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 ),美国天文学家,20世纪最著名的科普作家之一。他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誉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作为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顾问,萨根参与了美国的空间计划,与同事一起设计了探索金星的“水手1号” 项目。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在冷战时期,萨根建立气象模型说明全球范围内的核战争可能导致地球生态失衡,并提出了“核冬天”的假说。20世纪70年代起,他开始主持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书籍,他主持的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科普作品《伊甸园的飞龙》荣获普利策奖。
这是卡尔•萨根在病床上完成的遗著,他用睿智的眼光审视了那些关乎21世纪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这些文笔优美又生动有趣的文章,既展现了宇宙的浩瀚无垠,又触及人类心灵柔软的角落。从环境保护到堕胎权益,从限制核武器到太空探索,整本书围绕着一个问题展开: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在科学的帮助下,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萨根极为罕见地在作品中流露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生命、爱、死亡与信仰的态度——勇敢地面对死亡,直视死神的双眼,感谢生命给予我们短暂而又丰盛的机会。
##要表达什么?还是就准备写一整本没啥卵用的结论
评分##按需。
评分 评分##失望,没有自己深邃的思考,小学生般的科普
评分##作为美国顶尖的天文学家、科普作家,萨根曾参与空间计划,获得普利策奖,文风简洁优美。举例,“臭氧层的破洞是一种书写在天上的文字”,造成“一片天空不见了”。在这篇科普臭氧层破坏的文章里,他从身边的例子切入,讲述20世纪初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工业化成就带来的便利,渐现的危机,调整、改变与未来的忧虑,推导逻辑清晰。整部作品集实质上是科学哲学的探讨。由于科学进展之迅疾,科普作品经常面临时效的挑战,萨根这部20多年前的遗作也不例外。写作时的前沿课题已成旧事,他所表达的对生态环保、科学伦理的观点也多成共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科普作家都具有“历史感”,而萨根的历史感贯穿于他的所有作品,贯穿在他直至临终仍然对科学知识整体命运的关切里,极其鲜明浓郁,依然脉动不绝。
评分##我从来不是一个聪明的人类。 我从来不是。我一直有一种庸俗的本能,我想这种本能也从没有离开过我,那就是回归一个群体寻找安全感,即使我知道自己在做错事,我也乐意沉浸在这种虚妄的安全感里。幸运的是,我一直被群体排挤,我不知道是我热爱真相的性格让我被排挤,还是排挤促...
评分##我从来不是一个聪明的人类。 我从来不是。我一直有一种庸俗的本能,我想这种本能也从没有离开过我,那就是回归一个群体寻找安全感,即使我知道自己在做错事,我也乐意沉浸在这种虚妄的安全感里。幸运的是,我一直被群体排挤,我不知道是我热爱真相的性格让我被排挤,还是排挤促...
评分##相较科普 本书更侧重关怀 去年的某一瞬间我曾自问:到底是我们太过渺小所以该心存畏惧 还是因为渺小而无所畏惧?也许对于萨根而言两者皆然—正因为人类的渺小 所以要对宇宙 生命 环境抱以敬畏 让人类 地球文明的火种能够尽可能的延续 而非自命地球的主人 为发展而肆意破坏地球环境 另一面 广阔的宇宙也为人类提供的无限的可能 这份无尽的未知鼓舞着他们不断朝宇宙深处迈进探索新的可能。联想到前几天看的旅行者号纪录片和序言中萨根的那段话:“地球 我们的家园 那颗悬挂在无垠宇宙里的一颗深蓝的暗点” 此外 银河系中有4000亿颗行星 而我们的宇宙又存在着几千亿个星系 读到这 我想也只有自以为是的愚蠢之辈还会继续纠缠人类那微不足道的历史和争论
评分##已经过去了20年,这个世界依旧没什么太大的长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