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建國歷程、宗教傳統、政治體制、與商業精神中,探詢美國的反智根源。
「這是美國史學史上一部傳世的傑作……是想瞭解今天美國的人所必須閱讀的一本書。」--余英時
「本書內容不但深深吸引我,也解答了我在美國生活時心中所累積的若干疑問,真的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本書譯者、台大政治系教授陳思賢
從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開始,近代文明就一直是以理性思辨與知識探索為前進的動力,並締造了輝煌的成果。到了當代,美國又以其發達的學術、科技與物質生活為其佼佼者,特別反映在它擁有傲視全球的頂尖大學與最多的諾貝爾獎桂冠之上。然而,另一方面,美國文化在世人心中卻少以精緻、優雅聞名,訴諸實用與庶民品味的大眾化商品與娛樂才見其所長。近年來小布希的窮兵黷武、川普的粗暴的言論與政策更讓世人驚見美國文化中「反智」的一面,美國社會層出不窮的民粹與暴力事件也令人憂心忡忡。
二十世紀中知名的美國公共知識分子理察.霍夫士達特是少數最早注意到美國文化中的「反智」現象的學者之一。作為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史教授,他深深感受到美國人對純粹的學術--包含深厚的人文學養、抽象的理性思辨、審慎的推敲論證等等--的漠視甚至是敵視,尤其是五〇年代以反共為名卻動輒以知識分子為標把的麥卡錫主義,更另人痛心疾首。他於是於一九六三年出版了這本結合了思想史、社會史、與政治史的《美國的反智傳統》。
《美國的反智傳統》指出,「反智」不只是一時的民粹現象,也未必只是理盲躁動,它反映了美國人在特殊歷史與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傳統。作為一個脫離英國而獨立的新興國家,美國人往往視過往的歷史為落後、腐敗、封建貴族對平民的剝削的累積。基督教在美國蔚為主流的福音教派與振奮派推崇教友發自內心的感動以及與上帝的直接溝通,而揚棄在神學、教儀上的鑽研。傑弗遜、亞當斯、富蘭克林等建國先賢雖然具備偉大的心智,但對平等的堅持使得美國政治很快轉向以純樸、勤奮、踏實而沒有受過高等教育訓練的庶民百姓為主體,哈佛、普林斯頓等東岸名校出身的仕紳則變貶為懦弱、空想、不務實的理論派。對科技的崇拜、對進步的期盼,以及蓬勃的商業文化更將美國的基礎教育導向培育具有實用價值的技能,而輕視博雅的人文薰陶……
霍氏作為偉大的史學家,其傑出之處不僅在於對「反智」做了有系統性與歷史深度的耙梳,更在於他固然一面嚴加批判民粹、保守、反動、極右的思維,卻也試圖挖掘其背後深層的文化與社會背景,予以同情性的理解。這使得本書不但是研究美國文化與思想史的經典,更可以透過它去思考一個更宏觀的主題:「智識」在人類文明中該如何進展?知識分子能在社會上、政治上扮演什麼角色?
