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華羅庚文集:代數捲1》是典型群方麵作者曆年來工作的係統總結性論著,也包含瞭作者在體論和矩陣幾何方麵的工作。書中不僅列舉瞭作者在這一領域中所獲得的豐富而完整的結果,也充分體現瞭作者所創用的方法和技巧的特點。
  全捲共分十二章,前六章由一作者執筆,初稿完成於1951年,後六章由第二作者根據他所體會的前六章的精神和方法續寫。書末附有一些注釋。
  本捲適閤數學及相關專業大學生、研究生、教授及科研人員閱讀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第一章 體論
1 環與體
2 特徵數及素域,由環建體
3 多項式環
4 同態
5 素域與實數域的自同構
6 綫性相關與有限域
7 代數相關與復數域的自同構
8 超越擴張的自同構
9 四元數體
10 廣義四元數體
11 體的性質
第二章 一維射影幾何及二級綫性群
1 射影空間及群
2 調和點列和一維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
3 射影對閤
4 體上的二級綫性群
5 PSL2(K)的單性
6 SL2(K)的自同構
7 GL2(K)的自同構
8 SL2(K)的自同構
9 PSL2(K),PGL2(K)及PSL±(K)的自同構
第三章 嚮量空間,矩陣和行列式
1 矩陣的代數
2 嚮量空間
3 子空間的交和聯
4 子空間的矩陣錶示,矩陣的行秩
5 基變換,綫性映射,矩陣的等價
6 列空間及矩陣的秩
7 齊次綫性方程組
8 GLn(K)的換位子群
9 行列式
第四章 射影幾何與仿射幾何
1 幾何結構
2 射影空間
3 Pjn(K)中點的綫性相關性
4 綫性子空間
5 關於射影幾何的公理化處理
6 綫性子空間的方程及對偶原理
7 標準單純形
8 仿射空間
9 仿射幾何的基本定理
10 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
11 有限幾何
第五章 長方陣幾何學
1 長方陣幾何學
2 方陣幾何學
3 算術距離
4 長方陣仿射空間中秩為1的極大集
5 兩個秩為1的極大集的交集
6 長方陣仿射空間中秩為2的極大集
7 長方陣仿射幾何的基本定理
8 長方陣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
第六章 綫性群的構造及自同構
1 復習
2 在SLn(K)之下矩陣的相似
3 PSLn(K)的單性
4 對閤
5 SLn(K),SL±n(K)和GLn(K)的自同構(特徵數≠2)
6 射影對閤(特徵數≠2)
7 PGLn(K),PSL±n(K)和PSLn(K)的自同構(特徵數≠2)
8 對閤(特徵數=2)
第七章 H-矩陣及酉群
1 自反矩陣及H-矩陣
2 H-矩陣在閤同下的化簡
3 H-矩陣在閤同下的化簡(續)
4 H-矩陣在閤同下的化簡(續)——Witt定理
5 迷嚮子空間
6 酉群
7 當v=n/2時酉矩陣的形式
8 當0[v[n/2時酉矩陣的形式
9 酉平延及擬對稱
10 酉群的中心及射影酉群
11 有限域上的酉群
第八章 酉群的構造(p]1而正交群除外)
1 引言
2 TUn(K,H)的中心
3 PTU2(K,H)的單性(v=1)
4 PTU2(K,H)的單性(v≥1)
5 群U1n(K,H)(n=2v)
6 Un(K,H)的換位子群(n=2v)
第九章 特徵數≠2的域上的正交群的構造(v≥1)
1 復習
2 由2平延所演成的群
3 由雙麯鏇轉的平方所演成的群
4 O+n(F,S)/Ωn(F,S)的構造(n=2v)
5 O+n(F,S)/Ωn(F,S)的構造(n]2v)
6 PΩn(F,S)是單群的證明
第十章 特徵數為2的域上的二次型和無虧數的正交群
1 二次型的閤同及Witt定理的推廣
2 奇異子空間正則二次型的指數
3 正交群
4 On(F,G)中元素的形式
5 正交平延
6 由2平延所演成的群(與
第九章 特徵數≠2的域上的正交群的構造(v≥1)
1 復習
2 由2平延所演成的群
3 由雙麯鏇轉的平方所演成的群
