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为1990年吉林教育出版社的重印修订本,从行政、军事、经济、刑法等诸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北魏前期社会及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其政治制度全面地加以描述与总结。
##原来师承关系是陈寅恪>程应鏐>严耀中,通篇下来读着很舒服,30年前的书,今天仍然可以一读
评分##1989年的老书
评分##入门。语言极其值得学习。
评分##之前翻阅过老版,现在又好好看了遍新版,收获最大的是第二章的分部制和第三章的内行外朝。 时常看到“南部大人”“东部大人”此类说法,但是当时只以为是游牧社会的行国制,但是作者却详细梳理了六部与八部的区别,六部才是国之根本,组成了北魏宿卫禁旅的核心(六坊之众),八部则多由后方归附者和“新民”组成,出乎我意料的是,我之前以为的北方六镇竟然多由八部民组成。 前期的话,内(行)重于外(朝),外朝官参议意见,而内朝官审议决定,理清这块对北魏前期官员地位的不同还挺有用的。兵制、司法财政各方面的看法都对我很有启发,值得对比其他书籍再次阅读。只是可惜作者的兴趣转移了,所以也没有对内容做出重要的修改。 不过有些地方还是不太赞同,比如说子贵母死制度的猜测,这方面还是田余庆更有说服力些。
评分##本作梳理了北魏自定都平城至太和改制之间的各项政治制度,且特别关注制度的变化。作为一个以游牧部族为主体,又融合了农耕文明的新兴国家,北魏在前期的制度设计可以明显的看到“胡汉分治”的二重结构:在社会结构上实行分部制,在行政管理上区分内行和外朝,在经济管理中实行各类屯田法,在法治上依旧保留有原始的审判合议遗存。仔细分析这一百余年间的制度调整,能看到一条从粗犷简洁的部族政治向复杂精密的封建体制的演进道路,主观上是受到中原文明的浸染,客观上是为了满足复杂社会的管理需求。而后孝文帝实施的全面改革正是以“汉化”为表象的对秦汉制度的创造性转化。全面的改制不仅仅重塑了北朝的社会结构,并且为隋唐、乃至未来各少数民族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管理经验与制度范本。
评分##一本小册子,从盛乐时代到太和改革期间的北魏政治进行了简要梳理,从分部制、内行与外朝、对被征服者的管理、财政、刑法、兵制、封爵、宗教方面进行全面的剖析,受篇幅所限,论述没有十分深入,都是点到即止,以点带线带面,描绘北魏初期政治生活图景。北魏以少数民族统治一个大国特殊的政治体系,在时间和空间的增大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一变再变。量变的积累到了孝文帝时,各种因素交叉到一起,终于使北魏政治制度急剧改变,面目一新。过程中拓跋氏做出了许多中国史上的首创、第一。胡汉政治体系的“二重奏”在此过程中不断融合,在太和改革时终于趋向统一,“二重奏”也戛然而止。好奇如果孝文帝寿命再长一些,柔然、南朝带给北朝的军事再压力弱一些,太和改革在当时能否有一个缓慢、柔和、更好的结果。
评分##清晰简明
评分##北魏蕴含着诸多后续“北族”王朝的草蛇灰线。那拓跋的鲜卑刺史不就是达鲁花赤的beta版本吗?
评分##本书乃是严耀中的学术代表作,北魏政治制度史研究必读书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