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元文。第40册 9787806438190

全元文。第40册 978780643819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修生 著
图书标签:
  • 元曲
  • 元杂剧
  • 古典文学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宋元文学
  • 全元文
  • 戏曲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ISBN:9787806438190
商品编码:3018043590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2-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全元文。第40册 作者 李修生
定价 52.00元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806438190 出版日期 2002-10-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大32开 商品重量 0.740Kg

   内容简介
书旨在搜集有元一代之汉文单篇散文、骈文和诗词曲以外的韵文。
  本书所收作家之时限原则上承金和南宋,原金朝管辖区作家以金哀宗大举三年(一二三四)为上限;原南宋管辖区作家以南宋赵昺祥兴二年(一二七九)为上限;以元顺帝至正二十八(一三六八)为下限。由金、宋入元,由元入明作家,其主要活动在元者,则作为元人收录。
  本书按照“以文从人”的原则,凡已收之作家,其文元论是否写于元代,均一体收录。
  元人的经、史子部著作,本书原则上只收序跋及书中所引之单篇元文。但可视为文集者,例如史部的奏议集、史论集、书判集,子部的题跋集,仍作为文集收录。
  为便于读者引用,本书仍按旧式编纂法分卷。每卷收文一万字左右,文多者一人多卷,文少者数人一卷。
  本书所收元文,尽可能选用善本、足本为底本,正文一依底本。底本确实有误,予以改正并出校记。一般异文,不出校记。校记附于篇末。笔画小误,显系误刻者,经予改正。
  本书所收作家,皆撰作家小传,简要介绍其姓名、字、号、谥、生卒年、籍贯、仕履、主要活动、著述及本书辑收情况等,并注明所撰史料。
  为便读者查检,本书分册编目而外,书末附录《全元文作者索引》、《全元文篇名索引》、《别集以外引用书目》。

