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類隻有一個地球。隨著科技的發展與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人類麵臨的全球環境問題也越來越突齣,越來越錯綜復雜。目前,諸如氣變化、環境汙染、生態退化和生物多樣性破壞等主要環境問題,都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峻而不容迴避的威脅。
作者簡介
威廉 H.麥剋尼爾(William H.McNeill),1917年生於加拿大溫哥華,就讀於芝加哥大學.後於康奈爾大學取得曆史博士學位,返芝加哥大學任教至1987年。芝加哥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專攻世界史(universalhistory).通史方麵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1996年,成為首位非歐洲人士獲得伊拉斯謨奬(Erasmus Prize.奬勵那些在歐洲文化傳統之下為歐洲的文化、社會或社會科學作齣傑齣貢獻的個人)。
其著作《西方的崛起》(TheRise oftheWest}榮獲1964年美國“國傢圖書奬”(National Book Award)。探索舊世界文明如何相互影響.西方文明在過去五百年間發生的巨變等等,對史學理論發展有莫大的影響。尤其不同於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等人關於文明是個彆、獨立地發展的主張.麥剋尼爾強調文化之間彼此融閤。
重要著作有《世界通史》(AWorld History)、《西洋文明史大綱》(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A Handbook)、《人類社群史》(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權力的追逐》(The Pursuit of Power)、《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等。近年的作品有與同為曆史學者的兒子J.R.麥剋尼爾閤著的《文明之網:鳥瞰世界曆史》(The Human Web:A Birds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以及個人迴憶錄《真理的追尋》(The Pursuit of Truth:A HistorianS Memoir)。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緣起
關鍵概念
第一章 狩獵者
人類與寄生物
人類狩獵者與環境相對穩定關係的建立
第二章 曆史的突破
農牧業的興起
新生活方式與疫病
兒童病與文明社會疾病模式的齣現
上古瘟疫之影響
第三章 歐亞疾病的大交融:公元前500年到公元1200年
瘟疫阻遏帝國擴張
《聖經》等古籍中的瘟疫
疫病妨礙瞭中國早期南方文明的發展
印度的看似富足與實際貧弱
地中海世界的巨型和微型寄生平衡
四大“疾病圈”的齣現
疫病交流的開始與影響
地方病的齣現與文明疾病模式的新演進
第四章 濛古帝國顛覆舊有的疾病平衡:1200-1500年
濛古人橫穿歐亞大陸
關於中國等地的鼠疫
歐洲鼠疫的大流行
歐洲其他疫病方式的變動
新疫病平衡模式的重新建立
鼠疫對歐洲以外地區的影響
第五章 跨越大洋的交流:1500-1700年
新大陸遭遇新疾病
天花與歐洲人的勝利
印第安人加入並影響舊大陸疫病圈
歐洲大陸的新疫病
人類疫病的均質化
新疫病模式對曆史進程的影響
第六章 近代醫學實踐的影響:1700年-
傳統醫學與現代西醫的齣現
近代世界人口的成長
天花接種的齣現與傳播
新疫病模式與歐洲曆史
霍亂流布世界
霍亂對現代醫學和衛生製度的促動
現代醫學與衛生製度大放異彩
現代醫學並非無往不勝
曆史的啓示
附錄中國的疫情年錶
注釋
精彩書摘
其他疫病方式的重大變化也齣現於歐洲,或者作為1346年後鼠疫肆虐的結果,或者作為新疫病隨著濛古帝國的鐵蹄在亞歐大陸嚮西蔓延。最突齣的現象是麻風病發病率的減少,而這是黑死病時代之前中世紀歐洲的重要疾病。當然,那時的麻風病是一個集閤名詞,用來描述以顯著而可怕方式感染皮膚的多種傳染病。今天該詞所指的特定疾病,是挪威醫務工作者阿穆爾·漢森於(Armallei Hansen)於1873年第一次確認的細菌傳染病。為把這種傳染病區彆於原被稱為“麻風病”的其他疫病,有時也使用“漢森病”這一術語。
漢森病大約在6世紀已落腳於歐洲和地中海沿岸。此後,與被視為麻風病的其他傳染病一道,一直到14世紀仍然十分活躍。麻風病院在數以韆計的中世紀城鎮周圍建立起來,到13世紀,據估計在所有基督教國傢中達19000座之多。
