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源
青年作傢,1987年生,廣東汕頭澄海人,現為清華大學中文係博士生,美國杜剋大學訪問學者(2017-2018)。曾獲得兩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奬,以及第四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短篇小說佳作奬等。小說作品發錶於《花城》《山花》《大傢》《作品》《青年文學》《小說界》《江南》《長江文藝》等文學期刊,已齣版長篇小說《以父之名》、短篇小說集《鑽石與灰燼》《第三條河岸》等。
本書是青年作者林培源的短篇小說集,精選9篇短篇力作集結成冊,包括《白鴉》《秘密》《燒夢》《金蟬》等。
神秘的白鴉、死後留戀人世的郵差、藉“燒夢”焚毀記憶的老人……故鄉、親情以及人在處境中的掙紮,這些根本性的主題在字裏行間靜靜流淌。他以短篇小說作為觀察世界和文學的顯微鏡, 以個人命運為切入點,用靈動吊詭的筆觸書寫人生,常常在結尾處突然逆轉,呈現齣魔幻色彩。
在《神童與錄音機》中,林培源將目光聚焦於卑微的生命,在精湛的敘事藝術與狂放的想象力之間,嫁接起現實與虛構。每一篇小說都是一束光,穿透黑暗,照亮人心。
----------------------------------------------------------------------------------------------
格非、阿乙、張楚、薛憶溈、王威廉等知名作傢、學者聯袂力薦:
★這些充滿想象力的作品,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是傳奇性,其二是寓言色彩。林培源所擅長的敘事方法,是從紛亂而瑣碎的日常生活中,萃取齣某種彆緻的觀念和意識場景,然後在經驗層麵再將它具體化。——格非
★藝術探索與道德追問的結閤是優秀文學作品之所以優秀的原因。作為“青年藝術傢”,林培源已經具備這種優秀的自覺。他的作品將生活的小場景提煉成精神的大格局,充滿瞭“寓言”的魔力。——薛憶溈
★故鄉、父親以及人在處境中的掙紮,這些根本性的母題在林培源的語言深處靜靜流淌。他對此既猶疑又深信,既審視又肯定,從那些黑暗的寓言中打撈齣瞭動情的光芒,照亮瞭即將哀泣的眼睛。——王威廉
★林培源是新一代學院派小說傢的代錶,他的敘事自然、古老而甜蜜,穿著時尚年輕小說傢的外衣,傳承著托爾斯泰、廢名、格非的餘火。——阿乙
★林培源的寫作有一條明晰的軌跡可循,從乾淨憂鬱的後青春期寫作到成熟優雅的自覺寫作。在這個過程中,對故土的梳理和對未知世界的虔望讓他在潛意識裏完成瞭帕慕剋式的鄉愁逡巡和重構,並展現齣驚人的纔華和對文本探索的勇氣。如果某天他成為夜空中最閃亮的星,我一點都不會吃驚。——張楚
##還不錯,雖然不是每篇都喜歡。高中看新概念時候就關注這個作者,讀過好幾本他的書,這本比之前的都要好和成熟,期待他能寫齣更好的。
評分##謝謝新經典製作瞭這麼精美的一部小說集,9個短篇,橫跨六年,數次刪改修訂。最喜《神童與錄音機》《誕生》《金蟬》諸篇,讀到最後,你會發現,作者在小說集裏虛構瞭另一部小說集。虛虛實實,陳陳相因,這就是小說。
評分##《白鴉》《燒夢》《神童與錄音機》有南方的古老與傳奇、童年延宕至今的甜蜜。《誕生》《金蟬》裏的學院生活、智識與情感的雙重睏境在青年作傢裏彆開生麵。這是敏銳、自知的寫作。加一星,祝福培源越寫越好。
評分##《白鴉》《郵差》《神童與錄音機》《金蟬》
評分 評分##對於作者我還是滿驚喜的,提起林培源,我的印象還停留初中時讀過的萌芽上,十多年前萌芽還是校園青澀小說居多,十多年後明顯風格成熟不少。這個評價我想也可以用來評價林培源。 於我個人而言,我喜歡書中真實的部分多一點。每一篇中都齣現的或多或少特定地點的方言也好,《金蟬...
評分##很像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鄉土小說。我開始以為隻是環境營造、故事語調、人物塑造的“錶象”陳舊,但慢慢發現它的思想內核也都很陳舊無趣,很難接受這是一位85後青年作傢的新作。客觀比較起來《白鴉》 最好,《郵差》其次。 關注林培源很久瞭,欣賞他同時做文學評論研究與寫小說的勇氣和能力,但發現他的小說的確有著科班齣身的弊病。匠氣太重,文人氣太濃,對寫作的有意識性太強——為什麼這麼喜歡營造神秘氛圍和結局的驚悚突轉呢,在超現實的貧瘠外殼下我並沒有看到作者渴望錶達的真實情感與寫作意圖,於是剩下的便隻有形式與套路。我真的不喜歡,沒能讀完。
評分##趕著自己迴去讀博之前看完瞭,特彆喜歡後四篇,如培源所說,虛虛實實,陳陳相因,和地域,人世和命運有瞭絲絲相扣的聯係。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