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絲路-從裏海到倫敦的石油溯源之旅 9787108057563

黑絲路-從裏海到倫敦的石油溯源之旅 9787108057563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詹姆斯馬裏奧特米卡米尼奧-帕盧埃洛 著
圖書標籤:
  • 石油
  • 能源
  • 曆史
  • 地緣政治
  • 裏海
  • 倫敦
  • 絲綢之路
  • 經濟
  • 國際關係
  • 調查報告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7563
商品編碼:30179281885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4-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黑絲路-從裏海到倫敦的石油溯源之旅 作者 詹姆斯馬裏奧特米卡米尼奧-帕盧埃洛
定價 54.00元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 9787108057563 齣版日期 2017-04-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膠訂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油田、管綫與跨國企業,為何帶不來想象中的美好?

裏海之畔的阿布謝隆半島曾經是拜火教的聖地,這裏地縫中不斷泄露齣燃燒著的天然氣。19世紀中期以降,石油成為瞭工業的血液,逐漸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這裏的巴庫油田也變成瞭世界上*的油田,石油産量一度占到世界産量的一半,於是一條“黑絲路”成為瞭橫跨歐洲、滋養歐洲的能源大動脈。但你可曾想過,在能源的産地和沿綫,那些命運與油田管綫相係的人,是因此緻富還是飽受其苦?在復雜的政治、宗教、經濟、種族的混閤因素下,到底是誰在掌控著能源的命脈?

十多年的研究,五韆公裏的追尋,從裏海的油井、高加索山區的小村莊、地中海的漁村到歐洲的重要都市,循著馬車、管綫、鐵路、輪船,這趟旅程不但穿越瞭空間,也穿越瞭時間。這是*次有人追溯源頭,捎來能源生産地與消費地麵貌的*手信息;也是*次有人從能源的角度,把歐亞地區一個世紀以來的恩怨利害翔實呈現。


   作者簡介

詹姆斯·馬裏奧特(James Marriott),藝術傢、自然學傢和作傢。其作品有《下一個波斯灣:倫敦、華府與尼日利亞的石油衝突》(閤著)。

米卡·米尼奧-帕盧埃洛(Mika Minio-Paluello),水手、作傢,活躍於倫敦、開羅與奧剋蘭。


   目錄

前言與緻謝 1

序言 石油城市 8

部 油井 17

章 非裏海不可 19

第2 章 你可以看到總統的從何而來 39

第3 章 唯有他們纔能我們走嚮應許之地 56

第4 章 我們連維持大樓外觀的清潔都做不到 86

第二部 陸路 115

第5 章 滾滾油泉湧齣覆蓋瞭整片油汙大地 118

第6 章 如果石油管綫爆炸,我也會跟著燒死 134

第7 章 施拉德爾的命令跟廁紙沒兩樣 154

第8 章 你們帶瞭書嗎? 165

第9 章 不需要修訂當地法律,我們通過條約淩駕或

規避當地法律 186

0 章 我們嚮媒體保密202

1 章 我們住在暴力的走廊裏218

2 章 一切全是的煙幕230

3 章 我會阻止你,我會砸爛你的相機! 255

4 章 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履曆上麵寫著這條油管:

這是相當難堪的事 282

5 章 邊坡可能塌下來壓在孩子頭上 315

6 章 彆睡瞭——保護你們的海洋 328

第三部 海路 345

7 章 讓軍方在商船通過之前預先消毒這個區域 348

第四部 陸路 375

8 章 他們就像章魚一樣378

9 章 裏海! 399

第五部 工廠 423

第20 章 這是奧斯維辛的世代,毫無疑問 425

第21 章 從化石生態係統中蒸餾而得的液體 446

第六部 石油城市 465

尾聲 石油城市 467

後記 新天然氣之路 478

參考文獻494


   編輯推薦

一條石油管綫,讓“火的國度”阿塞拜疆成功奠定石油經濟的發展導嚮。資源、資金、就業機會,為何石油給居民帶來的一切遠不如想象中美好? 19世紀中期以降,人類的生活與石油已經密不可分。你可曾想過——地球遙遠的另一端,命運與管綫、油田相係的人,是因此緻富還是飽受其苦?能源的命脈在復雜的政治、曆史、宗教、經濟的混閤因素下,由誰掌控?作者走到源頭,為我們帶來能源生産與消費地貌的*手消息,把歐亞地區一個世紀以來的恩怨利害翔實呈現。這趟旅程穿越瞭這個重度依賴石油的當代世界的心髒,從1920年巴庫的革命一路寫到冷漠的現代倫敦,作者將曆史寫作、遊記和調查報道相結閤,將石油輸送的各個不為人知的細節忠實呈現。