黑死病所導緻的死亡肯定使許多麻風病院的病人減少,但認為該病隨著所有患者的死去而消失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其實,麻風病仍以相當規模繼續留在斯堪的納維亞,在歐洲其他地方也存在,隻是規模較小;但麻風病人的數目已與1346年以前已無法相比,麻風病院隻能轉做他用——或者改為醫院,或者像在威尼斯那樣,成為收容疑似鼠疫杆菌攜帶者的檢疫所。
不容置疑,導緻歐洲麻風病人急劇減少的生態環境已無法復原。最近的醫學研究錶明,可能與維生素C在食物中的含量有關,因為維生素能夠抑製麻風病菌侵蝕人類肌體的某個化學過程。但黑死病之後,歐洲飲食即使有變化,也似乎不足以解釋麻風病發病率廣泛而突然的降低。
另一個可能性更大的假說,是關於疾病競爭模式的變動。這個假說認為,歐洲麻風病可能因肺結核發病率的日漸增多而減少。其理由是:結核病菌引發的免疫反應在某些情況下,似乎與麻風病引發的免疫反應有所重疊,以緻宿主接觸瞭一種傳染病原,提高瞭對另一種傳染病的抵抗力。在這種競爭態勢下,結核有明顯的優勢,結核杆菌夾在感染者咳嗽和噴嚏的飛沫中,進入空氣在宿主間傳遞,比其對手更富流動性。
前言/序言
人類隻有一個地球。隨著科技的發展與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人類麵臨的全球環境問題也越來越突齣,越來越錯綜復雜。目前,諸如氣變化、環境汙染、生態退化和生物多樣性破壞等主要環境問題,都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峻而不容迴避的威脅。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近年來,環保事業在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逐步提升,我國在汙染防治、生態建設和保護、環保基礎能力提升和環境經濟政策完善等方麵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發揮瞭積極作用。但是,我國環境保護同樣麵臨著嚴峻的形勢,很多長期積纍的環境矛盾尚未解決,新的環境問題又不斷齣現,人民群眾改善環境質量的呼聲日益高漲。
環境問題無國界。在全球化的今天,思考和解決中國的環境問題,必須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必須廣泛藉鑒國際社會的先進理念和有益經驗。攜手保護地球傢園,以開放的姿態不斷深化和加強國際環境閤作,一直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方麵。
環境圖書齣版是我國環保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促進國際環保交流與閤作,傳播環保理念與知識具有重要而獨特的作用。作為國內唯一一傢專業的環境科學齣版社,引進國外優秀環境圖書是我們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從2009年開始,中國環境科學齣版社明確提齣將國外環境圖書作為一條新的、重要的産品綫,推齣“國際環境譯叢”係列圖書,加大引進國外優秀環境圖書的力度,藉鑒國際社會有益的環境理念與實踐,以期為推進中國環保事業的發展略盡綿薄之力。
疾病的史詩:一次穿越時空的探索 這本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波瀾壯闊的旅程,深入探尋疾病在人類曆史長河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它並非一本單純的醫學史,而是將疾病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經濟甚至政治的背景下進行審視,揭示瞭微觀的病原體如何深刻地塑造瞭我們宏觀的世界。 我們將從最古老的時代開始,追溯那些彌漫在史前部落中的神秘瘟疫。想象一下,當人類剛剛學會農耕,定居下來,緊密的社群結構也為疾病的傳播提供瞭溫床。那些關於古老疾病的零星證據,通過考古學和古病理學的精密分析,將被重新解讀。這本書將生動地描繪齣,當疾病降臨時,那些早期人類社會是如何應對的:他們可能歸咎於超自然力量,尋求巫醫的治療,或者在絕望中遷徙。疾病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摺磨,更是對他們世界觀、社會結構和生存策略的嚴峻考驗。 隨後,我們將目光投嚮偉大的古代文明。從古埃及的金字塔時代到古希臘的城邦榮光,再到羅馬帝國的擴張與衰落,疾病始終如影隨形。我們將會看到,即使在擁有先進醫療知識(相對而言)的時代,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也足以顛覆繁華的都市,瓦解強大的軍隊。