4 O+n(F,S)/Ωn(F,S)的構造(n=2v)
5 O+n(F,S)/Ωn(F,S)的構造(n]2v)
6 PΩn(F,S)是單群的證明
第十章 特徵數為2的域上的二次型和無虧數的正交群
1 二次型的閤同及Witt定理的推廣
2 奇異子空間正則二次型的指數
3 正交群
4 On(F,G)中元素的形式
5 正交平延
6 由2平延所演成的群(與第九章§2相比較)
7 由雙麯鏇轉的平方所演成的群(與第九章3相比較)
8 On(F,G)的構造(v≥1)
第十一章 特徵數為2的域上有虧數的正交群
l 群On(F,G)的一些初步性質
2半奇異嚮量
3 On(F,G)中元素的形式
4正交乎延
5由半奇異平延所演成的群
6 On(F,G)的單性
第十二章 辛群的自同構
1 以往結果提要
2 辛對閤(K的特徵數≠2)
3 Sp2v(K)的自同構(K的特徵數≠2)
4 射影辛對閤(K的特徵數≠2)
5 射影辛對閤的中心化子和Sp2v(K)的自同構(K的特徵數≠2)
6 辛對閤(K的特徵數=2)
7 由一對稱矩陣所定義的群(K的特徵數=2)
8 辛對閤的中心化子(K的特徵數=2)
9 1對閤的刻畫(K的特徵數=2)
10 Spam(K)的自同構(K的特徵數=2)
附記
索引      
前言/序言
     2010年是著名數學傢華羅庚先生誕辰100周年。值此機會,我們編輯齣版《華羅庚文集》,作為對他的美好紀念。
  華羅庚先生是他那個時代的國際領袖數學傢之一,也是中國現代數學的主要奠基人和領導者。無論是在和平建設時期,還是在政治動蕩甚至是戰爭年代,他都抱定瞭為國傢和人民服務的宗旨,為中國數學的發展傾注瞭畢生精力,受到瞭中國人民的廣泛尊敬。
  華羅庚先生最初研究數論,後將研究興趣拓展至代數和多復變等多個領域,取得瞭一係列國際一流的成果,引領瞭這些領域的學術發展,産生瞭廣泛持久的影響。他從一名自學青年成長為著名數學傢,其傳奇經曆激勵瞭幾代中國數學傢投身於數學事業。
  華羅庚先生為我們留下瞭豐富的精神遺産,包括大量的學術著作和研究論文。我們認為,認真研讀這些著作和論文,是深刻把握華羅庚學術思想精髓的最佳途徑。無論對於數學工作者還是青年學生,其中許多內容都是很有啓發和裨益的。
  華羅庚先生擔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30餘年,他言傳身教,培養和影響瞭一批國際水平的數學傢,他的學術思想和治學精神已經成為數學所文化的核心。自2008年起以中科院數學所為基礎成立的中國科學院華羅庚數學重點實驗室,旨在繼承和弘揚華羅庚先生的學術思想和治學精神,積極推動中國數學的發展。為此,我們選擇華羅庚先生的著作和論文作為實驗室的首批齣版物,今後還將陸續推齣更多優秀的數學齣版物。
  在齣版《華羅庚文集》的過程中,我們得到瞭各方麵的關心和支持,包括國傢齣版基金的資助,在此我們錶示深深的感謝。同時,對於有關人員在策劃、翻譯和審校等方麵付齣的辛勤勞動,對於科學齣版社所作的大量工作,我們錶示誠摯的謝意。    
				
 
				
				
					《數學之光:現代數學核心概念解析》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廣大數學愛好者、高等院校學生以及科研人員提供一份全麵、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現代數學核心概念導覽。它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教材,而更像是一份精心編纂的思維導圖和思想探索手冊,旨在揭示現代數學學科內部的內在聯係、關鍵的抽象化過程以及那些驅動數學進步的根本性思想。全書立足於嚴謹的邏輯推理,同時兼顧概念的直觀理解,力求在深度與廣度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點。  本書結構宏大,內容涵蓋瞭自20世紀初以來對數學麵貌産生決定性影響的幾個核心領域。我們不追求覆蓋所有細枝末節,而是聚焦於那些奠定現代數學大廈的基石。   第一部分:拓撲學的幾何直覺與抽象化  本部分將讀者從傳統的歐幾裏得幾何環境中平穩地過渡到拓撲學的世界。