   文摘

   序言

《絲綢之路上的琥珀之路:從中亞腹地到歐洲心髒的貿易史詩》 內容簡介 本書帶領讀者穿越浩瀚的曆史長河與地理版圖,聚焦於一條雖不如著名的絲綢之路那樣傢喻戶曉,卻同樣深刻影響瞭歐亞大陸文明進程的古代貿易動脈——琥珀之路。不同於聚焦於單一商品(如石油)的敘事視角,本書以更宏大的曆史視野,探討瞭自青銅時代晚期至中世紀早期,連接波羅的海沿岸、中歐腹地與地中海世界之間的復雜貿易網絡。 琥珀,這種來自北方森林的“波羅的海的黃金”,不僅是珍貴的飾品材料,更是一種承載著權力、信仰與財富的文化符號。本書通過對考古學遺址、古代文獻記載(如羅馬作傢的遊記、早期商業契約),以及現代科學分析(如放射性碳定年法和同位素追蹤技術)的細緻梳理,重構瞭琥珀的采集、加工、運輸與最終分配的完整鏈條。 第一部分:北境的源頭與早期流嚮 開篇追溯琥珀的地理起源——從波羅的海南岸的普魯士地區(今波蘭、立陶宛、俄羅斯加裏寜格勒州一帶)。詳細闡述瞭琥珀如何從史前的樹脂沉積物,經過地質變遷,最終暴露於地錶,並被早期人類發現和利用的過程。 本部分重點描繪瞭波羅的海沿岸的早期琥珀采集部落,如維爾姆文化群體,他們如何在原始的工具和貿易模式下,開始將這種珍稀資源嚮南轉移。通過對芬蘭灣和波羅的海沿岸考古墓葬中琥珀飾品的分析,揭示瞭其在青銅時代(約公元前2000年-前800年)的早期價值體係。此時的貿易多是“點對點”的交換,缺乏成熟的中間商體係。 第二部分:羅馬帝國的強勁需求與“琥珀之路”的定型 本書的核心內容聚焦於羅馬帝國時期。隨著羅馬對奢華生活和異域珍寶的無盡渴求,琥珀的需求量呈指數級增長,這直接催生瞭一條成熟、高效的琥珀之路。這條路綫並非一條固定的道路,而是一張由河流、陸路和沿海航綫交織而成的網絡,其主要分支包括: 1. 維斯瓦河-易北河路綫: 從波羅的海沿岸嚮南延伸,穿過日耳曼部落的領地,連接萊茵河水係,最終抵達高盧和意大利北部。 2. 多瑙河上遊路綫: 經由潘諾尼亞平原,將琥珀運往巴爾乾半島和拜占庭地區。 書中詳盡分析瞭羅馬人如何通過與日耳曼部落建立的復雜外交與貿易關係,確保琥珀的穩定供應。重點探討瞭羅馬貨幣(如金幣和銀幣)在這些北方貿易節點上的大量流入,這極大地改變瞭北方部落的社會結構和經濟模式。通過研究龐貝古城、赫爾庫拉尼姆以及奧古斯都的遺囑中對琥珀的記載,展現瞭其在羅馬貴族生活中的地位,它不僅是珠寶,更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第三部分:中介者的崛起與貿易的“中化” 本書隨後將目光投嚮瞭關鍵的中間地帶——中歐腹地,特彆是現代捷剋和奧地利地區。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原先由羅馬主導的貿易體係開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強大的凱爾特人、日耳曼人以及後來的斯拉夫部族的商業精英。 書中深入剖析瞭諾裏孔(Noricum)地區作為關鍵樞紐的作用。這裏的商業傢族學會瞭如何加工和轉售琥珀,甚至在部分地區齣現瞭仿製品,但真正的“真琥珀”依然保持著極高的溢價。詳細記錄瞭沿綫驛站、市場以及商隊的組織結構,揭示瞭早期行會雛形的運作方式。例如,探討瞭古代歐洲如何管理長距離貿易的風險,包括對山地隘口的控製權、對河流渡口的徵稅權,以及保護商隊免受強盜侵襲的軍事安排。 第四部分:宗教、藝術與琥珀的文化轉換 隨著基督教的興起,琥珀的用途發生瞭深刻的轉變。本書探討瞭琥珀如何從世俗的奢侈品,逐漸融入到宗教器物和藝術品中。從早期基督教墓葬中發現的刻有十字架圖案的琥珀珠子,到中世紀修道院中用於裝飾聖壇和聖物箱的琥珀鑲嵌工藝,展示瞭其文化價值的延續與演變。 特彆關注瞭哥特式藝術對琥珀雕刻的貢獻,探討瞭維京人對琥珀的持續興趣,以及它如何通過東方的貿易路綫,間接影響瞭拜占庭和伊斯蘭世界的藝術風格。 第五部分:衰退與遺産 最後,本書審視瞭琥珀之路在後古典時期(約公元500年-1000年)的衰落。黑海和地中海貿易的重心轉移,以及維京海盜對波羅的海航綫的衝擊,使得傳統的陸路琥珀貿易網絡逐漸被更直接、更集中的貿易通道所取代。然而,琥珀作為一種曆史符號和文化遺産,其影響並未消失。本書以考古發現的視角總結瞭琥珀之路留下的物質印記,強調瞭這條路綫如何鋪設瞭歐洲早期商業和文化交流的基礎,其在塑造歐洲早期經濟地理中的關鍵作用,至今仍值得我們深思和探究。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關於古代物質文化交流的全麵而細緻的畫捲,揭示隱藏在宏大曆史敘事之下的、由一種自然物質串聯起來的、跨越韆年的歐亞互動史。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潛力在於提供一種跨文化的觀察視角。從裏海的東岸到西岸,再到最終的西方消費中心倫敦,這條路徑必然穿越瞭無數不同的文明和價值體係。我猜想,作者在描述跨國閤作與衝突時,必然涉及到瞭對不同法律體係、商業倫理的比較。這種比較性的分析,對於我們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規則製定者”與“資源提供者”之間的權力動態至關重要。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冷靜且洞察的筆觸,描繪齣不同文明在追逐同一份能源資源時所展現齣的差異和共性。它不應該是一部簡單的遊記或行業報告,而應該是一部深刻反思現代工業文明對地球資源開采和分配模式的“文明診斷書”。這本書如果能引發讀者對於可持續性、能源主權這些核心議題的深思,那麼它無疑是一部傑齣的作品。

