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然,1986年齣生於廣東汕頭,北京大學曆史學博士,現為清華大學曆史係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晚清史,側重於思想與政治方麵。
“洋務運動”時期的難題,是西方帶來以“器”緻富強的模式,和儒生傳統的治國正道存在距離。郭嵩燾的曆史意義,則在於他是中國人開始從“道”的層麵正視西方、對待西方的時代思潮轉捩點。這種眼光旨在化解其所處時代的難題,卻也使得中西對抗從力量的抗衡上升為文明的競爭,從而開啓瞭後世關於中西關係的諸多思想爭論。本書從郭嵩燾的生平經曆和思想變化中,不單純探討一個人物如何“超時代”,更試圖看到他如何在同時人共同關心的問題上形成瞭獨特的解答思路。
##一是對於梁啓超的近代思想解放的三階段說進行瞭批判;二是揭示瞭郭嵩燾超越時代的異端思想的傳統文化根源。傳統文化中東海西海,心同理同的這一思想根源,這一論斷被用來看待東西方之間的文化競爭,中國之所以落後是因為中國三代一下文化、製度的墮落,而此時之西方文化則是三代文化之代錶,因此中國要全盤學習西方。
評分 評分##看到洋洋灑灑的序言時當即心裏一沉。
評分##學位論文的標杆,對人物自身的材料吃得太透瞭
評分##8.8。史料功夫和分析都非常齣色,繼承瞭羅誌田的史學視野,(在鋪陳前20年的個人青年史後)將1840-1890年的郭嵩燾其人與其時代相互映照,得到瞭一個比傳統敘事更彷徨的時代,以及這一彷徨時代中半隱半現的人物,以成目前最好的郭嵩燾傳記,同時也是重要的晚清史論著。郭嵩燾使英前後的部分(第6-8章)分析最為突齣。缺憾略提三點:一、囿於“道器”框架評價其人而沒有見到這一框架對他的局限;二、忽略瞭其思想中的“夷”“洋”之變和對“理”的一以貫之,將他塑造成瞭一個靜態人物;三、略談瞭其身處的時代與其身後的時代的巨大變化,以緻沒有充分討論郭嵩燾思想的時代特性,無以凸顯齣其最後的“傳統士大夫”與後一代“新人”(張之洞、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等)之間根本的區彆,沒能徹底打破其“超時代性”的窠臼認知。
評分##前言異常精彩。真正的“瞭解之同情”。
評分 評分##作者對郭嵩燾材料掌握極精熟,亦深得乃師手法,充分發揮瞭陸寶韆在《清代思想史》中為郭氏思想所勾勒齣的基本輪廓。要而言之,郭的最大曆史意義,在於其明白指齣西方亦有“道”,繼而開齣此後近代中國“道齣於二”的大變局。讀畢尤讓人感慨的是“觀國覘風”一章,若使郭嵩燾、劉锡鴻二人異時而處,國人或對前者以“八韆”目之,而以劉氏為“三觀正者”。“挈舟齣海浪翻天,滿載癡頑共一船”——“此真說不清楚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