酒,越品越有滋味,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评分

拿到《朝话》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是它传达出的整体氛围。从书名上来看,“朝话”这两个字就带着一种亲切感,仿佛是邻里之间,或者老友之间,在清晨时分,沏上一杯热茶,漫无目的地聊起家常,聊起过往。这种感觉就非常治愈,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有一本书,能让我们放慢脚步,沉下心来,去感受那些被时间冲刷过的,却依然闪烁着光芒的记忆,实在是难能可贵。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那些重大的事件和赫赫有名的人物,更在于那些构成社会肌理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情感,才是历史最真实最动人的注解。我期待《朝话》能够捕捉到这些细微之处,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生活场景,那些被时间悄悄珍藏起来的温暖和感动。我希望读完这本书,能让我对过去有更深刻的理解,能让我看到,在那些遥远的年代,人们也曾有过我们相似的烦恼和快乐,有过我们同样珍视的亲情和友情。

评分

《朝话》这本书,我实在是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了。那种古朴又带着几分神秘感的色彩搭配,还有上面那若隐若现的纹饰,让人一看就觉得里面藏着不少故事。迫不及待地拿到手里,翻开第一页,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我一直对一些历史上的片段、小故事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日常生活,关于人们当时情感和想法的点滴。很多时候,历史书给人的感觉太宏大、太遥远,就像在看一幅巨大的壁画,虽然壮观,但细节就模糊不清了。《朝话》给我的感觉就不一样,它像是把历史的碎片打捞上来,然后精心拼接,让我们能近距离地观赏,甚至能触摸到那些曾经鲜活过的生命。我尤其期待书中能讲述一些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是如何度过漫长岁月,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乐趣的。我希望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能有温度,有血有肉,让我能和书中的人物对话,感受他们的呼吸,品味他们的生活。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小窗,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透过这扇窗,去看看那些我从未曾见过的风景,去听听那些我从未曾听过的声音,去理解那些我从未曾理解过的世界。

评分

《朝话》这本书,我拿到手之后,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不只是指它的物理重量,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底蕴的厚重感。封面上那种经典又不失艺术感的排版,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经过了精心打磨,绝非草率之作。我一直相信,一本好书,它不应该只是传递信息,更应该能引发思考,能触动心灵。我尤其对那些能够挖掘出被遗忘的细节、被忽视的角落的著作充满兴趣。很多时候,历史的真相,就隐藏在那些不起眼的片段之中,需要有心人去发掘、去梳理、去呈现。我希望《朝话》能够带我走进一个更为真实、更为立体的过去,让我能够摆脱教科书中那种过于抽象和概括的叙述,去感受那些鲜活的生命,去理解那些古老的生活方式,去体会那些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一个精神食粮,在阅读的过程中,让我不断地获得新的启发,让我对生活有更深刻的感悟,让我看到历史的脉络是如何连接着当下,又将如何影响未来。

评分

当我看到《朝话》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泛起了一种莫名的期待。它的书名听起来就很有一种历史的韵味,又带着一种寻常巷陌的亲切感,仿佛能让人一下子就钻进那个久远的时空,看到那些日常生活的点滴。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展现过去社会风貌,描绘人们生活情趣的书籍情有独钟。很多时候,历史的厚重感并不是来自于宏大的战争史诗,而是隐藏在细微之处,隐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之中。我希望《朝话》能够带领我深入到那个时代的最深处,去感受那里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有什么样的梦想,有什么样的忧愁,有什么样的乐趣。我期待它能用生动的笔触,还原出那些已经被时间磨损的画面,让我能够身临其境,仿佛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一场与过去的相遇,我期待着这场相遇,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