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日本学者藤井省三专写的一部独特的文学史。它“小题大做,旁敲侧击”,仅仅从鲁迅小说《故乡》于1921年发表后被阅读、评论的变迁情况以展示20世纪现当代的中国文学空间,其中涉及了许多文学史未曾涉及或较少涉及的学科领域。正是传播美学和接受美学批评方法的运用使这本“阅读史”获得了崭新的文学是品格。这种特殊的文学试验旧方法显然对传统的文学是构成了挑战。
##如果不是在特价书店出现,我几乎就错过这本书了。
评分##写论文的时候速读一遍,研究之翔实不得不服
评分##切入点很小,但也很有意思,从文本-读者的关系切入,利用杂志、教科书、教案等等来进行探讨,不从惯常见到的文学批评家的视角,进行文本的深入探讨,而是从文本与外部读者的关系来主要探讨有关例如意识形态的问题、国家/国民的建构的问题,既有小的一面,即围绕故乡,又有大的一面,即涉及到中国的历史,以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空间为背景。借用了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理论,读的时候想要提问的是,如何建构想象的共同体的方法作者并未进行分析和明说,但在具体分析中又将建构本身变成了一个固定了的观点,例如建构共和国对于农民的问题,如何推广国语的阻碍的问题。还是有些理论拿来就用的感觉,不太能让我信服。
评分 评分##非常有趣,通过考察鲁迅《故乡》在中国语文课本中的变迁(包括课后习题的指向性),进而打开现代中国的一种文学空间,尤其重要的是,作为结尾段落的“世上本没有路”,到底是不是与全文分裂的?它是民族主义的结尾吗?其内涵是不断变更的。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