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凉山兄弟》作者、人类学家刘绍华
“把自己作为田野”,跨越边界书写疾痛、记忆与新生
母亲失智,女儿患癌,两代人的身心风暴
一段共同下坠又相互承托的关系变奏
经历生死后反思自我、家庭与社会的照护之道
学会向生命示弱,献给终将直面老病死苦的你我
——————————
【内容简介】
2018年7月,母亲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初期,而我被查出淋巴癌。母女各自遭逢生命剧 变,家庭也作为共同体承托着照护重担。如何接住下坠中的脆弱之人?如何重构身心、自我与关系?治疗与康复的“过渡仪式”是一段往复旅程,其间既有毁减、疼痛与绝望,也有重建、愈合与新生。
病后五年,宛如一场经历、遗忘与重构的奇遇。或许因为我们都在生命动荡转型时,跨越身心边界,默默调整了与自己和彼此的关系。生平第一次,我如此渴望理解母亲在想什么、经历了什么。在认知的渡口,全家都和母亲一起上船,携手度过记忆与失忆的边界。我也从重病中毕业新生,学会向生命示弱,也决心将自己交托,在人生下半场继续照护的实践与探索。
——————————
【编辑推荐】
???? 人类学者“把自己作为田野”,跨越边界书写疾痛、记忆与新生
两种“世纪之症”,一场生命的过渡仪式,一次重生。
知名人类学家刘绍华与母亲接连确诊癌症与阿尔茨海默病,人生中场,重症罩顶,她以学者与病者的双重身份,记录了母女这段生命旅程。在患病与照护中,重构身心、自我与关系,领悟活在当下与示弱的美德。、
???? 从共病到共生,一段母女共同下坠又相互承托的关系变奏
母亲原是照顾全家、运动样样精通的健身达人,女儿原是闯荡天下、关怀社会弱势的人类学者。两代女性跨越身心伤痛,在生命动荡转型中重新看见彼此。
“如今,母女之间指点与被指点的界线愈来愈模糊。亲子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换位交流,所联结起的生命关系,宛如合力画一个圆,共构完满。”
???? 打破疾病禁忌与刻板印象,叩问生命伦理与关怀照护之道
如何与衰老、失忆、病弱和解?如何将照护负担转化为陪伴?病人需要怎样的关怀?
重病,如一面关系与人性的放大镜。体会人情冷暖后,作者无意于书写创伤,也并非美化疾病历程,而是着眼病人常被忽略的心理处境与关系重构,反思缺乏的生命哲学与伦理教育。
照护,不仅是个人之事,更是全社会之责。呈现由病患、家属、医疗人员、照护机构、政策法规等多方共同构建的照护网络。
???? 虚实交织,跳脱学术框架,以日常细节钩沉生命体悟
每章以小说笔法开头,描述母亲“小美”与女儿“小华”的日常故事,也是二人的生命史。母亲因失忆闹出的乌龙、亲友因食物串起的联结、“我”在康复途中习得的身体技艺……
超越自身苦痛与自我叙事的局限,追忆后辈对上一代人生命历程的体认,召唤读者共情共感。
????繁体中文版豆瓣9.1分,读者感动落泪,医学教授王一方、照护者胡泳、作家于是、医生王兴 诚挚推荐
——————————
【各界推荐】
如何走出家庭“共病”的泥沼?刘绍华女士以人类学家的视角与笔触详尽而细腻记录了母女共病境遇中的丝丝酸楚与救疗、拯救、救赎历程,其内涵大大超越了医疗技术服务,而拓展到身心钝击煎熬,社会关系缩限,灵性彷徨张望的回应与抚慰。这不仅是对慢病时代社会照护体系的挑战,更是对人类迎击苦难时精神韧性的考验。值得一切遭遇或同情生命颠簸、人生变故的读者细读、细品。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老病死苦,恰似出生一样是个过程。接受贯穿生命的每一段历程,就是丧失意义和重获意义的交替循环。真正的照护完全可以成为巨大的意义源泉,因为枯萎几乎和成长一样重要。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病首先敦促病人学习,继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再而调整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恰是在病中,后代似乎才会对上一辈人的生命历程有更深的体认。照护最先带来的必定是混乱,最终却总能帮我们确定爱的存在。本书从母女共病说起,最终抵达的是母女共生,因为从照护出发,我们可以抵达人类文明的核心,成全人性的终极尊严。
——于是,作家、译者
同时作为患者和照护者,作者从一个极特别的身份视角告诉每一位可能去探望患者的亲友,患者最需要的并非勇气,而是活在当下的领悟和示弱的美德。
——王兴,医学科普作家
##好书!想推荐给妈妈看!
评分##好书!想推荐给妈妈看!
评分##整体比较失望,不知道豆瓣为什么评分这么高。
评分##“接纳困顿与归零的时刻,学习对生命示弱,将克服苦痛与病弱的绝对企图,转化为体验探索和疗愈的意愿,或许方得放下的能力与安心自在。”
评分##是好看的一本关于母女共病的絮语,有很多让我鼻头一酸的段落,是想起了我的奶奶。她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总是忘记自己洗过澡、还没洗澡,总是嚷嚷要“回家”,回到那个她年轻时的家。
评分##身边20出头的朋友们都觉得这书有点苦,但30左右的我们读出了很多安慰。“母亲和女儿同时患病,女儿既要接受不那么健康的自己,又要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 说是身心风暴也都显得有点文邹邹的,弱化了其中(也是我们生活中)的焦灼与绝望时刻。但书写的意义就在于此。刘绍华老师作为人类学者,有深刻的关怀与担当,她“把自己作为田野”,在焦灼之后写下了平静且有力量的文字。 病非如此,并非如此。生病是问题所在,但我们都要学会与问题共处。如何在患病和照护共存的这种紧张又重压的生活中找到平衡,维持内心秩序,刘绍华老师都给出了自己的探索与答案。 作为一个不安全感拉满的人,我很感激这样的叙述。一个简洁明了的“不能对重病患者说的十句话”,“不能做的事(看望病人最好别带花)”,都让我感觉到内心有了一点支撑。
评分##不是你经常看到的那种冲突,没有悲怆,自怨自艾,怨天尤人和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的不甘,就只是平和的感恩,珍惜,好好珍重自己,珍重身边人。对我来说,也许我没那么幸运有大家庭的保护,也许我没那么平和接受自己和妈妈的共同病痛。终归只是一段还行的旅程。
评分##整体比较失望,不知道豆瓣为什么评分这么高。
评分##选题非常好。近年来照护变成了一个越来越被看到和讨论的话题,也是因为老龄化社会已经势不可挡,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晚年生活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里面有几点印象很深。其一是人不仅要学会照护他人,还要学会做一个被照护者,认识到示弱亦是美德,这个上野千鹤子也讲到过;其二是疾病会重塑人与自我的关系和人与外界的关系,关于自我的身体了解和关于如何正确对待病人,其实都是更需要被普及的教育。分享很真诚,但或许是因为话题太切身,作者人类学者的身份和视角不太容易找准距离,太近了过于残酷,远了又显得力度太温,整体有意犹未尽之感。非常希望作者能就这个选题再做一些拓展探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