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迪,1959年生,男,以色列人。1996年于美国匹兹堡大学人类学与亚洲研究系获中国考古学博士。现担任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人文学部副部长,路易斯·弗瑞博格中心主任.终身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考古。历任《东亚考古学杂志》顾问,《历史学》(希伯来语)编辑,东亚考古学会副会长,普林斯顿高级研究会会员。曾出版过《普天之下:帝国的中国》、《中国内蒙古赤峰河谷地区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形变化所指示的沉积速率及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等著作6部,发表文章70余篇。
《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史前社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学、视觉与空间分析等方法,借鉴西方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概念,对公元前第2千纪后期至第1千纪前期包括东北地区在内的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考古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而描绘了北方地带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轨迹,为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北方地带的社会发展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充分体现学了人类学才能充分解读考古材料,不然真的只会编写考古简报了。把北方中国放到中亚、北亚的视角考察,得出非常可靠的观点。唯一的不足是作者对中国古代文献的理解有限,无法把考古材料与文献结合,否则会有更大的成就。
评分 评分##考古学实在太不好看,大概能梳理出作者想分析的考古学依据,但是作者做结论非常审慎,还是得看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结合宗子维城,可以大概了解罗泰的那种“统计学分析指的是什么”。而狄宇宙和王明珂很明显对于考古材料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本书也着重提到了考古学的陪葬物品与外部标志还有族群认同的关系,可以与狄王二人的研究互动。
评分##用装饰品作为族群标志的观点很有意思,与以往惯用的陶器群区分族群的方法有所不同。值得吐槽的是翻译质量太差...
评分 评分##评论有失偏颇。书主要从一个比较大的理论型框架切入,并不是“干货-oriented”(文献、出土)的论文。评判标准应该是读完后有没有对这种“peripheral region/culture frontier”有个整体认识。
评分 评分##不知是翻译拉胯还是原文冗赘,到第四章及之后开始分析论述的时候,关于考古材料中身份标识的确定啰里啰嗦却不知所云,最终叙述各家学者观点的三四页纸的论述,只归结成一句话:尽管我们知道物质材料中的身份标识不一定能表现身份认同,但条件所限,我们目前也只能用物质材料作为身份符号来进行研究。但为了规避这个不足,我的文章不打算定性,而打算讨论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
评分##(南大图书馆)思路可以,方法也对,就是得出的结论太少,过于保守了,余老师翻译的还可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