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在介紹適合教師運用的諮商技巧,並說明其應用場境與注意事項。本書分為八章:第一章從教師實際的生活經驗,闡述教師各種多重角色裡助人功能的必要性。第二章解說助人歷程的要素,以引導教師接受與進入諮商工作。第三章扼要簡介各種心理病症,以協助教師辨識學生的特殊表現,並了解其關鍵任務。第四章呈現折衷諮商取向的各種諮商技巧,為本書的重點章節。第五章簡介歷程取向團體的精神如何融入於班級團體的經營裡。第六章說明教師如何運用諮商技巧於各種親師溝通的情境中。第七章說明教師如何善加運用各種專業人士的資源。第八章為教師自我照護的方式。本書特別適用於教師在職與職前訓練課程的教材選用,也甚獲國內教育工作者認同與推廣。
作为一名心理学背景的读者,我对这类强调人际互动和心理机制的书籍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但同时我也抱着更高的审视标准。这本书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教育学”与“应用心理学”之间的桥梁,让那些高深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完全适应了中学教育环境的实际操作需求。我尤其欣赏它对“边界设定”的强调。在现在这个时代,教师与学生的界限似乎越来越模糊,过度投入或者情感卷入常常让很多老师身心俱疲。书中清晰地指出了,真正的有效帮助,建立在清晰、健康的专业边界之上。它不是教你如何冷漠,而是教你如何以一种可持续的、不耗竭自我的方式去支持他人。这对于我这种容易把学生问题“扛”在自己肩上的“老好人”老师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的警钟。它让我明白了,维护好自己的心理能量,比试图“拯救”每一个学生更为重要。只有自己先稳住了,才能提供稳定的支持。这种平衡的艺术,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个在教育一线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老教师,深知“疏导”远比“说教”来得有效,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教师咨商技巧(第二版)》,立刻就毫不犹豫地把它抱回了家。尽管我对书名中的“咨商”二字还有些许保留,总觉得这更像是心理咨询师的范畴,但作者名字J. A. Kottler以及出版社的信誉度让我充满了好奇。我原本的期望是能从中找到一些即插即用的、针对课堂常见难题的快速应对策略,比如如何处理那些冥顽不灵或者过度活跃的学生。然而,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这本书的视角更为宏大和深刻,它探讨的更多是教师在面对学生成长困境时,如何构建一种更具同理心和建设性的对话框架。它没有提供那种“万能公式”,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反思自己与学生互动时的真实心态和潜在的偏见。这种内省式的学习过程,虽然过程略显缓慢,但带来的力量是持久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是否立竿见影。这对于我这种习惯了“快速见效”的实干型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层次的洗礼。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扎实,一点都不浮躁。它不像市面上那些畅销的教育“速成”读物,读完后感觉激情澎湃却空无一物。Kottler教授显然是下了真功夫的,他引用的案例和理论支撑都非常严谨,让我感觉不是在看一本理论书,而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专业研讨会。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倾听的艺术”那几章的阐述,简直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过去,我总以为自己很会听学生说话,但读完后才惊觉,我听到的更多是“噪音”和“借口”,而不是学生真实的情绪和需求。书中关于“非语言沟通”的分析尤其精辟,比如一个微小的肢体动作、一次眼神的闪躲,背后可能隐藏着比千言万语更复杂的故事。我尝试着在近期的几次个别谈话中刻意放慢语速,减少自己的提问,转而使用开放式、鼓励对方深入表达的句式,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学生明显放松了,那种戒备心慢慢卸下,愿意分享更多原本藏起来的“小秘密”。这套技巧的价值,绝非用金钱可以衡量的,它正在悄悄地重塑我的师生关系,使其从传统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向“陪伴者与成长者”转变。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上看,心理出版社这次的引进工作做得相当到位,纸张的触感和字体的选择都非常适合长时间的阅读和批注,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和思考的专业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习惯在书页空白处写下我的心得和与我个人教学经历的连接点,这本书的留白设计非常人性化。总的来说,它远超出了我最初对一本“技巧手册”的期待。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的书,而是一本启发你“如何成为”的书。它挑战了我过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所依赖的直觉和惯性反应,迫使我慢下来,用更具目的性和结构化的方式去接近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对于任何希望将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升到“专业助人者”层面,而不只是停留在“知识传授者”角色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投资的,它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结构性的,能让你在面对下一批学生时,拥有一个更沉稳、更具穿透力的内在视角。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进口”特质——也就是它源自西方教育体系的背景——在某些章节的案例中会让我略微出戏。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有着深厚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东方学生群体,家庭结构、社会期望值都存在显著差异。然而,最妙的是,作者似乎也预料到了这种文化张力。书中并没有强行要求“照搬照抄”,而是更侧重于“原理”的传授。例如,关于“冲突解决模型”的构建,无论在哪种文化背景下,尊重、理解和寻找共同点都是核心要素。作者提供的是一套思维的工具箱,而不是一套固定的操作手册。这就要求我们这些读者必须进行更高层次的“本土化”转化工作。对我来说,这意味着我需要结合我所教的班级群体的具体特点,对书中的提问框架进行微调,使其更符合我们学生的表达习惯。这种需要读者主动参与、深度思考和再创造的过程,反而是这本书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它逼迫着我从一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一个积极的实践者和理论的修正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