   作者简介

   目录
全元文卷一二四九
全元文卷一二五0
全元文卷一二五一
全元文卷一二五二
全元文卷一二五三
全元文卷一二五四
全元文卷一二五五
全元文卷一二五六
全元文卷一二五七
全元文卷一二五八
全元文卷一二五九
全元文卷一二六0
全元文卷一二六一
全元文卷一二六二
全元文卷一二六三
全元文卷一二六四
全元文卷一二六五
全元文卷一二六六
全元文卷一二六七
全元文卷一二六八
全元文卷一二
全元文卷一二七0
全元文卷一二七一
全元文卷一二七二
全元文卷一二七三
全元文卷一二七四
全元文卷一二七五
全元文卷一二七六
全元文卷一二七七
全元文卷一二七八
全元文卷一二七九
全元文卷一二八0
全元文卷一二八一
全元文卷一二八二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全元文》卷四〇 《全元文》是搜集、整理、刊印元代散文的规模宏大的文献工程,旨在为后人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元代散文研究平台。本书作为《全元文》的第四十卷,继承了该书系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广博的收录原则,汇聚了元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流派的作者的优秀散文作品,力求展现元代散文创作的丰富面貌和时代特色。 本卷在选篇上,遵循了“博采旁征,兼收并蓄”的宗旨,广泛搜集了流传至今的元代散文文献。从文体上看,涵盖了碑记、序跋、书札、杂著、奏疏、颂赞、祭文、游记、论说等多种形式。这些文体本身就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通过对各类文体的集中呈现,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元代士人群体在社会生活、政治活动、学术交流、个人情感等方面的丰富实践。 从作者上看,本卷收录的作者既有当时声名显赫的文坛巨匠,也有地位稍显普通但其作品具有独特价值的士人。这些作者的身份背景多样,既有朝廷命官、地方长官,也有隐士、游士、僧侣、道士,甚至还有一些身份模糊但文采斐然的文人。这种多样性使得本卷的作者群落能够反映元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文化在不同阶层传播和演变的状况。 在本卷收录的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元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大量的碑记和墓誌铭,不仅是记录逝者生平事迹的文本,更是反映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家族观念、丧葬习俗以及士人价值追求的重要史料。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官员的政绩,一个文人的德行,以及当时社会对这些评价标准的认知。 书札和杂著则更加贴近个人生活和思想。书札往往是作者在日常交往中的文字,其中可能包含对时事的评论、对友人的问候、对学术问题的探讨,甚至是个人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这些看似琐碎的文字,却能提供最真实、最生动的时代气息,展现作者的性情、学识和生活态度。杂著则更为自由,作者可以就任何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论述,或抒发个人情怀,或阐发学术见解,或评论社会现象。 奏疏和颂赞等文本,则集中体现了元代政治文坛的特点。作为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进言献策的文体,奏疏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而颂赞则多用于歌颂帝王、功臣的功绩,展现了当时政治氛围和价值导向。 游记和论说类文章,则能反映出元代士人的游览经历、对自然山川的感悟,以及他们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思考。元代地大物博,民族融合,士人的游历也因此更具特色,他们的游记不仅记录了地理风貌,也蕴含了文化交流的痕迹。论说类文章则能够展现作者的辩才和思辨能力,他们对哲学、历史、文学、经济等各个领域的看法,为我们理解元代思想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本卷在编纂过程中,坚持以文本为核心,尽可能搜罗珍稀善本,对照校勘,力求文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在版式设计、字体选择等方面,也力求符合古籍的传统风格,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 《全元文》卷四〇的出版,不仅是对元代散文的一次大规模的文献整理,更是为元代文学史、思想史、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阅读本卷中的作品,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元代社会的面貌,感受元代文人的情怀,体会元代文学的魅力。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文献性和史料性。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对象,有助于挖掘被历史长河淹没的优秀散文作品,填补研究空白。同时,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也是了解元代历史文化的一扇窗口,能够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启迪。 总而言之,《全元文》卷四〇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文献意义的著作。它以其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元代散文创作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元代文坛画卷。通过这部巨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元代,理解元代,也更加珍视那些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极具条理性和逻辑性,从整体架构上来看,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即使内容跨度巨大,也始终能找到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认知负荷,使得我们能够专注于内容本身,而不是迷失在浩瀚的资料中。每当读完一个单元,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被作者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且相互印证的知识网络。这对于系统性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真正做到了化繁为简,深入浅出。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厚度足以令人望而却步,但一旦真正沉浸其中,时间仿佛都静止了。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即忘,它留给读者的思考是持续而深刻的。很多观点需要时间去消化、去反刍,甚至需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印证。我常常在阅读间隙,会放下书本,陷入沉思,回味那些深刻的见解。这种“慢阅读”的体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它不追求速度,而追求深度和广度,真正做到了对知识的敬畏与传承,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案头常备之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匠心,纸张的手感温润,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每一页都散发着一种典雅的气息。尤其是封面,那种古朴的色调和细腻的纹理,让人一上手就感受到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从目录上看,内容涉猎极广,横跨了历史、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看得出编纂者在选材上的独具慧眼和严谨态度。我特别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留白处理,恰到好处的空间感使得阅读过程十分舒适,即便是面对密集的文字,也不会感到压迫。拿到手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摩挲着它,感受那种沉甸甸的知识分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让我想起那些在旧书店里偶然发现的珍本,那种惊喜感和对知识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

初翻阅时,我立刻被其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和复杂的历史事件,描绘得如同精彩的戏剧一般引人入胜。行文间充满了哲思的火花,时常有令人拍案叫绝的精辟论断,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比如其中关于“变”与“不变”的探讨,从古至今,纵横捭阖,逻辑推演严密而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读来让人心潮澎湃,仿佛与那位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高屋建瓴却又不失烟火气的写作手法,是很多当代作品所欠缺的,它给予读者的,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宏大的知识体系,更在于它细微之处的考证与注释。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脚注和旁征博引,实则暗藏着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对于某些晦涩难懂的典故,作者总能提供详尽的背景介绍,使得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精髓。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一种对读者最起码的尊重,也彰显了编纂者不容妥协的学术精神。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某个特定时期社会风貌的描写,那些栩栩如生的细节,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人的生活气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