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鞋履研究与鉴赏 9787811111873

中国历代鞋履研究与鉴赏 978781111187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骆崇骐 著
图书标签:
  • 鞋履
  • 中国古代服饰
  • 服饰文化
  • 历史
  • 文化
  • 鉴赏
  • 研究
  • 中国文化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111873
商品编码:3002451801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历代鞋履研究与鉴赏

定价:62.00元

作者:骆崇骐

出版社:东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8111118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81kg

编辑推荐


“二十年磨一剑”。《中国历代鞋履研究与鉴赏》是作者耗费20年心血撰写的我国**部以图文并茂的真实史料为基础,完整地研究中国鞋史的学术性著作。本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鞋史学的空白,开创了中国鞋史学的研究领域。

内容提要


本书从政治、军事、宗教、文化、艺术、规制、礼仪和习俗等不同角度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各朝代、各民族、各地区鞋履文化的流变。内容包括文字部分和图文部分二方面,文字部分以商代以来的文献资料(含甲骨文及金文)和文艺作品为基础进行探讨,图文部分均以史实为依据,即以历代出土或传世实物和历代艺术品(包括古画古俑等)为依据,以求鞋履考证的真实性。
本书文字部分以商代以来的文献资料和文艺作品为基础进行探讨,某些古代鞋履虽然未曾留下实物和图像,但在文字史料中却有过描述,为我们完整地研究鞋履形制、规制和工艺材料等提供了弥补性的辅证。

目录


作者介绍


骆崇骐(户籍名骆崇麒,笔名:二马拉山)1945年生于广州,幼时随家移居上海。父母出身贵族和富商。“”前,担任(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现合并为国防大学)团委委员兼警卫分队团支部副书记。曾从事翻译、编辑和记者职业,20世纪80年代后专职从事中国鞋业科技情报工作

