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阳,1980年10月生于湖北省当阳市。1999年考入南开大学,先后在中文系、历史学院学习,2006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200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1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等领域的研究,重点关注丝茶贸易与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庚子国变期间,京津沦陷,秩序大乱,南北交通中断,大量京官和难民危在旦夕。上海绅商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中国救济善会和东南济急善会,发起、组织和实施大规模的救援。
这是一次非常时期由上海绅商发起、各省疆吏合力促成的大救援,其规模之大、动员之广、施救对象之众、效果之著, 史所罕见。
庚子国变及其庚子救援的发生,与19世纪中外贸易的南北差异有重大关系。以丝茶为主的出口格局使得从对外贸易中获利的主要是东南各省,因为丝茶产区主要集中于东南。近代化的西洋器物如轮船、电报等进一步加剧了南北之间的利益分化,东南因而更容易接受西洋器物与文明,北省反之。
久而久之,南与北,新与旧,俨然对立。进一步探讨,可以发现庚子救援虽然是以“东南官绅商民合力筹办”的形象面世,但本质上仍是以乡谊为基础的救援行动,李鸿章称之为“造端于各人各家亲友之相赈,扩充为同省同旗官民之普济”。庚子救援让以往潜而不彰的“省籍”意识浮出水面,成为清末新政时期“省界”意识勃发的前奏,而正是“省界”意识深刻影响了新政时期的社会和政局,并最终改变了历史。
##余论尤佳。
评分 评分##一、二、四、五章
评分##三星半。问题意识太滥肯定不行,但没有或不彰也会带来很大的缺陷。
评分 评分##顺应风潮,利用微信读书的网页版看的这部多元化的近代史研究精品博士论文,本书最初成文于2012年3月,利用大量参与事件的人物的日记完成了这本抽丝剥茧一般精彩的论文。大致来说庚子救援的行为,拓展了南北之间交通的路径,庚子救援的行为本身是交通史层面的思考。救援问题的研究涉及两个群体的进步,即作为庚子救援的主要对象的“京官”团体,自秦汉以来,“中央政权为防止强大地方势力的抬头,逐渐通过了地方各级官员回避本籍的法令”。各省京官与各省绅士则成为自觉维护乡土利益的首要承担者。又因为京官身在京城,京官某种程度上成为各省利益在朝廷的代言人。l另一层是基于救援群体的组建,体现上海丝织业的兴起。救援群体造就以上海为中心的义赈团体,他们的领袖最终成为上海商会的领袖,造就了上海华人社会形成,故而庚子救援运动影响深远。
评分##微信读书
评分##上海以一地救一国,在上海出现跨地域的救援祖宗商会组织不是偶然,一上海靠租界起家,思想先进,近代出口占绝大部分。浙粤商业巨人都在上海。二上海是移民社会,都是江浙粤移民,所以容易形成跨越原籍贯地域市民意识,因为他们都有一个标签上海人。伟哉上海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