《美國的反智傳統》於六〇年代甫上市就造成轟動,並接連獲得普立茲非小說類獎、愛默生獎與希爾曼獎等殊榮。當代華人史學泰斗余英時先生於1975年撰寫的〈反智論與中國傳統〉即是受到本書的啟發。半個多世紀後本書中文版終於上市,讀者將可見其歷久彌新、經得起時代考驗的深厚史學造詣。
專文推薦
1. 余英時
2. 苑舉正(台大哲學系教授)
掛名推薦
1. 楊 照(作家)
2. 嚴震生(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
「這是美國史學史上一部傳世的傑作……是想瞭解今天美國的人所必須閱讀的一本書。」--余英時
「本書內容不但深深吸引我,也解答了我在美國生活時心中所累積的若干疑問,真的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本書譯者、台大政治系教授陳思賢
###好看,60年代的書以現在的眼光看還是歷久彌新。
评分###保卫我们的现代生活
评分##关于反智的研究,Hofstadter无疑是佼佼者。与一些知识分子对反智的蔑视,将其视为弱智而不予理会不同,Hofstadter试图通过对文献抽丝剥茧来寻找反智的成因:立基于民主制度和平等信念。追求平等,所以教育已绝大多数人为标准,而忽视了精英;追求民主,所以人们厌恶上流社会和知识分子当政,鼓吹“常识治国”(先有杰克逊,现有疮普),喜欢具有和自己相类气息的政客(如竞选者谈吐优雅往往被视为弱点)。值得注意的是,反智并不是一般美国人的追求,而是其对民主平等信念推崇而导致的结果。因此,反智在美国不会消失,而是随着社会危机起起伏伏。有趣的是,人们之前对知识分子比较蔑视,现在则是又恨又爱,恨的是在这个无所适从的社会人们越来越依赖知识分子,爱的则是知识和专业才能帮助人们度过种种危机。现在读更有收获。
评分##四个角度分析了美国的反智传统。是本旧书了但拿来解释现在的政治局势也丝毫未过时。
评分##抨击川普,嘲讽2020年疫情中的美国百姓,反智并不是反对聪慧,而是反对博雅,尤其是虚学,经验与科技不在此列。作者以此作了区分,理工科是实学,文史是虚学。亚洲人把虚学与从政做官联系在一起,千年科举入仕传统,政商界随时草莽英雄也都要硕博连读,头衔里必有博士。而欧美大学生从政一定要参军,孔武有力才不显得书生气。中外对上升通道理解不同,民粹基础自然不同。正文从宗教、商界、公立教育等方面逐步展开。关于教育的章节较为中肯,毕竟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美式教育更执着于下限。本书可以提供中美差异的颇多思考。
评分##课程读本
评分##关于反智的研究,Hofstadter无疑是佼佼者。与一些知识分子对反智的蔑视,将其视为弱智而不予理会不同,Hofstadter试图通过对文献抽丝剥茧来寻找反智的成因:立基于民主制度和平等信念。追求平等,所以教育已绝大多数人为标准,而忽视了精英;追求民主,所以人们厌恶上流社会和知识分子当政,鼓吹“常识治国”(先有杰克逊,现有疮普),喜欢具有和自己相类气息的政客(如竞选者谈吐优雅往往被视为弱点)。值得注意的是,反智并不是一般美国人的追求,而是其对民主平等信念推崇而导致的结果。因此,反智在美国不会消失,而是随着社会危机起起伏伏。有趣的是,人们之前对知识分子比较蔑视,现在则是又恨又爱,恨的是在这个无所适从的社会人们越来越依赖知识分子,爱的则是知识和专业才能帮助人们度过种种危机。现在读更有收获。
评分##虽然刚看完第一章,但是不得不佩服霍夫施塔特作为历史学者深刻的洞察力,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在当下也不过时。更进一步地看,其实这种“反智”现象并非英美或者基督教福音派的传统,它深深植根于人类的天性中,既敬仰智识,又存越一个边缘人的怀疑和恐惧。
评分##尽管本书写于快六十年前,但如果今天的读者带着一个疑惑往下读,还是会有很强的代入感。这个疑问就是,为什么美国会有特朗普这样“反智”的总统上台?作者似乎已经平静地预见到,几十年后美国政坛会诞生如此令世界震惊的变数。 霍夫士达特认为,美国的反智传统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第一,美国在宗教信仰上摆脱了欧洲旧观念的束缚,不愿受神学知识的旧思维影响,强调“天启”的观念和对《圣经》的感性解读。 第二,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人们排斥士绅阶层、看重领袖气质和领导能力,因此轻视学者风范和文艺气质的政治人物。 第三,在美国的商界中,人们看中的是白手起家、踏实肯干和坚毅不拔,相比之下,那些空有理论、脱离现实和眼高手低的知识分子们只是呆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 第四,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老师的收入和地位并不高,而人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