文摘


序言



丝履霓裳: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与审美变迁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发展脉络、形制演变及其所承载的社会、礼制与审美内涵。从新石器时代的简朴形制,历经夏商周的礼制确立,秦汉的庄重典雅,魏晋的飘逸洒脱,隋唐的雍容华贵,宋代的内敛素雅,元代的民族融合,至明清的繁复精工,本书系统梳理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服饰风貌。重点探讨了袍服、衫裙、冠冕、发饰等主要服饰部件的结构变化、材质运用、色彩制度,以及服饰背后的等级象征、婚丧嫁娶等礼仪功能。此外,本书还特别关注了服饰艺术中的纹样设计、刺绣工艺与织物品种的演进,揭示了中国古代服饰如何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哲学思想和生活美学,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 第一章:溯源与奠基:先秦时期的服饰初貌 服饰,自人类文明肇始便与生存需求紧密相连,在中国,它更是最早被纳入礼制规范的文化载体之一。《黄帝内经》有云:“夫衣者,蔽形之具也。” 然而,在早期社会,服饰的功能远超蔽体御寒。 1.1 史前与三代:自然材料的初步运用 在距今数千年的仰韶、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虽难觅完整的衣物实物,但陶器和壁画上的人形描绘已展现出早期的着装形态——多为缠绕式的下裙与简单的上衣。随着养蚕缫丝技术的出现,丝绸的萌芽为后世的奢华服饰奠定了物质基础。 夏商周三代,服饰体系开始初步建立。周代确立的宗法与礼乐制度,极大地规范了服饰的形制与用色。此时的服饰形制相对宽松,以“上衣下裳”为基本结构。上衣多为“襦”或“袄”,下着“裙”。贵族开始使用麻布与丝织品,平民则以葛、苎麻为主。色彩的使用严格遵循等级制度,黄色、赤色等成为重要的政治符号。 1.2 冠冕制度的初立 周代最重要的服饰创新在于冠冕制度的建立。冕服作为最高等级的礼服,其形制——如冕冠、玄冕——的每一部分都有严格的象征意义,象征着天子权力与道德的庄严。这种对形式的极度重视,奠定了后世服饰“礼大于饰”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大一统的恢弘:秦汉的肃穆与尚黑 秦朝的建立,带来的是对周代繁复礼制的简化与重塑。汉承秦制,服饰风格转向大气、稳重,体现出帝国初建的雄浑气象。 2.1 袍服的定型与深衣的流行 秦汉时期,袍服(即长至脚踝、袖子宽大、衣襟相交的深衣)成为主流。深衣(将上衣下裳缝合在一起的袍服)因其“被体深邃,以示庄重”的特点,深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曲裾和直裾是深衣的两种主要形制,曲裾(衣襟缠绕身体多圈)在汉初流行,至东汉逐渐被直裾取代。 汉代的“襜褕”(一种直裁的袍服)和“襦裙”(短上衣配长裙,流行于女性之间)也开始明确分化。汉代服饰的整体色调偏向庄重,秦代的尚黑遗风在初期依然可见,随后汉代逐渐确立了以“玄”(深黑)和“黄”为尊的色彩体系。 2.2 织物的精进与工艺的展示 汉墓中出土的纺织品实物,如马王堆汉墓中的素纱褌,展示了此时纺织技术已达登峰造极的水平。绞经、平纹、绫罗等技术成熟,丝织品已大量用于制作华丽的朝服和礼服。 第三章:自由与融合的思潮:魏晋南北朝的飘逸 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思想解放的时代。玄学与清谈之风盛行,服饰审美也随之剧变,由汉代的肃穆转向了追求自然、洒脱的“魏晋风度”。 3.1 褒衣博带与“仙风道骨” 受玄学思潮影响,士人推崇老庄思想,服饰追求“自然无为”,表现为“褒衣博带”——宽大的衣袖(大袖衫)、宽松的衣身,以及长长的腰带,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飘逸感。这种形制与汉代的紧凑结构形成鲜明对比。 3.2 襦裙形制的演变与胡服的影响 女性服饰方面,襦裙更加宽肥,裙摆也更加轻盈、宽阔,常以“间色裙”(多色拼接的裙子)来表现女性的柔美。同时,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胡服)开始传入中原,如窄袖、翻领的袄裙等,为后来的唐代服饰融合埋下了伏笔。 第四章:盛世气象:隋唐的华美与兼容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服饰艺术达到了空前的自由和绚烂,展现出兼容并蓄的盛唐气象。 4.1 襕衫与圆领袍的定型 唐代早期,圆领袍(源于北方胡服)成为男女通用的常服和官服,因其便于骑射和行动,迅速取代了传统深衣在日常中的地位。男子以“襕衫”(在袍服下摆处加一道横襕,以示区别)作为常服。 4.2 女性服饰的革命性变化 唐代女装的开放性是空前的。襦裙的形制在初唐趋于高腰化,即将衣带系在胸部以上(齐胸襦裙),使身体比例拉长,显得修长飘逸。中晚唐时期,女装的领口开得更低,甚至出现袒领装(部分展现胸部以上肌肤),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开放。此外,幞头(男子头饰)也发展出多种样式,成为重要的身份标志。 4.3 纹样与色彩的极盛 唐代织锦技术空前发达,绫罗绸缎种类繁多。服饰上的纹样大胆采用团窠、宝相花、对马、狮子等题材,色彩浓烈,如石绿、宝蓝、绛紫等,富丽堂皇,极具异域风情。 第五章:内敛与精致:宋代的文人风骨 宋代“重文抑武”,理学兴起,服饰审美从唐代的奔放转为内敛、质朴与精致。 5.1 直裁与朴素之美 宋代服饰的总体趋势是趋向瘦长与简洁。男子的公服(官服)多为圆领袍,但袖子收窄,衣长变长。士人偏爱“直裰”(一种不加装饰的长衫),体现出文人追求的清雅脱俗。 5.2 宋代褙子的兴起与女性审美 宋代女性服饰的标志性单品是“褙子”。这是一种对襟、两侧开衩的长外衣,常穿在襦裙之外。褙子样式朴素,多以素色为主,或饰以细致的滚边,与唐代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强调的是一种含蓄内敛的美感。宋代服饰的色彩也趋于淡雅,偏爱月白、浅青、米黄等清淡色系。 第六章:融合与集大成:元明清的变迁 元代服饰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征,而明清两代则在继承汉族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高度规范化和装饰化的服饰体系。 6.1 元代的交融与回鹘式影响 元代服饰带有明显的蒙古特色,如“辫线袄”(在袄的腰部多加一圈细褶)在北方流行。服饰的图案和色彩受西域影响较大,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 6.2 明代的复古与制度的强化 明朝推崇汉族传统,服饰形制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唐宋旧制,但更加程式化和等级森严。男子的公服开始使用“补子”(绣有特定纹样的方形织物,缀于官服胸前和背后,以区分品级),这成为明清官服最显著的特征。女性的袄裙形制稳定,但袖子和领口的设计愈发繁复。马面裙在此时期定型,成为明代最具代表性的裙装。 6.3 清代的旗装与“马褂” 清代服饰的重大变革是满族服饰的推行。主要体现在男子的长袍多改交领为立领,袖子变为马蹄袖,并普及了“马褂”(一种短外套)。女性服饰中的“旗装”开始出现,宽大的袍服形制逐渐简化,并最终演变为我们所熟知的旗袍雏形。清代服饰在刺绣、缂丝等工艺上达到顶峰,晚清的“比甲”和精美的盘扣工艺极为繁复考究。 --- 结语 中国古代服饰史,不仅是一部关于布料、针脚和裁剪的历史,更是一部活态的社会史、政治史和审美变迁史。从周代的礼制约束到唐代的兼容并蓄,从宋代的内敛雅致到明清的制度化繁复,服饰的每一寸纹理、每一种颜色,都凝结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与生活哲学。通过对这些“衣冠之仪”的深入考察,我们得以触摸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内在脉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太吸引人了,《中国历代鞋履研究与鉴赏》。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而鞋履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背后承载的历史、社会、艺术信息一定非常丰富。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会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从远古的草鞋、木屐,到唐朝的锦鞋,宋代的弓鞋,再到明清的凤头鞋、皂靴,一步步揭示不同朝代人们的审美情趣、社会阶层、甚至是当时的生产工艺。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鞋履的材质、制作工艺、纹饰图案,以及这些元素是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习俗的。比如,不同身份的人在鞋履的形制、颜色、装饰上会有怎样的区别?鞋履的演变又与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社会思潮息息相关?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配有大量的精美图片,让我们可以直观地欣赏那些凝聚着古人智慧与匠心的鞋履艺术品。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鞋子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百科全书,通过鞋履这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对即将开启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闻到了历史的尘埃和古老丝绸的芬芳。

