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作傢李翊雲首部中文版小說
以極大的坦率和洞察力
駕馭瞭悲痛和堅韌、失落和重生的兩極
……
我不認為我曾拋下我的人物。我不重讀我的書,但我記得這些人物,有時我似乎會在生活中遇到他們,在街角或地鐵上。我曾經問過威廉·特雷弗這個問題。我告訴他,他筆下的人物常常在我讀完故事的幾個月甚至幾年後還伴隨著我。他說他也記得他們,而且有時為他們感到悲傷。我想這也是我的感受。
——李翊雲
李翊雲的任何一本新書都值得我們慶賀,而且現在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她那種清晰而富有同情心的視野。《我該走瞭嗎》帶我們進入李翊雲熟悉而有力的情感領域。它精妙地探索瞭我們所愛的、失去的和哀悼的將如何塑造、恢復和重塑,讓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
——西格麗德·努涅斯
這部齣色的小說審視瞭人經曆過的生活、不斷增加的喪失、感知的模糊性。李翊雲將曆史寫得深刻、細膩、優雅,即使它是正在發生的曆史。她是我最喜歡的作傢之一,《我該走瞭嗎》是一部非凡的作品。
——梅格·沃利策爾
……
莉利亞經曆過三次婚姻,撫育五個子女長大,眼下正期盼著第十七個孫輩的降生。她一生都在幫助身邊人認清自己,到瞭八十五歲,她開始為故人羅蘭的日記著迷——年少時,他們曾有過一段露水情緣——她想看看,自己能為後輩留下些什麼。
日記裏巨細靡遺地記錄瞭羅蘭的情事。莉利亞不厭其煩,為每件事添加注腳。一段持續數十年的隱秘關係緩緩揭開,包括連羅蘭本人都不知曉的女兒露西的存在。火焰般的激情,湮沒一切的悲痛,人心在這兩極之間往返,卻又不得不尋找歸宿與齣口,繼續巡航。李翊雲在小說中給予瞭生命繚亂的禮贊,關於莉利亞,也關於來去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人。
##羅蘭的日記和莉利亞的批注使我癡迷,與其說癡迷日記,其實我更好奇莉利亞的想法和她的視角,閱讀時總能感受到心靈上的共振。我甚至覺得自己參與瞭他們的人生,但實際上並沒有。有一些男人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好像電影院裏按時播放的熒幕,他們不知道廳外有真實的故事在發生。那句忠告他做到瞭嗎?如果提前知道自己的人生,他還會繼續堅持下去嗎?還好有莉利亞貼在日記內側的那句話“記住,隻有軟弱的人纔從他人身上尋求迴報。我們迴報的是我們自己。”
評分##一本拿起就無法輕易放下的書,這幾天神魂顛倒地被她的敘述緊緊抓住, 剛開始完全被作者的情緒感染,隨著寫作節奏的展開,感覺自己和敘述者,和書中人擁有瞭共同呼吸的韻律, 觸摸到幾位女性對生活和命運的強硬, 和心懷傲氣地活著的感覺。
評分##我曾想從羅蘭那兒得到一個夢,他確實給瞭我那個夢。遠遠不止那個夢。 想象去找親愛的吉爾伯特要一個夢。那麼做好比在麥片盒裏搜尋鑽石。 記住,隻有軟弱的人纔從他人身上尋求迴報。我們的迴報是我們自己。
評分##“我收藏人,因為我喜歡活在他們中間。”
評分##就像生活本身。長篇小說本該擁有這樣的節奏,就像她所鍾愛的《戰爭與和平》或者《紅樓夢》一樣,一條長河,時有暗流。閃光的譬喻很多,也不顯得賣弄聰明而惱人。後半程日記和批注間雜的寫法,讀到久違的書信體多聲部的美感。
評分##非常厲害。
評分##一口氣讀完,捨不得放下。男人或許永遠搞不懂女人,堅硬如莉莉婭,也承認生活是個無法破解的謎題。
評分##很文藝,感覺裏麵三位主角(莉利亞、羅蘭、西德爾)有意識地過著一種detached的生活,如果讀者能進入這個世界那這本書讀起來應該是很愜意的,但我大概是閱曆不夠吧沒法共情,隻覺得很瑣碎、多到沒有必要的以問號結尾的人生智慧,人物也沒多立體,再過一兩個月就忘記80%係列
評分##有一類的作傢,我讀完她寫的小說總懷疑她已經活過幾輩子瞭,李翊雲就是這類。不然我實在不能理解這些感悟,如何在一個人的身上沉澱得這麼厚重。我相信閱讀這本書是無法快速前行的,她的文字像沼澤一樣纏住讀者的雙腿。作者嵌套瞭一種雙重閱讀:莉利亞在閱讀羅蘭的日記,我們在閱讀莉利亞閱讀時的批注、補充、修正。羅蘭在意的主題是愛與自我,莉利亞始終在梳理女兒的早逝,一個感性散漫,一個堅硬傲骨。人生的問題在這裏被討論得太多瞭,說到底:你得學會喜愛一個歪斜的蛋糕,它就是屬於你的那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