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罗芙芸(Ruth Rogaski)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1996-2003年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2004至今在Vanderbilt任副教授。罗芙芸主要研究中国清代与近代历史,包括东亚近代的医学史、城市史、妇女与性别史、社会文化史等方向。目前正在撰写The Nature of Manchuria一书。《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于2004年出版,先后获得“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伯克夏女性历史学家会议年度最佳图书”“美国医疗史学会韦尔奇奖”。
译者简介:
向磊,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年进入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期从事人文社科类图书的选题策划与编辑工作。
以中国中心的意识,罗芙芸揭示了卫生如何在19、20世纪成为中国的现代性表述中的紧要因素。她集中于一个中文概念“卫生”,作为贯穿时空和多样性的线索,并将其置于天津复杂的通商口岸环境之中。在19世纪末以前,卫生——被译为“卫生的”“清洁的”“健康”或“公共卫生”——与之相关的是饮食方、冥想和秘制方药。本书揭示了随着暴力帝国主义的到来,卫生的意义是如何从中国人的宇宙观转变为包含了诸如国家主权、科学实验、身体净化和民族适应性等方面的概念。本书解释了卫生的现代性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还塑造了中国人对于在立足于现代世界的卫生要求的认知。
##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与欧洲在医学上(或许也包括军事上)并未出现大分流,差距更多体现在政治&社会结构而非理论上。殖民者的医学优越感,因其力量的有限性并未影响普通人的思想。 后义和团时代,卫生被重构为弱国与弱民的标记,公共卫生作为一种全新的话语被帝国主义者带入了天津,同时也为八国联合成立的天津都统衙门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暴力干涉披上了科学与合法性的外衣 其中,选择性惩处的讽刺无所不在:细菌学而非军事意义,被援引为拆毁天津城墙的理由;衙门建立未满一月就商讨起开设妓院,并援引细菌学作为监管依据 此外,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的分歧也颇可玩味:前者在焦虑下拥抱各种标记,将自己与不卫生的同胞区别开;卫生现代性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得作为水循环中介的挑水/粪夫变得不可或缺,他们的非暴力不合作倒是堪称弱者的武器 昨天上医学史的讨论课,讨论Rogaski这本书,老师问了几个问题,第一,从天津一个城市来讨论卫生在近代中国的经验,是不是这个目标相对于她的研究范围而言,太过宏大?第二,这本书对你们自己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和启发,打个比方,以此为跳板,你可以跳向哪里? 第一个问题,我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从十九世纪中叶到清朝灭亡、共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个十年的关键时期,“健康”和“疾病”这一概念经历了大约一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一书中,基于此变化,罗芙芸将这个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天津位于北京东南100多公里处,是中国最繁盛的港口之一,也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利用一系列丰富的原始资料,包括来自英国和中国地方档案馆的资料,经由医学史、城市史和翻译研究的镜头,详细描述了天津的政治事件和城市化进程,追溯了与“卫生”一词相关的价值观和概念,并探索“卫生”含义的演变——从“守护生命”的传统中医话语到“卫生”一词作为日语词汇重新引入天津和其他通商口岸。
评分 评分 评分##“卫生”是个乏力的词,这是指它的发音,当你下意识要说出这个词,口腔里如同含了一口温吞的水,很不自在。如要故意放大嗓门,以便让它掷地有声,无疑会让你失落,你将在镜子里发现当这个词被舌头别扭地弹出时,自己仿佛在跟镜子里的幻影拌嘴,模样十分难堪。然而它又有生硬的...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