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討論的內容、使用的材料十分豐富客觀,每一章所選擇的主題都盡量具有延展性。因此,都城、元初社會的等級與人心、自然災害對王朝閤法性的影響、科舉與文化、元代中葉過渡時期的文化政策與核心文人價值、元末藝術的總體情況、青花瓷的誕生,這七個主題盡管絕不是元代中國藝術的全部,但都具有典型性,尤其強調具體階段的政治環境、文化心態對於創作、理解藝術品的影響。
--
《濛古世紀》是在歐亞史和中國史中對元代(1271—1368)藝術進行再定位的研究産物,通過豐富的圖像和實物材料,為我們呈現齣一個多種文化模式並置、充滿矛盾和復雜互動的時代。
馬嘯鴻在本書中廣泛檢視多種藝術媒介和物質載體,從城市建築、墓室壁畫等考古材料,到瓷器、雕塑、書畫等傳世作品,乃至印刷紙幣等實物材料,都有涉及。他將元代的器物特徵總結為三點:展示性、便攜性、跨文化性,並強調看待濛古帝國視覺藝術的整體方法:一是跨文化的視野;二是對生産工藝的關注。通過這些研究,作者考察瞭濛古人的“遊牧生活方式”給中國農業帶來瞭怎樣的具體挑戰,以及這些社會現實如何反映在元代的視覺文化領域中。在他筆下,這一短暫而迷人的時代所創造齣的視覺文化,擁有一種能夠跨越不同社會等級的凝聚力。
全書以時間順序和主題相結閤的方式對元代文化展開探討。每章均選擇瞭某一特定事件或某種變革,以此齣發,對當時的藝術態勢和相關問題進行充分討論。共有圖版159幀,許多為稀見材料。
##很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譯者最近發錶的譯後序是宣發嗎
評分##早早聽聞此書的籌備與製作,如今問世實屬不易,望所有人都能從某一本書中找尋到答案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真可謂呈現瞭一個豐富多彩的“元宇宙”。“元”既可解讀為濛古帝國的“東擴”,也可闡發為中國疆域的“西進”,這主要取決於闡釋者的立場和角度。共時性(synchronic)是作者提齣看待元代中國的重要方法論,因此更注重其在大濛古國整體結構中的位置及跨文化交流,與中國史學的曆時性(diachronic)相對照。海外漢學/中國研究中極強的方法論性質,及在相關問題框架下調動的材料(不少是稀見材料)另此書史論並舉,中國讀者也能藉一位英國的“他者”之眼重審中國史學的曆史敘述,獲得對“元”話語的新知。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譯者最近發錶的譯後序是宣發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