我們將詳細探討“連續性”這一核心概念如何在更高維度上被精確化,以及拓撲空間這一強大的工具如何成為處理形狀“不變性”的利器。  核心章節聚焦:  1. 度量空間與拓撲基礎: 從基本的開集、閉集定義齣發,追溯柯西序列和完備性的重要性。重點剖析為什麼完備性在分析學和幾何學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2. 連續性與同胚: 深入理解同胚(Homeomorphism)的真正含義——結構上的等價性。通過大量的實例展示,如何利用拓撲不變量(如連通性、緊緻性)來區分看似相似的幾何對象。例如,一個甜甜圈(環麵)與咖啡杯(拓撲上等價)的直觀區分和數學證明。 3. 基礎群與代數拓撲的開端: 引入“環路”的概念,探討如何用代數結構(群論)來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基礎群的計算展示瞭如何將拓撲問題轉化為群論問題,這是代數拓撲學的核心思想之一。本章特彆強調瞭縴維叢(Fiber Bundles)的概念,作為連接幾何與代數的橋梁。   第二部分:抽象代數:結構與範疇的構建  如果說拓撲學關注的是“形狀”,那麼抽象代數則關注“結構”。本部分將帶領讀者超越數與多項式的範疇,進入到對運算規則本身進行研究的領域。  核心章節聚焦:  1. 群論的深化與應用: 不僅僅停留在群的定義,而是深入探討子群、商群(因子群)的構造及其性質。重點分析Sylow定理在有限群分類中的威力,以及伽羅瓦群在理解方程根之間對稱性上的革命性作用。 2. 環與域的精細劃分: 區分整環(Integral Domains)、主理想域(PID)和唯一因子分解域(UFD)。深入研究多項式環上的理論,探討如何通過構造域擴張(Field Extensions)來解決傳統代數難題。本部分將闡述域論如何為現代密碼學提供堅實的數學基礎。 3. 模論導論: 將群的結構提升到更一般的嚮量空間(綫性代數)的結構——模。講解模論在處理具有更復雜內部關係的代數對象時的優越性,並引入初級的錶示論(Representation Theory)思想,即將抽象代數結構嵌入到矩陣群中進行研究。   第三部分:分析學的極限與測度——從無限到精確  現代分析學是建立在對極限的深刻理解之上的。本部分聚焦於如何嚴謹地處理無窮序列、無窮級數,以及“量度”的抽象化概念。  核心章節聚焦:  1. 勒貝格測度論: 介紹為什麼勒貝格測度取代瞭黎曼積分,成為處理不規則函數和高維積分的有力工具。從外測度開始,逐步構造齣 $sigma$-代數和勒貝格可測集,深刻理解可測函數的意義。 2. Lp空間與泛函分析的萌芽: 引入$L^p$空間,這些空間是數學物理和偏微分方程中至關重要的函數空間。講解範數(Norm)和內積(Inner Product)如何賦予函數空間幾何結構,為後續的傅裏葉分析和算子理論打下基礎。 3. 分布與廣義函數: 探討如何通過“測試函數”來定義和處理那些經典意義上不可導的函數(如狄拉剋$delta$函數)。這展示瞭數學傢如何通過擴展定義域來解決實際問題中的障礙。   第四部分:數論的代數轉嚮與幾何視野  本書最後一部分迴歸到最古老的數學分支——數論,但展示瞭它在20世紀如何被代數和幾何思想所徹底改造。  核心章節聚焦:  1. 代數數論基礎: 引入代數整數的概念,解釋為何在某些數域中,唯一因子分解不再成立(例如 $mathbb{Z}[sqrt{-5}]$)。通過介紹理想(Ideals)的概念,展示代數方法如何恢復數論中的“唯一性”。 2. 初識同調與代數幾何的預兆: 簡要介紹同調代數的基本思想,即如何通過構造一係列代數對象(鏈復形),來編碼和描述原始對象的拓撲或代數結構。這部分將為讀者提供一個視角,理解代數幾何(如代數簇)的深刻思想是如何建立在這些抽象結構之上的。  總結:  《數學之光》旨在培養讀者一種“結構化”的數學思維:將具體問題抽象化為結構,用成熟的代數或拓撲工具求解,再將結果解釋迴原問題。本書的深度要求讀者對微積分和綫性代數有紮實的掌握,但其廣度將為有誌於深入現代數學研究的探索者提供一個清晰且富有啓發性的路綫圖。閱讀本書,如同登上瞭一座俯瞰現代數學全景的製高點。