評分

讀完這本關於“絲綢之路”變體的書,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幅宏大而又充滿張力的地圖。我猜想,作者必然花費瞭大量筆墨去描繪這段旅程中的“地理的艱辛”。從裏海的波瀾壯闊到中歐平原的腹地延伸,再到最終抵達大洋彼岸的金融中心倫敦,這其中的氣候、地形、基礎設施的差異,本身就是一場艱巨的挑戰。我期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事實,而是能用極具畫麵感的語言,將讀者帶入那些極寒的鼕季泵站,或是烈日下鋪設管道的汗水。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那些“看不見”的障礙——政治動蕩、安全風險、或是跨國閤作中的微妙角力。一條能源動脈的暢通,背後凝結瞭多少工程師的汗水和外交傢的妥協?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將這條“黑絲路”的物質屬性和非物質屬性(如政治博弈)完美結閤,讓讀者真切感受到能源運輸背後的巨大成本和戰略意義。

評分

我一直認為,關於能源的書籍,最難能可貴的是能夠平衡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的交匯點。裏海周邊國傢,其現代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圍繞石油展開的。我希望這本書沒有停留在高屋建瓴的評論上,而是能深入到具體的社區、傢庭層麵,去展現石油工業如何改變瞭當地人的生活。比如,一個偏遠村莊因為油氣田的開發而一夜暴富,或者因為環境汙染而遭受重創。這種微觀的視角,能夠讓“能源政治”這個聽起來有些冷硬的詞匯,變得有溫度、有血有肉。隻有當我們看到那些在管道旁生活的人們的故事,我們纔能真正理解這條“黑絲路”的復雜遺産。它既是財富的象徵,也可能是衝突與不平等的根源。我對書中如何處理這種復雜的、兩麵的影響,抱有極大的期待。

評分

這本聚焦於裏海到倫敦的石油溯源之旅的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心潮澎湃,立刻勾起瞭我對宏大地理跨越和復雜曆史進程的好奇。我一直對能源地緣政治有著濃厚的興趣,想象著作者如何將一條橫跨歐亞大陸的“黑金之路”娓娓道來。這種探尋事物本源的敘事方式,遠比單純講述曆史事件來得更有吸引力。我特彆期待書中對於沿途不同文化、政治體製如何與石油開采、運輸和交易交織在一起的深度剖析。一個優秀的作者,應該能將冰冷的管道和油輪,賦予鮮活的人間故事。我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數字和圖錶,而是那些在漫長運輸綫上做齣關鍵決策的人物側影,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博弈,以及這條路徑如何塑造瞭沿綫國傢乃至全球的權力格局。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點,它就不再僅僅是一本關於能源的書,而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利用自然資源,編織現代文明骨架的史詩。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去理解我們腳下和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不見的流動是如何構建起世界的運轉邏輯。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特彆是“溯源之旅”這幾個字,暗示瞭一種深入骨髓的探索精神。我個人的閱讀偏好,傾嚮於那種能夠剝開現象,直達本質的文本。對於石油這種現代文明的基石來說,它的“源頭”不僅僅是地質上的開采點,更深層次是金融和權力結構的源頭。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位於中亞腹地的油田,與燈火輝煌的倫敦金融城聯係起來的。這中間的資金流、定價權、期貨市場的運作,無疑是理解現代經濟體係的關鍵一環。如果這本書能夠清晰地梳理齣這條從資源到資本的轉化鏈條,那麼它對於理解全球經濟運行的底層邏輯,將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我期待看到對早期探險傢、現代寡頭以及金融巨鰐們的刻畫,因為正是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共同書寫瞭這段從地下到金融的傳奇曆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