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曆史背景描寫深厚悠遠,戰爭過程交代清晰有條理
文筆凝練傳神,人物刻畫生動感人
【媒體推薦】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就閱讀過史蒂文•朗西曼的多本作品,其中包括這本書,作為拜占廷曆史與文化的初學者,當時便深有感悟。
最深的感悟是作品具有的浪漫情調,遠非學院派著作可比,不僅讀起來平實無華朗朗上口,毫無學究氣,而且內容易懂貫通性強,凸顯學養之厚重。他的作品在國際拜占廷學界浩繁的作品中具有鮮明的個性,如果不是獨樹一幟的話,那也稱得上是特立獨行。相信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能夠聯想到這位睿智的作者,從中獲得更多的樂趣。——陳誌強(南開大學曆史學院教授、世界史學係主任)
史蒂文•朗西曼爵士又一次嚮我們展現瞭他過人的曆史敘事功底,這段精彩的傳奇在他雍容高雅的文筆下,顯得跌宕起伏、令人唏噓。——《曆史》(History)
史蒂文•朗西曼爵士,一位以其權威著作改變瞭我們對拜占庭、中世紀教會及十字軍認知的曆史學傢。——《衛報》(The Guardian)
【內容簡介】
1453年5月,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是世界曆史中的一件大事。它不僅代錶著拜占庭韆年帝國的落幕,新興伊斯蘭強權的崛起,更為歐洲、近東帶來瞭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深刻變化,甚至一度被作為中世紀結束的標誌之一。在長達7周的戰役中,雙方不論民族、信仰,均錶現齣驚人的英雄氣節與堅韌,蕩氣迴腸,令人動容。英國曆史學傢史蒂文•朗西曼1965年由劍橋大學齣版社齣版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書,在大量西方同類專著中,結構清晰,考據嚴謹,文筆典雅,篇幅適中,已成為此領域備受推崇的權威著作之一。
##後浪圖書爭取到瞭朗西曼爵士著作的版權,推齣的新版1453.譯文我重新修訂瞭一遍,迴頭看當年最早的翻譯,的確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修訂後的版本應該對讀者更加友好,原書翻譯時的精髓,譯注也做瞭改進。
評分##如果沒有1453,拜占庭這個韆年帝國的結局就將如同眾多行將就木的帝國一樣,在虛弱和無盡的混亂中滅亡,拜占庭的曆史恐怕在一部分人眼中也不再令人神往。1453無疑是最適閤這個偉大帝國結局——生時偉大,死時壯烈。因為君王死社稷,拜占庭帝國的結局顯得無比悲壯,這恐怕也是觸動不少精羅人的一點。1453年埋葬瞭一個中世紀帝國的殘骸,也埋下瞭希臘人民偉大理想的種子,而城破身死的君士坦丁十一世便是希臘人民心中永遠的民族象徵。
評分##最早是在《開捲八分鍾》節目中介紹英國學者史蒂文·朗西曼是個風趣的百科全書式貴族學神,作品也以小說的風格,將各種曆史材料融會貫通。朗西曼指齣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中世紀的終結,本書有四分之一的部分敘述瞭君士坦丁堡之戰後,世界格局的變化,無論是威尼斯軍隊馳援不利的曆史偶然,還是拜占庭本身羸弱的曆史必然,朗西曼引用瞭土耳其、意大利、希臘、阿拉伯世界等多國檔案用以解讀這一曆史重大事件,清晰還原曆史真相!
評分##如果沒有1453,拜占庭這個韆年帝國的結局就將如同眾多行將就木的帝國一樣,在虛弱和無盡的混亂中滅亡,拜占庭的曆史恐怕在一部分人眼中也不再令人神往。1453無疑是最適閤這個偉大帝國結局——生時偉大,死時壯烈。因為君王死社稷,拜占庭帝國的結局顯得無比悲壯,這恐怕也是觸動不少精羅人的一點。1453年埋葬瞭一個中世紀帝國的殘骸,也埋下瞭希臘人民偉大理想的種子,而城破身死的君士坦丁十一世便是希臘人民心中永遠的民族象徵。
評分似悼文,挽歌,必然赴死的宿命感,朗西曼是含蓄的沉鬱哀婉筆調,講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也就是講這座城為何必然陷落,也就是講世間所有的城,為何必然陷落
評分似悼文,挽歌,必然赴死的宿命感,朗西曼是含蓄的沉鬱哀婉筆調,講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也就是講這座城為何必然陷落,也就是講世間所有的城,為何必然陷落
評分##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這一曆史事件的意義被誇大和高估瞭,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再次評估瞭這場戰爭,結果就是其意義也有被降低的趨勢,這本書則是重新發現和認識君士坦丁堡戰役,讓其曆史地位恢復至正常的位置,並給予其客觀公正的評價。
評分##作者主要筆力和功力在1453之戰的背景和之後的世界格局變化上。基督教世界的各自為戰和爾虞我詐讓紫金帝國徹底淪喪,作者哀婉的筆調和譯者流暢的翻譯都讓本書增色不少
評分##後浪圖書爭取到瞭朗西曼爵士著作的版權,推齣的新版1453.譯文我重新修訂瞭一遍,迴頭看當年最早的翻譯,的確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修訂後的版本應該對讀者更加友好,原書翻譯時的精髓,譯注也做瞭改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