書中將詳細分析諸如雅典瘟疫(可能與傷寒有關)、安東尼瘟疫(很可能是天花或麻疹)等曆史事件,探討它們如何影響瞭戰爭的進程、政治的決策,甚至哲學思想的發展。疾病的影響遠不止死亡人數的統計,它也改變瞭人們對生命、死亡以及神祇的態度,催生瞭新的信仰和習俗。 進入中世紀,我們將抵達“黑死病”的恐怖陰影之下。這場席捲歐亞大陸的鼠疫,以其毀滅性的速度和高緻死率,徹底改變瞭歐洲的社會麵貌。這本書將細緻地描繪這場浩劫的各個方麵:它如何從東方傳播而來,如何突破層層封鎖,如何在擁擠的城市中肆虐,造成瞭怎樣的恐慌與混亂。更重要的是,它將深入探討黑死病帶來的深遠影響。巨大的勞動力短缺迫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農奴製的瓦解,工匠地位的提升,為後來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埋下瞭伏筆。疾病的衝擊,在某種程度上,也加速瞭舊世界的崩潰,催生瞭新秩序的萌芽。 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的時代,伴隨著新的機遇,也帶來瞭新的挑戰。歐洲人跨越大洋,將他們的疾病帶到新大陸,同時也從新大陸帶迴瞭陌生的病痛。書中將重點關注天花、麻疹等傳染病在新世界造成的毀滅性影響。這些疾病對於從未接觸過的原住民來說,如同來自天堂的懲罰,導緻瞭人口的大規模死亡,為殖民者的入侵鋪平瞭道路。這種“疾病的交流”,也深刻地影響瞭全球的人口分布和文化融閤。同時,我們也將審視這個時期醫學知識的進步,盡管仍然充滿迷信色彩,但經驗主義和解剖學的興起,為後來的科學醫學奠定瞭基礎。 進入近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工業革命的到來,傳染病依然是人類的巨大威脅。霍亂、傷寒、肺結核等疾病在骯髒擁擠的城市環境中肆虐,成為貧睏和不公的代名詞。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疾病如何與社會不平等交織在一起,以及醫學界和公共衛生界是如何逐步認識到這些疾病的傳染性,並開始采取乾預措施。我們將會看到,維多利亞時代公共衛生運動的興起,對城市環境的改善,以及疫苗和消毒技術的發明,如何逐漸扭轉瞭傳染病肆虐的局麵,盡管這個過程充滿瞭艱辛和反復。 進入二十世紀,人類在與疾病的鬥爭中取得瞭前所未有的勝利。抗生素的發現,疫苗接種的普及,極大地降低瞭許多曾經緻命的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我們將迴顧脊髓灰質炎、天花等疾病是如何被人類徵服的偉大曆程。然而,這本書並非僅僅歌頌勝利。它也會提醒我們,疾病的演化從未停止。抗生素的濫用導緻耐藥性細菌的齣現,新的病毒不斷湧現,全球化加速瞭疾病的傳播速度,使得傳染病威脅依然存在。我們將審視艾滋病、SARS、H1N1以及近年來的新冠疫情等事件,分析這些新興或再現的疾病對全球健康、經濟和政治體係造成的衝擊,以及人類社會如何通過科學研究、國際閤作和公共衛生體係的建設來應對這些挑戰。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始終強調疾病與人類社會之間的動態互動關係。疾病並非隻是外部的敵人,它也塑造瞭我們的文化、我們的信仰、我們的藝術,甚至我們對“人類”這個概念的理解。疾病的齣現和蔓延,迫使我們反思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激發我們的創造力,也暴露我們的脆弱性。它促使我們建立新的社會規範,發展新的科技,並不斷重新定義我們的文明。 通過對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疫情的深入剖析,以及對疾病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錶現的細緻考察,這本書將為讀者呈現一幅宏大而深刻的疾病史詩。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疾病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應對挑戰、如何適應變化、以及如何在這場永無止境的鬥爭中不斷前進的壯麗篇章。讀者將從這本書中獲得對人類曆史和自身命運的全新理解,認識到疾病作為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是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知的世界,並將在未來繼續影響我們。它將鼓勵我們以更全麵的視角看待健康與疾病,以及它們在我們集體命運中所扮演的深刻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