评分

读到《中国历代鞋履研究与鉴赏》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无数的画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真正的“图文并茂”的视觉盛宴。我想象书中会收录大量珍贵的古代鞋履实物图片,并且配以详尽的文字说明,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欣赏那些跨越千年的美丽。我希望书中能够涵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色鞋履,展现中国多姿多彩的鞋履文化。例如,北方游牧民族的马靴,江南水乡的绣花鞋,西南少数民族的绑腿鞋,它们各自的特色是什么?又反映了怎样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习俗?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鞋履上纹饰图案的寓意,比如龙凤、祥云、花卉等,它们是如何寄托古人的美好愿望和精神追求的?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及一些与鞋履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让枯燥的研究变得生动有趣。这本书,应该是一次关于美的发现之旅,让我们在欣赏鞋履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且能够引发我们对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的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鞋子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美学和文化传承的教科书。

评分

我对《中国历代鞋履研究与鉴赏》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聚焦在它的“鉴赏”二字上。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化,不仅要被研究,更要被感受和欣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枯燥的史实堆砌,用更具象、更生动的语言,带领我们走进那些古老的鞋履世界。我设想,书中会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与他们的鞋履之间的故事。比如,某位宫廷贵妇是如何选择她的绣花鞋,才能彰显她的身份与品味;一位文人墨客,又会偏爱怎样的布鞋,才能衬托出他的清高与脱俗。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鞋履上的每一处细节,从精美的刺绣,到巧妙的鞋底设计,再到考究的鞋带系法,都蕴含着古人的匠心与审美。我想,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能了解鞋履本身,更能窥见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甚至是个人的情感世界。这本书,应该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视觉与心灵的双重旅行,让我们在欣赏鞋履的同时,也能够与那些遥远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关于鞋履修复、保护的建议,也同样充满兴趣,这是一种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

评分

光看这个书名,《中国历代鞋履研究与鉴赏》,就让人觉得是一本非常扎实、严谨的学术著作。我一直相信,真正的美学鉴赏,离不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研究方法。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研究”与“鉴赏”这两个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是先对史料进行 exhaustive 的梳理和分析,考证鞋履的起源、发展、变迁,然后再在此基础上,从艺术、工艺、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品评和解读?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鞋履材质的深度探讨,比如,不同朝代使用的皮革、丝绸、麻、草等材料的来源、处理方式以及它们在鞋履制作中的具体应用。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在鉴赏的部分,提供一些专业的视角和评判标准,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逐渐培养起鉴赏中国古代鞋履的眼光。例如,如何辨别一件鞋履的真伪?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鞋履的工艺特点是什么?如何从鞋履的细节中看出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本书的意义,我想远不止于梳理历史,更在于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如何去“懂”,如何去欣赏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美。我预感,读完这本书,我对“美”的理解会更上一层楼,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敬畏之心也会油然而生。

评分

翻开《中国历代鞋履研究与鉴赏》这本书,我最想看到的,是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历史文化。鞋履,虽然微小,却如同一个时代的缩影,折射出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发展。我期待书中能对不同朝代鞋履的材质、工艺、造型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并且深入分析这些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例如,纸张的发明对鞋履制作工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外来文化的交流,又是如何体现在鞋履的设计上的?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关于鞋履的考古发现,以及这些发现如何修正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同时,我希望“鉴赏”的部分,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指导读者如何去欣赏一件古代鞋履的价值。这不仅仅是关于艺术的美感,也包括它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文化意义,以及其作为一件手工艺品的精湛程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启发我们,从更多细微之处发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能够培养我们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之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的深度探索,通过“足下之物”,去丈量历史的长度,去感受文化的厚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