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王铭铭、罗丰、荣新江等倾情推荐 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蒙古高原的匈奴| 高原河谷的西羌| 森林草原的鲜卑与乌桓
☆探察三大游牧社会及其与汉帝国的互动 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
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 考取径,结合历史学、文献学、地理学等所学科研究方法,王明珂教授对中国北方早期游牧社会——汉代的匈奴、西羌,以及鲜卑与乌桓——进行了考察。主要探究了三大游牧部落的环境生态、动物生态与饲养、经济活动、社会组织、游牧与定居人群关系等方面,以及在此基础上他们与汉帝国的交往互动。
游牧者们看似“自由”的抉择,乃是在一种生存境况下“不得已”的生存选择。族群的发展并不能以高低为论,而是一种基于环境、内部社会结构所呈现出来的状态。王明珂教授通过精细的史料梳理与辩证论述,希望以此形成对族群历史关系的新认知,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
---------------
名家评论
王明珂洞察族群认同与共同体意识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中国民族学田野报告的传统方式之外,开阔了报道与阐释双管齐下的方法学。这是一本跨越历史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的作品,很有价值。
——许倬云
我们这个时代学术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指出,以定居的乡土格局来形容中国社会是有问题的。“中国乡土定居性理论”抹杀了我们历史经验中的许多“另类元素”。本书为我们呈现了汉代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诸种形态,使长期被我们视作“他者”的匈奴、西羌、东胡及其后裔,成为我们的自我认识的一个步骤。
——王铭铭
没有哪个古代帝国的周边,拥有像中国那样多的游牧民族;也没有哪种文字中留下像汉文一样对于游牧民族的丰富记载;然而当下游牧民族研究却是西方、俄国或日本学者的领地。当读完这部非凡拔俗的著作后,我们可以略感自豪地宣称,游牧世界的研究中终于增添了一份中国经验——从理论到微观。
——罗丰
作者既解构了旧史家的片面记载,又谨慎地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使自己不要走过头。作者基于多年来对游牧社会的亲身观察和体验,加之对中国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的熟悉,本书可以说是王明珂一部更加宏观的著作,是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荣新江
尽管历史事件,或者所谓“史实”并非不重要,但这本书中的“反思性研究”,却无意针对“历史事件的重建与其因果关系的安排”本身,而是要将一系列相关历史事件之由以展开的根源,追溯到中原王朝的资源边界与游牧各人群的不同人类经济生态,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诸方面。正由于这样高远的立意,本书才会写得新见迭出,引人入胜。
——姚大力
##读到对北方民族的不同之处的分析,就想到儿时对汉满蒙回藏这个概念的天真启蒙。那也是根植在内心对地缘政治深厚兴趣的爱的芽。
评分##人类学,理论性的东西在所难免,死了不少脑细胞。作者打破了游牧生活及经济代表同类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这一惯性思维,本书以三类典型游牧民族为例,解析了因何匈奴为“国家”,西羌为“部落”,鲜卑则由“部落联盟”走向集权制国家,三种形态的要因,作者认为这一现象取决于其辅助性经济,颇有说服力。通过阅读本书相信对史书记载中游牧民族一些习俗及中原政权关系会有更透彻的了解,最后一章融合了作者许多经典观点,如秦汉华夏帝国经魏晋转变为隋唐中原王朝,祖先记忆也由黄帝之裔变为炎黄子孙,长城边缘地带对于游牧民族分裂产生的影响等等。
评分##啰哩啰嗦,也难为王院士了,车轱辘话翻来覆去说:汉地政体跟大草原、森林草原、高山三种地理环境一块决定了三种游牧民族的政治形态,及其内部蕴含的不稳定因素。
评分##北魏辽金元清这些征服王朝一直比较模糊,只知最终消融于华夏文明;好奇“游牧”这种相对“农耕”落后的生产方式怎么征服统治,读完发现果然是误解~“游牧”是一种不能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方式,不稳定的自然资源,要求人们更高技术性的利用自然,并获取广大外在资源:贸易和掠夺——突破北方资源线争夺资源领域,因此游牧社会规模的兴盛取决于中原帝国的兴盛。北方游牧南下争夺,促成华夏认同的萌芽,“华”众多繁华,“华夏”一种多元联合体。魏晋南北朝将秦汉“华夏帝国”转变为“中原王朝”共识,皆因匈奴、西羌、鲜卑部族迁入塞内,融合华夏儒法及部族联盟概念,尝试建立兼治长城内外之民的政权。草原匈奴、高原河谷西羌、森林草原乌恒鲜卑,受定居地的影响衍生了许多不同的社会形态。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也是一种植物,什么样的土壤发什么样芽。
评分##与其说是抉择(带有自由意志的意味),毋宁说是自然环境强迫的顺应。但整体读来,感觉作者在一本书中想要表达的几个核心观点之间联系不太紧密,似乎有点散。
评分以布尔迪厄的表相-本相理论 对拉提摩尔、巴菲尔德的历史循环论的修正 突出人类生态对于人的抉择机制的影响力
评分##北魏辽金元清这些征服王朝一直比较模糊,只知最终消融于华夏文明;好奇“游牧”这种相对“农耕”落后的生产方式怎么征服统治,读完发现果然是误解~“游牧”是一种不能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方式,不稳定的自然资源,要求人们更高技术性的利用自然,并获取广大外在资源:贸易和掠夺——突破北方资源线争夺资源领域,因此游牧社会规模的兴盛取决于中原帝国的兴盛。北方游牧南下争夺,促成华夏认同的萌芽,“华”众多繁华,“华夏”一种多元联合体。魏晋南北朝将秦汉“华夏帝国”转变为“中原王朝”共识,皆因匈奴、西羌、鲜卑部族迁入塞内,融合华夏儒法及部族联盟概念,尝试建立兼治长城内外之民的政权。草原匈奴、高原河谷西羌、森林草原乌恒鲜卑,受定居地的影响衍生了许多不同的社会形态。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也是一种植物,什么样的土壤发什么样芽。
评分##人类学,理论性的东西在所难免,死了不少脑细胞。作者打破了游牧生活及经济代表同类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这一惯性思维,本书以三类典型游牧民族为例,解析了因何匈奴为“国家”,西羌为“部落”,鲜卑则由“部落联盟”走向集权制国家,三种形态的要因,作者认为这一现象取决于其辅助性经济,颇有说服力。通过阅读本书相信对史书记载中游牧民族一些习俗及中原政权关系会有更透彻的了解,最后一章融合了作者许多经典观点,如秦汉华夏帝国经魏晋转变为隋唐中原王朝,祖先记忆也由黄帝之裔变为炎黄子孙,长城边缘地带对于游牧民族分裂产生的影响等等。
评分以布尔迪厄的表相-本相理论 对拉提摩尔、巴菲尔德的历史循环论的修正 突出人类生态对于人的抉择机制的影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