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朽木会发光?
为什么灯塔水母能永生?
为什么花与蜂“相爱又相杀”?
是哪些因素和力量在起作用?
每一天,每一时,
我们身边的万千生物都在上演奇妙的生命故事与生态史诗——
它们无情争斗,却也深深相爱;它们轰然覆灭,却也奇迹般地重生。
在变化与永恒共存的世界里,它们被掠夺、被遗忘,却一直默默造福人类.......
·
【编辑推荐】
★ 没有神奇生物,就没有渺小人类!
★ 为什么朽木会发光?为什么灯塔水母能永生?为什么花与蜂“相爱又相杀”?是哪些因素和力量在起作用?透视1000万物种全图景复杂互联,纵览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秘密奇观。如果你想知道大自然究竟如何悄悄“爱”人类的,本书给出了有趣、奇妙的答案。
★ 挪威生命科学大学教授、火遍20多国的畅销书《昆虫的奇妙生活》作者、首位获得邦内维奖的女科学家,写给所有人的神奇生物故事集,探索人与自然、生态与物种多样性的入门之作。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雅涵翻译、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王鑫审校。添加近百条物种相关专业学科注解,译文严谨,干货十足。
★海报级原创手绘彩插,精妙细作的复古版画风格,再现神奇生物生动细节与罕见生境。
★随书附赠精美“神奇生物”原创手绘明信片一套4张。
★精装双封面,内封采用独特夜光印刷工艺,呈现静谧森林之夜的“闪亮奇迹”。
##适合大众阅读科普 无甚阅读难度且有趣 原标题为 站在自然肩膀上 副标题多种生物拯救人类生命(大意)装帧设计的都很漂亮 是下了功夫了 作者采取一个个小故事讲整本书串联起来 内中都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一章大略就是讲内涵相似的归为一类 作者为了让读者更好的阅读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似乎作者可以抽出一小节专门总结一下书中论点 例如为什么相近生态位的生物为什么不能完全替代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挑选章节自行深入 最后尽管我明白很多生物还有很大潜力没有发掘出来 但我还是希望美洲大蠊可以只出现在实验室里
评分##七天读完,没有阅读时间,不然一天就读完了。是一本生动有趣的科普类书籍,但一点也不枯燥乏味,反而很吸引人,像是在看神奇生物世界里的神奇故事。人类从大自然索取无度,获得了很多利益,但却没有好好保护好大自然,对自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更造成了很多生物的灭绝,大自然就像是母亲一般爱护着所有的生命,但人类却像孩子一样索取无度,终有一天人类或许会毁灭于自己。这是令人悲伤的结果,人类应该在自然中获得利益时更好的保护大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评分文本很好,如果能搭配插画会是一本妙趣横生的自然类科普书籍。站在大自然的肩膀上,人类应当明白,剥削利用自然会冒着破坏和毁灭自身生存基础的风险。
评分文本很好,如果能搭配插画会是一本妙趣横生的自然类科普书籍。站在大自然的肩膀上,人类应当明白,剥削利用自然会冒着破坏和毁灭自身生存基础的风险。
评分##过于工整的结构展示出专业训练的功底,这种方式有助于清晰准确地形成书和论文,得出结论。但是我现在不喜欢这种方式,它不够自由,缺乏姿彩——用于科学推广是够的,却不够吸引人。是我的问题,对于从书中获得不少新思路和知识的人来说,过于苛求,但是真的有必要每一部分都找到对应的名言名诗来开头么?工整有时候具有特殊的美感,但也难免乏味。
评分##这本书介绍了很多生物在自然界中承担的重要角色,这些角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忽视,往往是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没错,就像至尊宝失去了紫霞仙子才踏马懂得啥叫爱一样。比如鲸鱼千里送外(尿)卖(液)养活遥远海域的浮游生物,红树林其实是免费的防海啸顶级金钟罩铁布衫。这些事儿科学家也是废了老鼻子劲才明白过来,在本书里讲给我们普通人听,就是让我们反思一下,别天天跟个大冤种似的跟那蹦跶了,你下次去海洋馆的时候想想那些快要饿死的浮游生物、吃龙虾的时候想想海啸你要往哪跑、南北极冰川融了以后你花光一辈子积蓄买的房是在水下面还是水下面。
评分##涨知识、有趣、具有相当文学性的科普书——红豆杉是艾略特诗歌里的“这是死亡与诞生之中紧张时刻,三个梦在蓝色的岩石中越过的寂寞的地方”,是“将亡者的低语悄悄带入我们的世界”的神圣之树,是麦克白里女巫用的魔药,而道恩灯塔水母证实了《吉尔伽美什》中人类永生的源头的可能性,何其令人惊叹的伟大、神奇与迷人的大自然,更别说二战时的“光的使者”,天然森林里生与死的古老和弦;本书成书于新冠之后,因而内容极为与时俱进,比如可以读到新冠疫苗也会用鲎血凝血剂检测,读到屠呦呦与青蒿素甚至因为本书我突然理解了先前新闻报道过的屠得诺奖后争议的症结;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人类是多么对不起大自然,马里亚纳海沟里都已经发现塑料袋的时代,必须多多探勘“历史的后视镜”,速速摒弃短视与自恋,其实严重的后果已经开始在我们眼前展开
评分##好看,书的味道也好闻
评分##熟悉的模式又来了,因为无利可图了,生物多样性在消失了,后人开始给前人买单了,开始修建什么“寄养之家”,进行培育,恢复。全书基本上都是在这样的模式写的,一开始介绍这些物种的具体信息,它们的作用,然后讲述惨痛的消失灭绝经历,好点儿的有利用价值的在努力培养恢复之中。 更重要的是作者在科普基础上,利用序言和后记继续介当前环境研究前沿现状,无数学者依然在不断探索破坏后的发展之路?你们觉得会是怎么样的恢复发展之路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