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黑丝路-从里海到伦敦的石油溯源之旅 | 作者 | 詹姆斯马里奥特米卡米尼奥-帕卢埃洛 |
| 定价 | 54.00元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ISBN | 9787108057563 | 出版日期 | 2017-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油田、管线与跨国企业,为何带不来想象中的美好? 里海之畔的阿布谢隆半岛曾经是拜火教的圣地,这里地缝中不断泄露出燃烧着的天然气。19世纪中期以降,石油成为了工业的血液,逐渐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这里的巴库油田也变成了世界上*的油田,石油产量一度占到世界产量的一半,于是一条“黑丝路”成为了横跨欧洲、滋养欧洲的能源大动脉。但你可曾想过,在能源的产地和沿线,那些命运与油田管线相系的人,是因此致富还是饱受其苦?在复杂的政治、宗教、经济、种族的混合因素下,到底是谁在掌控着能源的命脉? 十多年的研究, |
| 作者简介 | |
| 詹姆斯·马里奥特(James Marriott),艺术家、自然学家和作家。其作品有《下一个波斯湾:伦敦、华府与尼日利亚的石油冲突》(合著)。 米卡·米尼奥-帕卢埃洛(Mika Minio-Paluello),水手、作家,活跃于伦敦、开罗与奥克兰。 |
| 目录 | |
| 前言与致谢 1 序言 石油城市 8 部 油井 17 章 非里海不可 19 第2 章 你可以看到总统的从何而来 39 第3 章 唯有他们才能我们走向应许之地 56 第4 章 我们连维持大楼外观的清洁都做不到 86 第二部 陆路 115 第5 章 滚滚油泉涌出覆盖了整片油污大地 118 第6 章 如果石油管线爆炸,我也会跟着烧死 134 第7 章 施拉德尔的命令跟厕纸没两样 154 第8 章 你们带了书吗? 165 第9 章 不需要修订当地法律,我们通过条约凌驾或 规避当地法律 186 0 章 我们向媒体保密202 1 章 我们住在暴力的走廊里218 2 章 一切全是的烟幕230 3 章 我会阻止你,我会砸烂你的相机! 255 4 章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履历上面写着这条油管: 这是相当难堪的事 282 5 章 边坡可能塌下来压在孩子头上 315 6 章 别睡了——保护你们的海洋 328 第三部 海路 345 7 章 让军方在商船通过之前预先消毒这个区域 348 第四部 陆路 375 8 章 他们就像章鱼一样378 9 章 里海! 399 第五部 工厂 423 第20 章 这是奥斯维辛的世代,毫无疑问 425 第21 章 从化石生态系统中蒸馏而得的液体 446 第六部 石油城市 465 尾声 石油城市 467 后记 新天然气之路 478 参考文献494 |
| 编辑推荐 | |
| 一条石油管线,让“火的国度”阿塞拜疆成功奠定石油经济的发展导向。资源、资金、就业机会,为何石油给居民带来的一切远不如想象中美好? 19世纪中期以降,人类的生活与石油已经密不可分。你可曾想过——地球遥远的另一端,命运与管线、油田相系的人,是因此致富还是饱受其苦?能源的命脉在复杂的政治、历史、宗教、经济的混合因素下,由谁掌控?作者走到源头,为我们带来能源生产与消费地貌的*手消息,把欧亚地区一个世纪以来的恩怨利害翔实呈现。这趟旅程穿越了这个重度依赖石油的当代世界的心脏,从1920年巴库的革命一路写到冷漠的现代伦敦,作者将历史写作、游记和调查报道相结合,将石油输送的各个不为人知的细节忠实呈现。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聚焦于里海到伦敦的石油溯源之旅的书,光是书名就让人心潮澎湃,立刻勾起了我对宏大地理跨越和复杂历史进程的好奇。我一直对能源地缘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想象着作者如何将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黑金之路”娓娓道来。这种探寻事物本源的叙事方式,远比单纯讲述历史事件来得更有吸引力。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沿途不同文化、政治体制如何与石油开采、运输和交易交织在一起的深度剖析。一个优秀的作者,应该能将冰冷的管道和油轮,赋予鲜活的人间故事。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数字和图表,而是那些在漫长运输线上做出关键决策的人物侧影,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博弈,以及这条路径如何塑造了沿线国家乃至全球的权力格局。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点,它就不再仅仅是一本关于能源的书,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资源,编织现代文明骨架的史诗。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我们脚下和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不见的流动是如何构建起世界的运转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潜力在于提供一种跨文化的观察视角。从里海的东岸到西岸,再到最终的西方消费中心伦敦,这条路径必然穿越了无数不同的文明和价值体系。我猜想,作者在描述跨国合作与冲突时,必然涉及到了对不同法律体系、商业伦理的比较。这种比较性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规则制定者”与“资源提供者”之间的权力动态至关重要。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冷静且洞察的笔触,描绘出不同文明在追逐同一份能源资源时所展现出的差异和共性。它不应该是一部简单的游记或行业报告,而应该是一部深刻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对地球资源开采和分配模式的“文明诊断书”。这本书如果能引发读者对于可持续性、能源主权这些核心议题的深思,那么它无疑是一部杰出的作品。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丝绸之路”变体的书,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宏大而又充满张力的地图。我猜想,作者必然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描绘这段旅程中的“地理的艰辛”。从里海的波澜壮阔到中欧平原的腹地延伸,再到最终抵达大洋彼岸的金融中心伦敦,这其中的气候、地形、基础设施的差异,本身就是一场艰巨的挑战。我期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能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将读者带入那些极寒的冬季泵站,或是烈日下铺设管道的汗水。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那些“看不见”的障碍——政治动荡、安全风险、或是跨国合作中的微妙角力。一条能源动脉的畅通,背后凝结了多少工程师的汗水和外交家的妥协?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将这条“黑丝路”的物质属性和非物质属性(如政治博弈)完美结合,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能源运输背后的巨大成本和战略意义。
评分我一直认为,关于能源的书籍,最难能可贵的是能够平衡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交汇点。里海周边国家,其现代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石油展开的。我希望这本书没有停留在高屋建瓴的评论上,而是能深入到具体的社区、家庭层面,去展现石油工业如何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比如,一个偏远村庄因为油气田的开发而一夜暴富,或者因为环境污染而遭受重创。这种微观的视角,能够让“能源政治”这个听起来有些冷硬的词汇,变得有温度、有血有肉。只有当我们看到那些在管道旁生活的人们的故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条“黑丝路”的复杂遗产。它既是财富的象征,也可能是冲突与不平等的根源。我对书中如何处理这种复杂的、两面的影响,抱有极大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溯源之旅”这几个字,暗示了一种深入骨髓的探索精神。我个人的阅读偏好,倾向于那种能够剥开现象,直达本质的文本。对于石油这种现代文明的基石来说,它的“源头”不仅仅是地质上的开采点,更深层次是金融和权力结构的源头。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位于中亚腹地的油田,与灯火辉煌的伦敦金融城联系起来的。这中间的资金流、定价权、期货市场的运作,无疑是理解现代经济体系的关键一环。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这条从资源到资本的转化链条,那么它对于理解全球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期待看到对早期探险家、现代寡头以及金融巨鳄们的刻画,因为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共同书写了这段从地下到金融的传奇历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