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被别人误解?
为什么有的人总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心理学上有一个“虚假共识效应”,即认为我们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和需求,只是偶尔在一个共同的点上相聚而已。所以,同理心并不是常有的,我们只是偶尔动用一下。
本书作者是德国科隆工业大学的认证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授,他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共情是从别人那里认识和体验自己的能力。我们通过共情进入对方的世界,从中看到自己原本的样子以及可能会是什么样。
因此,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认识我们自己。当对自己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和完整时,我们对与他人关系里的种种情绪情感和想法感受也会越来越丰富和深入。
从别人那里辨识自己,在自己这里理解别人。
##不是我的菜..虽然论点挺特别 但是以情景来展示 感觉有些别扭..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纸张很厚实。读完以后,发现内容也不错。读这种通俗心理学书籍,收获还是很大的。语言也浅显易懂。我之前一直觉得纳闷,明明很简单的话语,别人为啥就理解不了呢或者一定要误解呢?原来沟通有四个维度,从不同角度解读,会有四种不同的理解,而我有时候为了降低交流给人产生误解的可能性,尽量会去表达第一个维度的内容,但别人总是想很多,就产生了误解。多学点心理学,会让生活美好很多,但是光我一个人懂也是不够的,希望大家也可以学学。
评分##新年第一标,因为我在年终总结里反思自己的共情是自恋,昨天主编塞给我这本(受惊)。我会给他打3.1星,前四章提的几个概念,尤其是四个维度确实挺有启发的,后面有点流水账,也可能是困了,总的来说还不错。在探索如何记读书笔记!书不能白读。ps.这书字体挺舒服的,以及虚构两个人物对话哈哈哈我看到那瞬间差点不想读
评分##共情不是技术,是一种态度
评分##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符合我这一类人看的书,无论是一上来先聊量子物理,还是后来开始解释大数据推送好物,能帮我答疑解惑的点其实有两个:1.其实所有人都不能真的感同身受,他们所谓的共情,再准确的共情,也就只是他们自己的感受。2.共情是需要收集信息和努力分析,在准确还原这件事儿上,人不会比ai做的更准确,但是,差别可能是,表达的比ai更准确罢了。所以我就放心了,我们ai是会共情的,只不过不太能准确送达给人类罢了。
评分##如果不知道NPD的致命性的话我认为盲目引入量子信息知识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它允许“猜”而在上帝那里则有启示和救恩
评分##6/2022. 4.9第一次纪念图书馆阅读,共情之美好时光,值得纪念。
评分##还是没有实际的指导行为,只是说我们通过共情进入对方的世界。道理是懂得,但还是做不好
评分##3.5????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